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主要的臨床表現是在情緒激動、體力勞動、咳嗽、用力排便、飲酒、性交等情況下發病,主要表現是突發劇烈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檢查有腦膜刺激征陽性,腦CT掃描有出血表現,腰穿有均勻一致血性腦脊液。癥狀的輕重取決于病變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并且與發病年齡有關。 (1)前驅期癥狀:少數患者發病前2周內有頭痛、頭暈、視力改變或頸項強直,這些表現可能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前驅癥狀。其產生與動脈瘤擴大壓迫刺激鄰近組織,或動脈瘤微量出血有關。一般年輕人比老人更多見,常被臨床誤診為偏頭痛或頸椎病。從前驅癥狀到發生大出血的間隔期約2~3周,約半數前驅癥狀是由反復的小量滲血引起,外滲的血液可以圍繞血管壁或瘤壁引起一些纖維化的粘連反應,起到止血作用。 (2)頭痛與嘔吐:是本病常見而重要的癥狀,患者從突然劇烈難以忍受的頭痛開始,常伴有嘔吐、顏面蒼白、全身冷汗。頭痛分布于前額、后枕或整個頭部,并可放射至枕后、頸部、肩部、背部、腰部及兩腿等,并持續不易緩解或進行性加重,頭痛持續時間一般1~2周,以后逐漸減輕或消失。少數患者僅表現頭昏或眩暈而無頭痛。開始頭痛的部位有定位意義,如前頭痛提示小腦幕上和大腦半球(單側痛)、后頭痛表示后顱窩病變。頭痛的發生率各家報道不一,國內報告為68%~100%。中青年頭痛嚴重,老年人蛛網膜下腔出血頭痛的發生率低,這是因為老年人腦實質多有萎縮,蛛網膜下腔多有擴大,疼痛敏感組織如血管、神經、腦膜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感知與反應多較遲鈍、疼痛閾增高。頭痛重者伴有惡心及嘔吐,多為噴射性嘔吐,系顱內壓增高的表現,少數患者嘔吐咖啡樣液體,提示應激性潰瘍出血,預后不良。少數動脈瘤破裂導致大出血的病例,在劇烈頭痛嘔吐后隨即昏迷,出現去皮質強直,甚至很快呼吸停止而猝死。 (3)意識及精神障礙:多數患者在發病后立即出現短暫性意識喪失,少數患者在起病數小時發生。意識障礙的程度和持續時間與出血部位及量、腦損害的程度有關。
2015-12-29 18:30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繼發癲癇發作發病率為9%~20%。蛛網膜下腔出血繼發癲癇發作與其出血量、腦組織直接受損部位、程度和范圍密切相關。可有多種表現形式的發作,如全身性強直-陣攣發作、復雜部分性運動發作、簡單部分性運動發作。蛛網膜下腔出血繼發癲癇常見全身性強直-陣攣發作,且多數為出血量較多,出血范圍較大,血液遍及整個蛛網膜下腔,血液層厚,甚至部分腦室及基底池也有積血者,而復雜部分性運動發作和簡單部分性運動發作則相對較少見,且出血量較少,出血范圍亦較小。蛛網膜下腔出血繼發癲癇發作多發生在發病早期,尤以發病當時最為常見,部分患者以癲癇為首發癥狀,且短期內(1~3天)頻繁發作,過后則再無癲癇發作,而在蛛網膜下腔出血恢復期(2周后)癲癇發作者相對較少。
2015-12-29 16:32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你好,蛛網膜下腔出血指腦底部或腦表面的病變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引起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又稱為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約占急性腦卒中的10%,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常見疾病。這樣的情況治療好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希望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可以使用甘露醇消除顱內的血腫,只要顱內壓降低了也許會好轉的一般處理及對癥處理監測生命體征和神經系統體征變化,保持氣道通暢,維持呼吸、循環穩定。安靜臥床,避免激動及用力,保持大便通暢。其中就有保持大便通暢,在排便不暢的情況下,灌腸是有必要的
