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丙酮酸激酶缺乏癥嬰兒出現黃疸時總是伴有貧血且常有脾大,貧血程度通常比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患者更嚴重常常需要輸血。
2016-01-05 05:38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可以試試的,孩子好動是一種不好的行為習慣,要先去醫院看一下,是不是患有多動癥,最好就是每天讓孩子堅持安靜的做一點事情無論是學習還是學習特長,孩子的這些毛病不是一天養成的,所以要慢慢的該,第一個月每天靜1小時,第二個月每天靜1個半小時,而且要注意周圍的人有沒有這種行為的,因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很可能是效仿別人,
2016-01-05 04:13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1.輸血在出生后前幾年,嚴重貧血的最好處理是紅細胞輸注,血紅蛋白濃度維持在80~100g/L以上不影響兒童生長和發育,并減少危及生命的再障危象。然而決定輸血最重要的是根據病人對貧血的耐受性而非僅是血紅蛋白的水平。由于患者紅細胞2,3-DPG水平增高,中重度貧血時可無明顯不適。 2.脾切除脾切除治療可使病人長時間地控制貧血。由于出生后前幾年在無脾狀態下有發生嚴重敗血癥的危險,故患者行脾切除術至少要5~10歲后。脾切除術可使預后改善,但并不能糾正溶血狀態。在術前需要輸血者,術后則可能不需要輸注。較年輕兒童經過快速的造血生長“追趕”期,運動耐受性改善。盡管不能完全排除再障危象的發生的可能,但發生后常較輕。術后經過改善初期后,Hb可能逐漸降低。病人術后網紅細胞數量增加時,說明不完全代償性溶血過程持續存在。在選擇病人行脾切除術時,紅細胞生存期及脾臟血容量的術前評估意義不大,因為部分病人肝臟是紅細胞破壞的主要場所,脾臟似乎破壞缺陷更嚴重的紅細胞。總之,貧血越嚴重,則脾切除效果越好。 3.藥物治療在體外水楊酸鹽反向影響PK缺陷性細胞的能量代謝,這種現象的臨床意義一旦確定,則可以在嚴格的血液學監護下應用水楊酸鹽。還觀察到患嚴重PK缺乏癥的女性病人應用口服避孕藥時溶血增加。 4.異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或外周血干細胞移植(Allo-PBSCT)或臍血移植PK缺乏癥所致嚴重溶血性貧血患者,如需反復輸血才能維持生命,Allo-BMT或Allo-PBSCT是惟一的根治手段。
2016-01-05 00:2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1.輸血在出生后前幾年,嚴重貧血的最好處理是紅細胞輸注,血紅蛋白濃度維持在80~100g/L以上不影響兒童生長和發育,并減少危及生命的再障危象。然而決定輸血最重要的是根據病人對貧血的耐受性而非僅是血紅蛋白的水平。由于患者紅細胞2,3-DPG水平增高,中重度貧血時可無明顯不適。 2.脾切除脾切除治療可使病人長時間地控制貧血。由于出生后前幾年在無脾狀態下有發生嚴重敗血癥的危險,故患者行脾切除術至少要5~10歲后。脾切除術可使預后改善,但并不能糾正溶血狀態。在術前需要輸血者,術后則可能不需要輸注。較年輕兒童經過快速的造血生長“追趕”期,運動耐受性改善。盡管不能完全排除再障危象的發生的可能,但發生后常較輕。術后經過改善初期后,Hb可能逐漸降低。病人術后網紅細胞數量增加時,說明不完全代償性溶血過程持續存在。在選擇病人行脾切除術時,紅細胞生存期及脾臟血容量的術前評估意義不大,因為部分病人肝臟是紅細胞破壞的主要場所,脾臟似乎破壞缺陷更嚴重的紅細胞。總之,貧血越嚴重,則脾切除效果越好。 3.藥物治療在體外水楊酸鹽反向影響PK缺陷性細胞的能量代謝,這種現象的臨床意義一旦確定,則可以在嚴格的血液學監護下應用水楊酸鹽。還觀察到患嚴重PK缺乏癥的女性病人應用口服避孕藥時溶血增加。 4.異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或外周血干細胞移植(Allo-PBSCT)或臍血移植PK缺乏癥所致嚴重溶血性貧血患者,如需反復輸血才能維持生命,Allo-BMT或Allo-PBSCT是惟一的根治手段。
2016-01-04 14:53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丙酮酸激酶缺乏癥癥狀主要是慢性溶血及其合并癥的表現,病情輕重不一,可以是嚴重的新生兒黃疸,少數患者直到成年或年老才發現貧血,還有的因骨髓功能完全代償
2016-01-04 09:39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