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拔一次罐最好
院里有一大爺,天天讓小區診所里的大夫給他拔罐,就拔了后非常的舒服,可是我聽一些大夫說,要一星期拔一次才好,天天拔對皮膚也不好,請問專家,多久拔一次罐最好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一星期罐印不消可以拔罐,但不能在同一位置頻繁拔罐,以免引起局部肌肉僵硬,更不利于病情。拔罐的好處是拔罐處血管緊張度及黏膜滲透性的改變,淋巴循環加速,吞噬作用加強,對感染性病灶,無疑形成了一個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環境。另外,溶血現象的慢性刺激對人體起到了保健功能。一般拔罐后3小時之內不易洗澡!!拔火罐與針灸一樣,也是一種物理療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療法中最優秀的療法之一。 拔火罐通過物理的刺激和負壓,能促進血液循環,激發精氣,調理氣血,達到提高和調節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當然拔火罐不像針灸那樣對穴位定位要求十分準確,主要是點、線、面結合的問題,通過中醫的寒、熱、虛、實辨證,選擇一些經絡所過或經氣聚集的部位。“拔火罐”是我國民間流傳很久的一種獨特的治病方法,俗稱“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叫做“火罐氣”,《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癰腫,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膿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為“角法”。關于拔火罐治療疾病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公元281~361年間,晉代葛洪著的《肘后方》。后來,牛角筒逐漸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代替,治病范圍也從早期的外科癰腫擴大到風濕痛、腰背肌肉勞損、頭痛、哮喘、腹痛、外傷淤血、一般風濕感冒及一切酸痛諸證。拔火罐是一種充血療法,利用熱力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緊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現象,從而產生治療作用,中國人稱它為郁血療法。由于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效果明顯,所以在民間歷代沿襲,至今不衰,連一些外國人也頗感興趣。拔火罐是我國傳統的中醫療法相信許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會對它陌生,因為其操作簡單、方便易行,也曾經一度被老百姓當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怎樣在家安全有效地使用火罐,我們采訪了省名中醫刁本恕等專家。火罐一拔病體舒暢“拔火罐”是民間對拔罐療法的俗稱,又稱“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利用負壓使其吸著于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治病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見,按中醫的解釋多屬風濕入骨。拔火罐時罐口捂在患處,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濕氣,同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恢復機能的目的,從而治療風濕“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適。由于拔火罐能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所以對腰背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刁老師還介紹,火罐還可以用在人體穴位上,治療頭痛、眩暈、眼腫、咳嗽、氣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火罐同用!拔罐的注意事項:1)拔罐時應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溫度適中。夏季避免風扇直吹,冬季做好室內保暖,尤其對需寬衣暴露皮膚的患者應令其避開風口,以免受涼感冒。(2)注意清潔消毒。施術者雙手、患者拔罐部位均應清潔干凈或常規消毒,拔罐用具必須常規消毒。(3)拔罐的工具必須邊緣光滑,沒有破損。(4)在拔罐過程中,罐具適中,使罐拔得緊而又不過,當罐數目較多,罐具間的距離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牽拉皮膚產生疼痛或罐具互相擠壓而脫落。(5)要掌握手法輕重,由上而下走罐,并不時蘸植物油或水保持潤滑,以免刮傷皮膚。(6)拔罐后,根據患者的病情、皮膚情況,結合季節的不同,選取不同的留罐時間,病情輕,皮膚較嫩,夏季炎熱之時,留罐時間應稍短;若病情較重,皮膚粗糙,冬季寒冷之時,留罐時間相對應稍長。(7)拔罐可使皮膚局部出現小水泡、小水珠、出血點、淤血現象,或有時局部出現瘙癢,均屬正常治療反應。一般陽證、熱證多呈現鮮紅色淤斑;陰證、寒證多呈現紫紅色或淡紅色淤斑;寒證、濕證多呈現水泡、水珠;虛證多呈現潮紅或淡紅。若局部沒有淤斑,或雖有潮紅,但起罐后立即消失,說明病邪尚輕、病情不重、病已接近痊愈或取穴不準。(8)拔罐后出現水泡較大或皮膚有破損,應先用消毒細針挑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上防腐生肌藥即可。(9)拔罐期間注意詢問患者的感覺。患者感覺拔罐部位發熱、發緊、發酸、涼氣外出、溫暖舒適、思眠入睡,為正常得氣現象;若感覺緊、痛較明顯或灼熱,應及時取下罐重拔;拔罐后無感覺,為吸拔力不足,應重拔。(10)拔罐過程中,若出現面色蒼白、出冷汗、頭暈目眩、心慌心悸、惡心嘔吐、四肢發冷、神昏仆倒等癥狀,此為暈罐。遇到暈罐現象時,應立即停止拔罐,讓患者平臥,飲溫開水或糖水,休息片刻,多能好轉。暈罐嚴重者,應針刺、點掐百會、人中、內關、涌泉、足三里、太沖等穴位,或艾灸百會、氣海、關元、涌泉等穴位,必要時應送入醫院進行急救。對年老體弱、兒童、精神緊張、饑餓、初診的患者,更應注意防止出現不適。(11)一般拔罐后,3小時之內不宜洗澡。(12)若病情需要,可配合使用其他療法,如針炙、推拿、藥物等,以增強療效。孕婦,月經期婦女和醉酒的人禁止拔罐!!
