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女童不合群等表現是兒童孤獨癥嗎
各位專家,你們好!兒童孤獨癥的特點是什么我家女兒今年三歲,剛上托兒所,但是她不合群,別的小朋友做游戲,她在旁邊看,別的蕩秋千,她也不動,就連那個小書包,她成天背在身上,不放下,怕別人偷她的東西。她從小就不喜歡和別的小孩子玩,不管是大的小孩還是小的,不喜歡別的小孩上我家里玩。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兒童孤獨癥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社交互動障礙、語言交流障礙、重復刻板行為、興趣狹窄、感知覺異常等。 1. 社交互動障礙:患兒在與他人交往中存在困難,不主動與人交流,對他人的呼喚反應少,難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圖。 2. 語言交流障礙:語言發育遲緩,說話少,語言表達能力差,甚至可能存在語言倒退的情況。 3. 重復刻板行為:如反復做相同的動作、遵循固定的程序等。 4. 興趣狹窄:對特定的事物或活動有過度的關注和執著。 5. 感知覺異常:對某些聲音、光線、觸覺等過度敏感或不敏感。 如果孩子出現上述表現,家長應引起重視,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院的兒童精神科或發育行為兒科就診,進行專業評估和診斷,以便盡早開展干預和治療。
2025-02-21 00:40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內向的性格特質和孤獨癥是有區別的。孤獨癥主要變現為:語言發育障礙,社交障礙(對人沒有感情,交往是工具性的、缺乏目光對視),興趣狹窄,伴有重復刻板行為。單純靠您的描述是不能明確診斷的,建議到綜合醫院兒童神經科就診。就您所講情況,是不足以判定為孤獨癥的!
2015-12-26 16:3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我建議你用按摩療法給小孩治療,每天點壓小孩的中指,每日不少于兩次,治好為止。
2015-12-26 09:3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解決兒童孤獨癥的最好方法是父母給孩子一個快樂天地,孩子跟父母在一起最多,如果家庭氛圍不太好,對孩子的成長會有很大的影響。建議家庭氛圍要融洽,多給孩子鼓勵,多撫摸孩子,肯定孩子,讓他有信心,樂意和家人溝通,他才有膽量并樂意跟其他孩子交流。
2015-12-26 05:5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兒童孤獨癥是一種發生在兒童早期的全面性精神發育障礙性疾病,主要有以下表現:1)孤獨離群,不會與人建立正常的聯系。即是缺乏與人交往。交流的傾向,有的患兒從嬰兒時期起就表現這一特征,如從小就和父母親不親,也不喜歡要人抱,當人要抱起他時不伸手表現期待要抱起的姿勢,不主動找小孩玩,別人找他玩時表現躲避,對呼喚沒有反應,總喜歡自己單獨活動,自己玩。有的患兒雖然表現不拒絕別人,但不會與小朋友進行交往,即缺乏社會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時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過去摟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為了找人聯系而只是一個動作,或者說只存在一個接觸的形式,而無接觸人的內容和目的。他們的孤獨還表現在對周圍的事不關心,似乎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自己愿意怎樣做就怎樣做,毫無顧忌,旁若無人,周圍發生什么事似乎都與他無關,很難引起他的興趣和注意,目光經常變化,不易停留在別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們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們的目光不注視對方甚至回避對方的目光,平時活動時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時常瞇著眼,斜視或余光等,很少正視也很少表現微笑,也從不會和人打招呼。2)言語障礙十分突出。大多數患兒言語很少,嚴重的病例幾乎終生不語,會說會用的詞匯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兒會說,也常常不愿說話而寧可以手勢代替。