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CT顯示:骶髂關...
我被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CT顯示:骶髂關節面毛糙,局部骨密度影增高,右側為顯著,關節間隙尚可。怎么治患者女26歲三年前雙側跟腱休息活動時不疼,休息向走路過度時疼,活動后癥狀消失。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強直性脊柱炎女性較少見啊,主要是年輕男性較多見。確診除了骶髂關節病變外同時HLA-B27顯示為陽性。你現在癥狀較輕可能不是強直性脊柱炎,建議去大醫院看看。如果癥狀不重可以不吃藥的啊。祝早日康復。
2016-01-01 19:59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強直性脊柱炎女性較少見啊,主要是年輕男性較多見。確診除了骶髂關節病變外同時HLA-B27顯示為陽性。你現在癥狀較輕可能不是強直性脊柱炎,建議去大醫院看看。
2016-01-01 17:39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你好,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與人體自身的免疫失調有密切關系,是一種具有遺傳性的免疫性的骨內科疾病,西醫沒有特效藥。中醫認為本病乃本虛而標實,主要是由于腎氣虧損、筋脈不通、經絡瘀阻所致,一般藥物很難根治。中醫中藥長期臨床實踐有許多非常有效的獨到治療方法,建議你采用傳統中藥穿山龍、血丹花、血竭、乳香、沒藥、生地、川西歸尾、川西紅花、川芎、赤芍、白芍、三七、鶴虱、利筋藤、桑寄生、伸筋草、雞血藤、木瓜、杜仲、補骨脂、菟絲子、杞子、等配合治療,見效快,療效確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能夠滋補肝腎、填精補髓、強筋壯骨、補氣養血、清利濕熱、通經活絡、行血散瘀、消腫定痛、消炎止疼,大量臨床實踐證明這些藥物配合使用對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效果非常好,許多患者治愈后不復發。采用以上傳統中藥治療,完全無副作用,治愈后不復發,奇效實用,省錢方便,只需單服中藥即可,不需要其它治療方法,而且服藥期間可正常工作和生活。希望正確治療,早日康復!
2016-01-01 13:23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種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關節、脊柱骨突、脊柱旁軟組織及外周關節,并可伴發關節外表現。臨床主要表現為腰、背、頸、臀、髖部疼痛以及關節腫痛,嚴重者可發生脊柱畸形和關節強直。目前尚無根治方法。但是患者如能及時診斷及合理治療,可以達到控制癥狀并改善預后。應通過非藥物、藥物和手術等綜合治療,緩解疼痛和發僵,控制或減輕炎癥,保持良好的姿勢,防止脊柱或關節變形,以及必要時矯正畸形關節,以達到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藥物治療①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疾病知識的教育是整個治療計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助于患者主動參與治療并與醫師的合作。長期計劃還應包括患者的社會心理和康復的需要。②勸導患者要謹慎而不間斷地進行體育鍛煉,以取得和維持脊柱關節的最好位置,增強椎旁肌肉和增加肺活量,其重要性不亞于藥物治療。③站立時應盡量保持挺胸、收腹和雙眼平視前方的姿勢。坐位也應保持胸部直立。應睡硬板床,多取仰臥位,避免促進屈曲畸形的體位。枕頭要矮,一旦出現上胸或頸椎受累應停用枕頭。④減少或避免引起持續性疼痛的體力活動。定期測量身高。保持身高記錄是防止不易發現的早期脊柱彎曲的一個好措施。⑤炎性關節或其他軟組織的疼痛選擇必要的物理治療。藥物治療(一)一般藥物1.非甾體抗炎藥:2.柳氮磺吡啶:3.甲氨蝶呤:活4.來氟米特:5.糖皮質激素:臨床上常簡稱為“激素”。6.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反應停):
2016-01-01 01:35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丁文峰 主治醫師
重慶墊江縣人民醫院
二級乙等
骨科
-
你好由于本病也可侵犯外周關節,并在臨床、放射線和病理表現方面與RA相似,故長時間以來一直被看成是類風濕關節炎的一種變異型,稱為類風濕性脊柱炎。鑒平時注意多休息不要太勞累建議去正規醫院檢查確定病情及時治療
2015-12-31 21:57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ridylitis,AS)是一種主要侵犯脊柱,并可不同程度的累及骶髂關節和周圍關節的慢性進行性炎性疾病。AS的特點為腰、頸、胸段脊柱關節和韌帶以及骶髂關節的炎癥和骨化,髖關節常常受累,其它周圍關節也可出現炎癥。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血清反應陰性、病因不明的常見關節疾病,可造成人體畸形及殘疾。本病多見于15~40歲青壯年,發病高峰年齡為20歲左右,45歲以上發病少見。男性比女性多見,男女比約為5:1。本病一般類風濕因子呈陰性,故與Reiter綜合征、牛皮癬關節炎、腸病性關節炎等統屬血清陰性脊柱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