2015-12-27 10:0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立洲
武警江蘇總隊醫院
一級
光子刀放療中心
-
一星期罐印不消可以拔罐,但不能在同一位置頻繁拔罐,以免引起局部肌肉僵硬,更不利于病情。拔罐的好處是拔罐處血管緊張度及黏膜滲透性的改變,淋巴循環加速,吞噬作用加強,對感染性病灶,無疑形成了一個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環境。另外,溶血現象的慢性刺激對人體起到了保健功能。一般拔罐后3小時之內不易洗澡!!拔火罐與針灸一樣,也是一種物理療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療法中最優秀的療法之一。 拔火罐通過物理的刺激和負壓,能促進血液循環,激發精氣,調理氣血,達到提高和調節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當然拔火罐不像針灸那樣對穴位定位要求十分準確,主要是點、線、面結合的問題,通過中醫的寒、熱、虛、實辨證,選擇一些經絡所過或經氣聚集的部位。“拔火罐”是我國民間流傳很久的一種獨特的治病方法,俗稱“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叫做“火罐氣”,《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癰腫,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膿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為“角法”。關于拔火罐治療疾病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公元281~361年間,晉代葛洪著的《肘后方》。后來,牛角筒逐漸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代替,治病范圍也從早期的外科癰腫擴大到風濕痛、腰背肌肉勞損、頭痛、哮喘、腹痛、外傷淤血、一般風濕感冒及一切酸痛諸證。拔火罐是一種充血療法,利用熱力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緊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現象,從而產生治療作用,中國人稱它為郁血療法。由于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效果明顯,所以在民間歷代沿襲,至今不衰,連一些外國人也頗感興趣。拔火罐是我國傳統的中醫療法相信許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會對它陌生,因為其操作簡單、方便易行,也曾經一度被老百姓當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怎樣在家安全有效地使用火罐,我們采訪了省名中醫刁本恕等專家。火罐一拔病體舒暢“拔火罐”是民間對拔罐療法的俗稱,又稱“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利用負壓使其吸著于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治病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見,按中醫的解釋多屬風濕入骨。拔火罐時罐口捂在患處,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濕氣,同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恢復機能的目的,從而治療風濕“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適。由于拔火罐能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所以對腰背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刁老師還介紹,火罐還可以用在人體穴位上,治療頭痛、眩暈、眼腫、咳嗽、氣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火罐同用!