有的會說話,但聲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語重復一些單調的話。有的患兒只會模仿別人說過的話,而不會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交談。不少患兒不會提問或回答問題,只是重復別人的問話。語言的交流上還常常表現在代詞運用的混淆顛倒,如常用“你”和“他”來代替他自己。還有不少孤獨癥兒童時常出現尖叫,這種情況有時能持續至5~6歲或更久。3)興趣狹窄,行為刻板重復,強烈要求環境維持不變。孤獨癥兒童常常在較長時間里專注于某種或幾種游戲或活動,如著迷于旋轉鍋蓋,單調地擺放積木塊,熱衷于觀看電視廣告和天氣預報,面對通常兒童們喜歡的動畫片,兒童電視,電影則毫無興趣,一些患兒天天要吃同樣的飯菜,出門要走相同的路線,排便要求一樣的便器,如有變動則大哭大鬧表現明顯的焦慮反應,不肯改變其原來形成的習慣和行為方式,難以適應新環境,多數患兒同時還表現無目的活動,活動過度,單調重復地蹦跳、拍手、揮手、奔跑旋轉,也有的甚至出現自傷自殘,如反復挖鼻孔、摳嘴、咬唇、吸吮等動作。4)大多智力發育落后及不均衡。多數智力發育比同齡兒遲鈍,少數患兒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動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議,有不少患兒的機械記憶能力很強,尤其對文字符號的記憶能力。如有位3、4歲患兒特別喜歡認字,見字就主動問念什么,并且只問一次就記住,為此他能毫不費力地流利地閱讀兒童故事書,說明他掌握不少詞匯,但當他要用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時則存在明顯的困難,說明他們存在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能力方面的損害。如果孤獨癥的孩子得到合適的教育,他們都可以取得相當大的改進。教育的介入可以給任何年齡段的孤獨癥帶來相當大的進步。通過教育和訓練,孤獨癥孩子是可以有一個幸福的具有生活能力的生活,能夠進入社會。對孤獨癥孩子的訓練是越早越好,用智慧和耐心才能打開孩子“自閉”的門。國際上較常用的治療孤獨癥的方法有以下幾種:教育治療:主要目標是教會他們一些有用的社會技能,如生活處理能力,與人交往的方式和技巧,與周圍環境協調的能力等。這里主要涉及到的是社會教育環境。當一個孩子被診斷為“孤獨癥”后,即使他(她)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但如果被排斥在學校之外,獲得良性發展的前景依然是渺茫的。這就需要患兒所在社區的幼兒園、小學具備接納孤獨癥兒童的意識及師資基礎,使患兒生活在一個有助、愉快的氣氛中。行為治療:主要是促進孤獨癥兒童的社會化和語言發展,盡可能排除患兒的病態行為,如刻板、自傷、侵犯性。一般采用在高度結構化的環境中進行特殊行為矯正。由于患兒的缺陷及其家庭環境的個性差異較大,因此,治療方案應個別化,移植到家里或其他場合。促進兒童的社會化發育,不宜長期住院,以家庭為基地,通過訓練父母,取得家庭成員的密切合作,以達到行為治療的最佳效果。藥物治療:目前藥物治療還無法改變孤獨癥的病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癥狀。使用的藥物主要有抗精神病藥物的中樞神經興奮劑、抑郁制劑、維生素等。對于孤獨癥兒童的治療,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由于國內對孤獨癥認識較晚,國外很早開展的早期干預在我國才剛剛起步。早期干預是一種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教育措施,能使6歲以前發現的孤獨癥兒童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使其智力、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兒童可在學前期進入正常學校學習。早期干預的主要范圍是兒童的五大行為領域。在運動方面,包括大運動和精細動作,如雙腳同時跳、拍球、串球等,可促進大腦的發育,增強兒童的手眼協調性。在語言方面,包括語言理解、發音和表達。在認知方面,包括視覺認知,如辨別顏色;聽覺認知,如辨別聲音;觸覺認知,如感受冷熱;對數的理解。在生活自理方面,包括訓練他們洗臉、刷牙、穿衣等基本的獨立生活能力。在社會交際方面,鼓勵他們參與集體活動,集體游戲,糾正與他人交往中不恰當的表達方式:如吐口水、怪叫等;進行社會交往的培養,使其與外界溝通,回歸社會。
2015-12-26 04:58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