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尚高 主治醫師
南寧市第九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五官科
-
一般來說,視力在6歲之前發育完成,家長要確實掌握治療時機,避免讓孩子提早成為眼鏡族。嬰兒從出生后的視力與兩眼共視的機能快速發展,在發育期間若受到一些因素影響或障礙,就可能導致幼兒的視力發展受阻,若能及早發現治療,就能讓孩子「看清」美麗新世界。視力的發育過程,醫生說,在1歲之前,視力發育為0.2;2歲時視力發育到0.4;3歲的視力為0.6;4歲就有0.8的視力;5歲視力發展到1.0;6歲的視力則是發育到1.2。以此來看,視力的發育是在6歲完成,所以幼兒在6歲以前至少要找眼科醫師檢查一次,找出是否有視力障礙,或加以矯治。否則超過6歲才發現視力不良的話,往往矯治的效果是事倍功半,而且未必能恢復到1.0以上。斜視,是指兩眼視軸不正,有偏內、偏外或上、下不正的情形。正常人的兩眼視物應是正而平行的,當注視一個物體的時候,此物體的影像即分別落在兩眼視網膜的視黃斑中心凹上,再經過大腦的融像能力,才使兩眼所見的影像合而為一。斜視的病人因為眼位不正,其注意一個物體時,此物體影像于正常眼落在視網膜中心凹上,斜視眼眼則落在中心凹以外的位置,如此視物就會出現復視情形;一眼影像受到抑制,喪失兩眼之單一視機能與立體感,有的還會導致視力發育不良而造成弱視。因此,斜視不僅是美觀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若不及時治療,常會造成無法彌補的視覺功能異常與弱視。斜視一般可分為內斜視、外斜視與上下斜視。(一)內斜視:一般俗稱斗雞眼。眼位向內偏斜。臨床上可分為先天性與后天性斜視。在出生至內發生者稱之為先天性內斜視。偏斜角度通常很大。后天性內斜視又分為調節性與非調節性,調節性內斜視常發生在2-3歲左右,通常會伴有中高度遠視,或是異常的調節內聚力與調節比率;非調節性內斜視則和調節力與屈光狀態無關。(二)外斜視:即眼位向偏斜,一般可分為間歇性與持續性外斜視。間歇性外斜視因病人具有較好的融像能力,大部份的時間眼位可由融像能力維持在正常的位置,只有偶而在陽光下或疲乏不經心的時候,才表現出外斜的眼位。有些兒童為了避免外斜眼位引起的復視,在大太陽常會閉一只眼睛。間歇性外斜視常會發展成持續性外斜視,而偶而出現外斜視的情形變成終目持續的外斜視。(三)上、下斜視:即眼位向上或向下偏斜,一般較少見,上下斜視常常并有頭部歪斜的情形。斜視的治療方法,因斜視的類別不同而異,一般可分為手術療法與非手術療法。(一)手術療法乃以手術的方法調整外眼肌的強度與附著點的位置,使眼位趨于正常。先天性內斜視與上下斜視大多需要手術治療,非調節性而且斜度大的斜視通常亦需要借著手術的方法來矯正。(二)非手術療法:并非所有的斜視都需要手術治療,如果是調節性內斜視,只要戴上適當的遠視眼鏡或雙光鏡就可以矯正。如果并有中高屈光異常,亦常需配戴眼鏡來矯正,另外可借著軸矯正訓練的方法來幫助兩眼單視能的恢復與增加融像能力。例如以視軸矯正訓練機來訓練,或者配戴棱鏡鏡片……等。如果并有弱視,則弱視的訓練亦是不可或缺的治療。
2016-01-01 19:39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