2015-12-27 06:48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一星期罐印不消可以拔罐,但不能在同一位置頻繁拔罐,以免引起局部肌肉僵硬,更不利于病情。拔罐的好處是拔罐處血管緊張度及黏膜滲透性的改變,淋巴循環加速,吞噬作用加強,對感染性病灶,無疑形成了一個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環境。另外,溶血現象的慢性刺激對人體起到了保健功能。一般拔罐后3小時之內不易洗澡!!拔火罐與針灸一樣,也是一種物理療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療法中最優秀的療法之一。 拔火罐通過物理的刺激和負壓,能促進血液循環,激發精氣,調理氣血,達到提高和調節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當然拔火罐不像針灸那樣對穴位定位要求十分準確,主要是點、線、面結合的問題,通過中醫的寒、熱、虛、實辨證,選擇一些經絡所過或經氣聚集的部位。“拔火罐”是我國民間流傳很久的一種獨特的治病方法,俗稱“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叫做“火罐氣”,《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癰腫,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膿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為“角法”。關于拔火罐治療疾病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公元281~361年間,晉代葛洪著的《肘后方》。后來,牛角筒逐漸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代替,治病范圍也從早期的外科癰腫擴大到風濕痛、腰背肌肉勞損、頭痛、哮喘、腹痛、外傷淤血、一般風濕感冒及一切酸痛諸證。拔火罐是一種充血療法,利用熱力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緊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現象,從而產生治療作用,中國人稱它為郁血療法。由于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效果明顯,所以在民間歷代沿襲,至今不衰,連一些外國人也頗感興趣。拔火罐是我國傳統的中醫療法相信許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會對它陌生,因為其操作簡單、方便易行,也曾經一度被老百姓當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怎樣在家安全有效地使用火罐,我們采訪了省名中醫刁本恕等專家。火罐一拔病體舒暢“拔火罐”是民間對拔罐療法的俗稱,又稱“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利用負壓使其吸著于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治病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見,按中醫的解釋多屬風濕入骨。拔火罐時罐口捂在患處,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濕氣,同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恢復機能的目的,從而治療風濕“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適。由于拔火罐能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所以對腰背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刁老師還介紹,火罐還可以用在人體穴位上,治療頭痛、眩暈、眼腫、咳嗽、氣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火罐同用!拔罐的注意事項:1)拔罐時應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溫度適中。夏季避免風扇直吹,冬季做好室內保暖,尤其對需寬衣暴露皮膚的患者應令其避開風口,以免受涼感冒。(2)注意清潔消毒。施術者雙手、患者拔罐部位均應清潔干凈或常規消毒,拔罐用具必須常規消毒。(3)拔罐的工具必須邊緣光滑,沒有破損。(4)在拔罐過程中,罐具適中,使罐拔得緊而又不過,當罐數目較多,罐具間的距離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牽拉皮膚產生疼痛或罐具互相擠壓而脫落。(5)要掌握手法輕重,由上而下走罐,并不時蘸植物油或水保持潤滑,以免刮傷皮膚。(6)拔罐后,根據患者的病情、皮膚情況,結合季節的不同,選取不同的留罐時間,病情輕,皮膚較嫩,夏季炎熱之時,留罐時間應稍短;若病情較重,皮膚粗糙,冬季寒冷之時,留罐時間相對應稍長。(7)拔罐可使皮膚局部出現小水泡、小水珠、出血點、淤血現象,或有時局部出現瘙癢,均屬正常治療反應。一般陽證、熱證多呈現鮮紅色淤斑;陰證、寒證多呈現紫紅色或淡紅色淤斑;寒證、濕證多呈現水泡、水珠;虛證多呈現潮紅或淡紅。若局部沒有淤斑,或雖有潮紅,但起罐后立即消失,說明病邪尚輕、病情不重、病已接近痊愈或取穴不準。(8)拔罐后出現水泡較大或皮膚有破損,應先用消毒細針挑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上防腐生肌藥即可。(9)拔罐期間注意詢問患者的感覺。患者感覺拔罐部位發熱、發緊、發酸、涼氣外出、溫暖舒適、思眠入睡,為正常得氣現象;若感覺緊、痛較明顯或灼熱,應及時取下罐重拔;拔罐后無感覺,為吸拔力不足,應重拔。(10)拔罐過程中,若出現面色蒼白、出冷汗、頭暈目眩、心慌心悸、惡心嘔吐、四肢發冷、神昏仆倒等癥狀,此為暈罐。遇到暈罐現象時,應立即停止拔罐,讓患者平臥,飲溫開水或糖水,休息片刻,多能好轉。暈罐嚴重者,應針刺、點掐百會、人中、內關、涌泉、足三里、太沖等穴位,或艾灸百會、氣海、關元、涌泉等穴位,必要時應送入醫院進行急救。對年老體弱、兒童、精神緊張、饑餓、初診的患者,更應注意防止出現不適。(11)一般拔罐后,3小時之內不宜洗澡。(12)若病情需要,可配合使用其他療法,如針炙、推拿、藥物等,以增強療效。孕婦,月經期婦女和醉酒的人禁止拔罐!!
2015-12-26 18:22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針灸?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以及應用一定的操作法,來治療全身疾病的“內病外治”的醫術。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