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胃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發病年齡以40~60歲為多見,男女比例約為3:1.胃癌的病因與食物中亞硝胺有關,某些癌前病變如胃息肉,萎縮性胃炎,胃潰瘍等均有惡變可能,近年發現胃幽門螺旋菌是胃癌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護理診斷1,焦慮,恐懼或絕望與對疾病的發展及以后缺乏了解,對疾病的治療效果沒有信心有關.依據:抑郁,沮喪,傷感,失助.2,營養失調與下列因素有關:1)胃功能降低,營養攝入不足;2)腫瘤生長消耗大量能量;3)禁食;4)消化道對化療的反應.依據:消瘦,貧血,低蛋白血癥.3,知識缺乏,缺乏有關胃癌的醫護知識.二,護理措施1,心理護理:對胃癌患者,在護理工作中要注意發現病人的情緒變化,護士要注意根據病人的需要程度和接受能力提供信息;要盡可能采用非技術性語言使病人能聽得懂,幫助分析治療中的有利條件和進步,使病人看到希望,消除病人的顧慮和消極心理,增強對治療的信心,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2,營養護理:胃癌病人要加強營養護理,糾正負氮平衡,提高手術耐受力和術后恢復的效果.能進食者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食物應新鮮易消化.對于不能進食或禁食病人,應從靜脈補給足夠能量,氨基酸類,電解質和維生素,必要時可實施全胃腸外營養(TPN).對化療的病人應適當減少脂肪,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多食綠色蔬菜和水果,以利于消化和吸收.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腫瘤,目前已知胃癌的發病常與慢性胃炎,胃息肉,胃潰瘍,飲食,環境,遺傳等因素有關,胃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胃癌術后胃的運動,貯存及分泌功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為了適應消化道重建的現狀,飲食應注意逐漸過渡,從稀到稠,從量少到量多,從低熱量到高熱量,使糖,蛋白質,脂肪的攝入逐漸與機體需要相適應,因此術后飲食對患者順利康復非常重要.應注意以下幾點僅供參考,患者要據醫囑執行飲食.1,術后禁食,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拔除胃管后當天可少量飲水,每次4~5湯匙,2小時一次.2,如無不適反應,次日可給適量清流質飲食,50ml~80ml/次.3,第3日給全量流質,每次100~150ml.每日6~7餐,飲食原則為:食物無刺激性,呈液性,少食多餐,每2~3小時進食一次,宜選不宜脹氣,不過甜的食物,如雞蛋湯,米湯,菜湯,藕粉等.餐后宜平臥20~30分鐘.4,若術后恢復正常,術后兩周后可進食低脂半流質飲食,如稀飯,面條,餛飩等,每日5~6餐,飲食原則:呈半流質狀,其蛋白質含量達到正常需要量,纖維含量極少,少量多餐.5,患者出院后可進食軟飯,主食與配菜宜選營養豐富,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油煎,酸辣等刺激易脹氣食物,患者應細嚼慢咽,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不吃高脂食物,腌制品,適量補充鐵劑和維生素,禁忌煙酒,飲食有規律,術后3~6個月后可逐漸據身體情況恢復到普通飲食.6,患者飲食以自我感覺無不適,飲食內容以低渣,溫和,易消化為原則,少食多餐,并避免過甜,過咸,過濃飲食,如進食后出現惡心,腹脹等癥狀,應暫停進食.
2015-12-29 06:42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人消化食物的器官主要是大腸,而胃主要是用來儲存食物的,也就是說食物進到胃里,由胃再傳向大腸,大腸消化食物后吸收營養物質,雜質排除體外,這就是人體的消化過程.如果胃切除了,也就是說,人吃下去的食物無處儲存,只能直接進入大腸消化.但大腸的伸縮下相對于胃要小的多,所以大腸里是裝不了多少食物的,如果大腸里食物太多或太硬也不利于消化.建議:1,多吃流質性的食物,如稀飯,牛奶,沖劑類的食物.2,不要吃太油膩的食物,也不要吃油炸類的食物;3,少吃多餐,餓了就吃,一日多餐.以上是對“胃癌手術后的營養護理”這個問題的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健康!