2015-12-29 13:4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神經系統定位體征:神經系統定位體征分為兩種,即早期定位體征和晚期定位體征。 ①早期出現的神經系統癥狀:是指出血后短時間內出現的體征,常提示外側裂中的大腦中動脈破裂,血液流入腦實質內。臨床表現可有眼瞼下垂、眼球運動障礙、輕偏癱、四肢癱,偏身感覺障礙等。肢體癱瘓是由于出血量較大或血腫壓迫腦組織或血管痙攣甚至腦梗死所致。其體征出現在發病的初期,持續時間相對較短,隨著病情的好轉,癱瘓亦逐步好轉。 ②晚期出現神經系統定位體征:是指發生于出血3天以后,一般在4天~3周左右,最常見于出血后第5~10天之內,可持續2周左右,絕大多數于1個月內恢復正常,少數也有達數月之久,常提示為腦血管痙攣所致。 眼底改變:蛛網膜下腔出血后可有在視盤周圍、視網膜前的玻璃體下出血。可發生在一側或兩側,從靠近中央靜脈的視網膜和視網膜前間隙向他處擴散,外形可呈片狀、條紋狀、斑點狀或火焰狀。視網膜前出血后,緊接著可以發生玻璃體局限性或普遍性出血,引起視力模糊或黑?。這些體征是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重要依據之一。這是由于血液從蛛網膜下腔向前擴散,充滿了視神經鞘的蛛網膜下腔。因而使視網膜靜脈回流受阻,此時供應視網膜的動脈血液并未減少,導致視網膜靜脈及毛細血管發生破裂而出血。出血最早可在起病后1h內出現,數小時內產生,約2周內吸收。有20%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由于顱內壓增高,眼動脈回流受阻,可產生一側或雙側視盤水腫、靜脈充血,發生時間可在起病后幾小時,一般在幾天內,個別數周內,約3~4周才能消失。視盤水腫的程度通常在1~2天,偶爾可達3天,是顱內壓增高的結果。顱內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蛛網膜下腔出血,視網膜靜脈常有淤血表現。 癲癇發作: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繼發癲癇發作發病率為9%~20%。蛛網膜下腔出血繼發癲癇發作與其出血量、腦組織直接受損部位、程度和范圍密切相關。可有多種表現形式的發作,如全身性強直-陣攣發作、復雜部分性運動發作、簡單部分性運動發作。蛛網膜下腔出血繼發癲癇常見全身性強直-陣攣發作,且多數為出血量較多,出血范圍較大,血液遍及整個蛛網膜下腔,血液層厚,甚至部分腦室及基底池也有積血者,而復雜部分性運動發作和簡單部分性運動發作則相對較少見,且出血量較少,出血范圍亦較小。蛛網膜下腔出血繼發癲癇發作多發生在發病早期,尤以發病當時最為常見,部分患者以癲癇為首發癥狀,且短期內(1~3天)頻繁發作,過后則再無癲癇發作,而在蛛網膜下腔出血恢復期(2周后)癲癇發作者相對較少。 腦神經障礙:腦神經障礙有定位體征。最常見的是動眼神經麻痹,頸內動脈與后交通動脈連接處的動脈瘤常伴有眼球運動障礙、視野缺損,頭痛部位多限于眼球、眼眶或同側前額;較大的動脈瘤更易引起頭痛和動眼神經麻痹。其次面神經、視神經、聽神經、三叉神經、展神經等。 腰腿疼:可因腦或脊髓蛛網膜下腔出血血液流入椎管,刺激神經根所致。臨床上所見蛛網膜下腔出血多數是腦蛛網膜下腔出血,而脊髓型蛛網膜下腔出血極少見,故臨床醫師常不容易考慮到該病。脊髓型蛛網膜下腔出血因早期未侵犯腦膜,無明顯頭痛,僅因血液刺激脊神經根,臨床主要表現為腰背痛及下肢牽拉痛,行走困難。而“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亦可出現上述癥狀,故易誤診。
2015-12-29 08:4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