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董增勝 主治醫師
日照市中醫醫院
三級甲等
中醫內科
-
你好,中醫藥治療精神精神疾病主要是利用食物和藥物按照中醫理論嚴格配制,治療的效果是達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食除積,補精益氣等治療作用,其實中醫治療精神疾病的效果并不好,建議采用西藥,西藥的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苯巴比妥的副作用如下:可能引起微妙的情感變化,出現認知和記憶的缺損,長期服用,偶見葉酸缺乏或者低鈣血癥,罕見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和骨軟化,大劑量時可產生眼球震顫,共濟失調和嚴重的呼吸抑制.用本品的患者中約1~3%的人出現皮膚反應,多見者為各種皮疹,嚴重者可出現剝脫性皮炎和多形紅斑(或Stevens-Johnson綜合癥),中毒性表皮壞死極為罕見.有報道用藥者出現肝炎和肝功能紊亂.長時間使用可發生藥物依賴,停藥后易發生停藥綜合征,大劑量時可產生眼球震顫,共濟失調和嚴重的呼吸抑制.
2015-12-26 22:54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中醫中常用的方法:針灸 ①體針 取穴:主穴:背三針,鳩尾,筋縮,腰奇,間使,額三針,豐隆.配穴:中脈,照海,神門,關元,三陰交,足三里,太淵,三沖,膻中,血海. 治法:以主穴為主,每次酌情選用4~6穴.背上針取0.6~1.5寸芒針循督脈透刺,如神道透陽關,神道透大椎,腰奇透陰關.進針后中等頻率(120次/分)捻轉1分鐘.額三針為雙側眉沖穴沿膀胱經透刺二針,取此連線為底邊的等腰三角形,另一頂點沿督脈透針.余穴邪實用瀉法,體虛用補法,留針15分鐘,每日1次或隔日1次. 療效:經上方治療124例,配合三元辨證療法,顯效85例,有效28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91.06%. ②頭針 取穴:癲癇穴,頂中線,額中線,頂旁線,枕上正中線,顳后斜線. 癲癇穴位置:風池內1寸上1寸,斜方肌盡頭處. 治法:進針后用G-6805治療儀通低頻脈沖電30分鐘,發作嚴重者可適當延長通電時間.通電以麻感達到前額為好,亦可在腦電圖病灶部位進行針刺通電.隔日1次. 療效:以上法治療260例,顯效174效,有效65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為91.9%.
2015-12-27 12:29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③穴住埋線 取穴:主穴:脊中,筋縮.配穴:大椎,長強,膻中,中脘,氣海,內關. 治法:每次選1個主穴,辨證選用1~2個配穴.主穴常規消毒后,切開皮膚,用3號羊腸線3厘米埋人,不縫合.配穴用18號穿刺針埋線.每次埋線為一療程,每療程3個月. 療效:用此法治療816例,顯效678例,有效138例,總有效率為10O%.大多數患者埋線1~4次. ④艾灸 取穴:a.百會,大椎,身柱;b.前頂,神道,筋縮;c.百會,脊中,腰奇,鳩尾. 治法:上述三組穴位,順序選用.每年小暑至處暑灸治1次,連續2~3年.穴位局部消毒,用0.2%普魯卡因局麻,蒜汁涂抹后艾灸,頭部穴位4~5壯,胸背部5~7壯或7~9壯,體弱及兒童酌減.灸后穴位起泡處敷貼藥油膏,并服食公雞,魚類以促使其化膿.藥膏每日一換,至灸疤愈合. 療效:用此法治療106例,治療后不再發作31例,發作頻度減少50%以上27例,發作頻度減少30%以上21例,無效27例,總有效率為74.5%.
2015-12-27 11:48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同西藥比較,中藥治療癲癇有其自身明顯的優勢,這一點已經為廣大患者認可了. 中藥治療癲癇體現了整體治療的優勢.中藥從組方來說,考慮得比較全面,在治療思想上,考慮到了祛邪與扶正的有機結合.在治法上,追求標本兼治,陰陽平衡.在減輕發作癥狀,控制發作的同時,兼固培元固本,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這樣,就比西藥單方面控制發作的做法要好些.中藥不僅作用于腦神經,而且兼顧臟腑,更有利于協同消除病因,阻止臟腑病變傳導進入大腦,加重病情.中藥在緩解期的治療上有明顯優勢.西藥在緩解期治療階段,多考慮的是用藥劑量的變化,中藥則不同,在發作基本控制后,或者在病情明顯減輕時,中藥的調理,補益作用顯得十分重要,它能使患者在不中斷治療的前提下,盡快恢復體能,增加抗病能力.中藥毒副作用小.在癲癇治療中,西藥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毒副作用較大.控制發作,西藥有它的優勢,但過強的抑制作用會使大腦神經功能受到影響,產生明顯的毒副作用.有時病情不見減輕,發作還未得到控制,毒副作用卻表現出來了.另外,常服用抗癲癇西藥,容易導致藥物適應,要想保持一定的療效,控制發作,就得增加劑量,形成惡性循環.在這一方面,采用中藥治療,是沒有后顧之憂的.可以到中醫院去找老中醫,祝你早日康復!
2015-12-27 09:4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中醫認識癲癇: 癲癇,中醫又稱癲疾,癇證.癲疾之名始于《內經》.《素問·奇病論》云:“人生而有病癲疾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癲疾也.”明確指出了先天因素在本病發生中的重要作用.(諸病源候論·癲狂侯)對本病的臨床特點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癲者,卒發仆也,口吐誕沫,口渦目急,手足繚戾,無所覺知,良久乃蘇.”《濟生方·癲癇論洽》對癇癥按五臟分類,指出:“此五癇應乎五畜,五畜應乎五臟者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癇》中指出:“癇證有五,……無非痰涎壅塞,迷悶孔竅.”對痰濁與病癥的發病關系進行了探討.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對癲癇癰癥的主要癥狀,發病過程和起病突然,具有反復性等特點,都作了較詳細的說明.程國彭在《醫學心悟·癲狂瘸》中指出:“經云重陰為痛,重陽為狂,而瘸證則痰涎聚于經絡也.”虞摶在(醫學正傳·癲狂瘸證)中指出:“癇病主乎痰,固火動之所作也,治法,癇宜乎吐…….”李用粹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在《證治匯補·癇病》中指出了陰癇,陽癇的分證方法,并提出了治則:“陽癰痰熱客于心胃,聞驚而作,若痰熱甚者,雖不聞驚亦作也,宜用寒涼.陰癇本乎痰熱,因用寒涼太過,損傷脾胃變而成陰.“”
2015-12-26 18:0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