2015-12-29 00:53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關于胃癌手術后的營養護理給你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保護胃粘膜,避免高鹽,過硬,過燙,暴飲,暴食,要少食多餐,定時定量,吃易消化的飲食.2.食物要新鮮,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增加優質的蛋白質攝入量.3.胃癌病人多有胃脘部飽脹,疼痛等食積不消的癥狀,應多食易消化類的食物;常見的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癥狀,宜食開胃降逆的清淡食物.4.胃癌手術后的飲食調理,應選用高營養,少刺激的食品.主食以病人素日習慣品種為好,加用苡仁粥,糯米粥,有益無損.副食以鮮肉,鮮蛋,鮮蔬菜,鮮水果為好.術后病人每日3~5餐,飯量逐漸增加,不少病人半年后可恢復術前飯量.如有飯后惡心,嘔吐現象,不必著急,可稍坐片刻或慢行散步,癥狀即可減輕.也可用生姜10克煎湯頻服.5.晚期胃癌患者多處于全身衰竭狀態,進食困難,食欲不振,應多吃鮮石榴,鮮烏梅,鮮山楂,也可用橘皮,花椒,生姜,冰糖,雞肫適量,煎湯內服.呈現惡病質狀態的病人應該多補給蛋白質食品,如牛奶,雞蛋,鵝肉,鵝血,瘦豬肉,牛肉和新鮮蔬菜,水果等,糯米粥要求煮爛.6.手術后飲食要注意預防胃癌術后傾倒綜合征和低血糖綜合征.傾倒綜合片的主要表現是進食甜的流質,如加糖的牛奶,10~20分鐘后,即感上腹部不適,腹部脹痛,惡心,嘔吐,腸鳴,腹瀉,全身乏力,頭暈,出汗,心慌,面部潮紅,甚至虛脫.該綜合征多可通過飲食調節控制.癥狀較重和反復發作者,應進食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倒到少量多餐,進餐時避免飲用流質等液體食物,餐后最好能平臥30分鐘,餐后半小時~1小時呆以飲用少量無糖的液體.經此調節后,可有效地減慢胃熱電廠空速度及排空量.1~2年后,癥狀可逐步減輕而不再發作.術后低血糖綜合征的主要表現是進食后2~4小時,出現心慌,出汗,無力,眩暈,手震顫,饑餓感,嗜睡或虛脫.其原因在于食物過快地排入空腸,葡萄糖被過快地吸收,血糖呈一過性增高,刺激胰腺分泌過多的胰島素,隨即引起了反應性低血糖.通過飲食調節來控制本綜合片的辦法是:少食多餐,進高蛋白,高脂肪與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避免甜的,過熱的流質飲食.餐后平臥10~20分鐘,并準備可供口服的糖類食品以糾正低血糖.多數病人經此調節后,6個月~1年能逐步自愈.7.化療時飲食化療常常引起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消化道癥狀.為保證化療順利進行,應注意以下幾點:①處理好飲食與化療藥物作用高峰時間的關系,避免在藥物作用的高峰期進食.例如采用靜脈給藥,最好在空腹時進行,因空腹可使惡心和嘔吐癥狀減輕.如采用口服給藥,以飯后服用為好,因為藥物經2~3小時反吸收入血液,其濃度達到最高時,即使有消化道反應也是空腹狀態,癥狀會因此減輕.②在化療期間,進餐次數要比平時多一些,食物的性狀要稀軟易消化,又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充足的熱能.即使有嘔吐,也要堅持進食,必要時可通過輸液補充能量.8.放療時飲食放療時可出現惡心,食欲下降,高峰時可有嘔吐.放療后期可出現腹痛及腹瀉,血象下降,免疫功能下降等,這時必須給予充足的營養和豐富的維生素,以補氣生血.屬陰虛者宜清補,常用食品有山藥,桂圓,蓮子,木耳,香菇,百合,冰糖,藕,豆腐,蜂蜜,綠豆,鴨,甲魚,蚌肉,牛乳,薏芯仁,大棗,糯米等.飲食應與體質相應:平素豐腴者不宜進肥膩食物,應多進清淡食物;休瘦病人不宜食香燥食物,應多食滋陰生津的食物.無論何種體質,平日均應多食蔬菜水果,蘑菇類食物,豆類食物,含硒,鉬等微量元素豐富的食物,含大蒜素豐富的食物(如大蒜,蔥等).不吃霉變,熏制,腌制食物.還有千萬別忘了定期去醫院復查.
2015-12-28 21:3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胃癌手術后患者的身體是比較的虛弱,這是需要休息兩周的時間去調養的,在手術后還是需要其他的治療,手術后,放化療、配合一些輔助藥物,硒維康。有利于消滅殘余癌細胞、防治復發與轉移,同時可加快刀口愈合、抗炎鎮痛、減少感染與并發癥。有文獻支持,硒麥芽能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影響端粒酶的活性,誘導癌細胞的凋亡,防止復發和轉移,聯合放化療有增效減毒的作用。減少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療的效果。平時的營養食譜如下:營養食譜 黃芪豬肉紅藤湯 [用料]黃芪50克,大棗10枚,豬瘦肉適量,紅藤100克。 [制作]黃芪與紅藤加清水1000毫升,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煎30分鐘,取汁與大棗及豬肉同燉至爛,食肉喝湯。[功效]補氣和中,和胃健脾,益氣生津,清熱解毒。適用于腸癌腹痛脹,大便頻繁等。銀花藤粥 [用料]銀花藤50克,白花蛇舌草100克,龍葵50克,半枝蓮50克,大米100克,白糖30克 [制作]①將銀花藤、白花蛇舌草、龍葵、半枝蓮洗凈,放入瓦鍋內,加水500毫升,煎煮25分鐘,停火,過濾,取藥液。②大米淘洗干凈,放入鍋內,加入藥液,水300毫升,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煮35分鐘,加入白糖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粥100克,正餐食用。
2015-12-28 21:33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病人術后要逐漸恢復正常飲食,注意少吃多餐。吃一些營養豐富的易消化的食物就行,胃癌術后初期的飲食恢復中是相當重要的。切記,要限制油炸、辛辣、過甜、過熱和刺激性食品,不能吃不易消化和過黏的食物,
2015-12-28 11:3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胃癌? 胃癌(gastric cancer)是胃上皮來源的惡性腫瘤,世界上胃癌發病率約17. 6/10萬,據統計占我國消化道惡性腫瘤的首位,在全身癌腫中占第三位。男性居多,男女患者比例為2~3:1。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據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的統計,42%的胃癌患者在我國,其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生活環境、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等因素有關。胃癌發病有明顯的地域性差別,在我國的西北與東部沿海地區胃癌發病率比南方地區明顯為高。好發年齡在50歲以上,男女發病率之比為2:1。由于飲食結構的改變、工作壓力增大以及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現年輕化傾向。胃癌可發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其中半數以上發生于胃竇部,胃大彎、胃小彎及前后壁均可受累。絕大多數胃癌屬于腺癌,早期無明顯癥狀,或出現上腹不適、噯氣等非特異性癥狀,常與胃炎、胃潰瘍等胃慢性疾病癥狀相似,易被忽略,因此,目前我國胃癌的早期診斷率仍較低。胃癌的預后與胃癌的病理分期、部位、組織類型、生物學行為以及治療措施有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