繼發性血小板減少癥未確診,與輸血有關嗎?
繼發性血小板減少癥血常規5.5萬,白細胞3.1,用藥:注射用復合輔酶每天2支,脫氧核苷酸納注射液3支,胎盤多肽注射液2支,做了兩次骨穿沒確診是什么。什么原因引起的血小板減少。與輸血有關系嗎?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繼發性血小板減少癥病因復雜,可能與自身免疫疾病、感染、藥物、脾功能亢進、血液系統疾病等有關。輸血可能是誘因之一,但并非絕對。 1.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會產生抗體破壞血小板。 2.感染:某些病毒、細菌感染,如肝炎病毒、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影響血小板生成。 3.藥物:部分藥物如阿司匹林、肝素等,可能引起血小板減少。 4.脾功能亢進:脾臟過度吞噬血小板,導致外周血血小板數量減少。 5.血液系統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影響造血功能。 總之,繼發性血小板減少癥的病因多樣,需要綜合多種檢查和臨床表現來明確診斷。建議患者到正規醫院血液科進一步檢查,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2025-02-18 16:34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診斷:診斷標準:(1)發病前有確切應用某種引起血小板減少癥的藥物史,且停藥后血小板減少癥狀減輕或血小板計數恢復正常;(2)起病前僅用了某一種藥物,或同時使用了其他藥物后繼續使其他藥物不影響血小板計數。(3)排除了其他可導致血小板減少癥的原因;(4)重新使用該藥后血小板減少癥又復發。如果符合以上4項可確診,符合前3項者的血小板減少很可能與藥物相關,符合(1)項者的血小板減少有可能與藥物有關,不符合(1)項者的血小板減少可能不與藥物相關。患者應接受外周血檢查血小板計數和骨髓象分析。在臨床診斷中,本病應與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病毒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鑒別。治療原則:1停藥2重癥者給與血小板輸注治療。3因服用重金屬如金鹽或砷劑引起血小板減少的患者,可應用二巰丙醇。4有嚴重出血癥狀者,停藥后短期內應用皮質激素可促進血小板數回升。5血小板計數低于10x109/L,可接受大劑量免疫球蛋白靜脈輸注治療
2015-12-25 02:3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癥,不容忽視的疾病藥源性血小板減少癥(DITP)是由于某些藥物所致周圍血液中血小板計數減少,從而導致的出血性疾病。當藥物所致血小板計數低于100x109/L時,可診斷為血小板減少癥,重癥可致血小板減少至5x109/L以下。可能引起血小板減少的常見藥物:抗凝血藥物如肝素、抗腫瘤藥物和免疫抑制劑、抗菌藥如氯霉素和磺胺類藥物等、解熱鎮痛藥如阿斯匹林和對乙酰氨基酚等、利尿藥如氯噻嗪等、抗癲癇藥物如苯妥英鈉和卡馬西平等、降血糖藥如氯磺丙脲和甲苯磺丁脲等,雌激素如己烯雌酚、某些疫苗、某些中藥制劑、某些降血脂藥物、西咪替丁、鉍劑、洋地黃毒甙、有機砷類、等。臨床體征:起病時間:發病時間因藥物及其作用機制不同而異,通常在用藥后1-2周發病。服用骨髓抑制性藥物的患者多在療程后期發病,多數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發生在用藥24小時至7天內,少數可于服藥數周至數月后發病。癥狀表現:輕癥者僅表現為皮膚瘀點、瘀斑和粘膜出血,可伴有鼻出血、牙齦出血;癥狀嚴重者可有消化道出血、血尿或陰道出血,甚至顱內出血。癥狀較重者可在有出血癥狀的同時出現全身癥狀,如寒戰、發熱、全身酸痛、惡心、嘔吐、腹痛、關節痛、皮膚瘙癢與潮紅等。
2015-12-24 17:26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血小板輸注是用于預防和治療血小板功能缺失患者的出血癥狀,恢復和維持人體的正常止血和凝血功能。血小板輸注并不適用于所有的血小板減少的情況,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并不適宜輸注血小板。在是否使用血小板輸注這一治療手段之前,應查明引起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權衡利弊后再作出決定。血小板輸注有治療性輸注和預防性輸注。治療性血小板輸注用于治療存在活動性出血的血小板減少病人,然而在血小板計數超過10×109/L時,由血小板減少引起的嚴重自發性出血發生可能性很小。
2015-12-24 12:21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