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血小板少
主要癥狀:最初是貧血,現在是血小板少特別是腦袋,但檢查不是白血病,去醫院沒檢查出來是什么病,現在回家養了,總說胡話,說沒有的事發病時間:貧血后化驗檢查結果: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貧血在中醫的治療辨癥上多屬於「虛癥」,其食物療養主要是以養心,健脾,補血為原則,在中醫補法中,常以血肉有情之品來調養,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有貧血困擾的人,應多攝取維生素C,因為維生素C有助於鐵質的吸收.血糯紅棗粥做法:將血糯米五十克,紅棗十枚與適量的冰糖,一起熬煮成粥即可.功用:補血.桂圓蓮子湯做法:將桂圓二十個,蓮子五十個,加適量清水,煮至蓮子軟熟即可.功用:健脾,安神,養血.
2015-12-28 07:42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你好,血小板少從飲食上調理,牛奶,花生仁的紅色表皮,最好是生吃,或者有熱水燙一下就行,要是煮完營養都沒了.動物的膠脂脂肪,像牛蹄筋肉皮什么的.這些東西不用天天刻意去吃,隔三差五的吃一回就行.以上是對“貧血血小板少”這個問題的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健康!
2015-12-28 01:01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引起血小板減少的原因的很多,如骨髓生成血小板不足,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酗酒,巨幼細胞貧血,某些骨髓疾病等,建議去醫院先檢查清楚病因,才可以對癥治療
2015-12-27 22:2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數量減少(血小板減少癥)或功能減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導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血小板數低于正常范圍14萬~40萬/μl.血小板減少癥可能源于血小板產生不足,脾臟對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壞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釋.無論何種原因所致的嚴重血小板減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發性瘀斑,最常見于小腿;或在受輕微外傷的部位出現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腸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陰道出血);和手術后大量出血.胃腸道大量出血和中樞神經系統內出血可危及生命.然而血小板減少癥不會像繼發于凝血性疾病(那樣表現出組織內出血(如深部內臟血腫或關節積血).診斷必須徹底弄清病人的服藥史,以排除對敏感病人增加血小板破壞的藥物.約5%接受肝素治療的患者可發生血小板減少(見下文肝素誘發血小板減少),為保持動靜脈輸注導管通暢,即使應用極少量肝素沖洗,也可發病.其他藥物較少誘發血小板減少癥,例如奎尼丁,奎寧,磺胺制劑,口服抗糖尿病藥,金鹽以及利福平.病史中還有很重要的內容,病史中可能引出提示免疫性基礎疾病的癥狀(例如關節疼痛,雷諾氏現象,不明熱);提示血栓性血小板減少癥(見下文TTP-HUS)的體征與癥狀;10天之內輸過血提示可能是輸血后紫癜,大量飲酒提示酒精所致血小板減少癥.5%孕婦分娩期可發生輕度血小板減少癥.由于感染人類免疫缺陷性病毒(HIV)的患者常伴血小板減少癥,可與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癥(見ITP)相鑒別;由此可以得出其他HIV感染癥狀的危險因素和病史.體檢對診斷亦很重要:(1)通常繼發于感染性或活動性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的血小板減少癥以及血栓性血小板減少癥(TTP)時有發熱,而在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以及與藥物有關的紫癜則不發熱.(2)由于血小板的破壞增加(例如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與藥物有關的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而引起的血小板減少癥病人的脾臟捫診不增大;而繼發于脾臟對血小板阻留的血小板減少癥患者的脾臟大多可以捫及,繼發于淋巴瘤或骨髓增生性疾病的血小板減少癥病人也是如此.(3)其他慢性肝病的體征對診斷也有意義,如蜘蛛痣,黃疸和肝掌.(4)妊娠末期常引起血小板減少癥.外周血細胞計數是確定血小板減少癥及其嚴重性的關鍵性檢查,同時血涂片檢查能為其病因檢查提供線索(若血小板減少不伴有其他影響止血功能的疾病(例如肝臟疾病或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止血功能篩選檢查(參見第131節)則是正常的.骨髓象檢查若在血涂片上見到除血小板減少以外的異常,有本檢查適應證.本檢查可提供巨核細胞的數量及形態的信息,并確定有或無引起骨髓功能衰竭疾病(例如骨髓異常增生)的存在.抗血小板抗體檢查臨床意義不大.若患者病史或檢查提供HIV感染危險依據,應對其進行HIV抗體檢查.除了瘀斑,紫癜和粘膜出血(輕微或量多)外,體檢結果均為陰性.外周血檢查結果,除血小板數目減少外,均屬正常.骨髓檢查通常除可發現巨核細胞正常或數量增加外,其他亦屬正常.治療血小板減少癥的治療隨其病因和嚴重程度而多變,需迅速鑒別病因,若有可能應予以糾正(如在肝素有關的血小板減少癥停用肝素).由于血小板反復輸注會產生同種血小板抗體,造成療效的降低,因而要間歇性使用以預防上述抗體產生.若血小板減少是由于血小板消耗,則血小板輸注應保留于治療致命性或中樞神經系出血.若由于骨髓衰竭引起的血小板減少,則血小板輸注保留于治療急性出血或嚴重性血小板減少(如血小板數<10000/μl).成年人的治療通常開始口服皮質類固醇(例如強的松每日1mg/kg).如有效,血小板計數將在2~6周內恢復正常,然后逐步遞減皮質類固醇.但大多數病人的療效不夠滿意,或是減少腎上腺類固醇劑量后即復發.脾臟切除可使50%~60%病人得到緩解.對于用類固醇和脾臟切除治療難以奏效的病人,使用其他藥物的療效尚未證實.由于慢性ITP病程長,同時慢性ITP患者死亡率低,而對治療方法的利弊仍須慎重權衡.應用合成的雄激素(達那唑),或使用硫唑嘌呤,長春新堿,環磷酰胺,或環孢菌素的免疫抑制療法的療效并不一致.對ITP伴致死性出血的患者,可使用免疫球蛋白靜注(IVIg),這可抑制單核巨噬細胞的清除包被抗體血小板的作用.IVIg劑量1g/kg,1天或連續2天.患者血小板數常可在2~4天內上升,但僅維持2~4周.大劑量甲基強的松龍1g/(kg.d)靜脈輸注3天,可使血小板數迅速上升,且費用略低于IVIg.對那些有致命性出血的患者亦應輸注血小板.由于糖皮質類固醇或IVIg可能預期在幾天內顯效,因而對ITP患者不應預防性輸注血小板.患兒治療與成人相反.使用皮質類固醇或IVIg可迅速恢復血小板數,但不能改善臨床結果.由于大多患兒在幾天或幾周內可從嚴重血小板減少癥自發性恢復,有時推薦單用支持療法.對使用皮質類固醇或IVIg無效的慢性型ITP患兒脾切除術應至少推遲6~12個月,這由于無脾患兒增加了嚴重感染的危險,即使患病經年累月,大多患兒可自發性緩解.
2015-12-27 14:08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您好,血小板減少見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白血病等癥.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進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時血小板還有維護毛細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過程中,具有形成血栓,堵塞創口,釋放與凝血有關的各種因子等功能.在小血管破裂處,血小板聚集成血小板栓,堵住破裂口,并釋放腎上腺素,5-羥色胺等具有收縮血管作用的物質,是促進血液凝固的重要因子之一.血小板還有營養和支持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作用,使毛細血管的脆性減少.
2015-12-27 11:17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