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張仲景(一)一般治療與對癥治療病人入院后即按消化道傳染病隔離,臨床癥狀消失后每隔5~7天送檢糞便培養,連續2次陰性可解除隔離發熱期病人必須臥床休息,退熱后2~3天可在床上稍坐,退熱后2周可輕度活動. 應給予高熱量高營養,易消化的飲食,包括足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各種維生素,以補充發熱期的消耗,促進恢復發熱期間宜用流質或細軟無渣飲食,少量多餐.退熱后食欲增加后,可逐漸進稀飯,軟飯忌吃堅硬多渣食物,以免誘發腸出血和腸穿孔,一般退熱后2周才恢復正常飲食. 應鼓勵病人多進水分每日約2000~3000ml(包括飲食在內),以利毒素排泄.如因病重不能進食者可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靜脈滴注. 有嚴重毒血癥者可在足量有效抗菌治療配合下使用激素.常用氫化可的松25~50mg或地塞米松1~2mg,每日1次靜脈緩慢滴注;或口服強的松5mg每日3~4次,療程不超過3天. 若傷寒合并血吸蟲病尤其是急性血吸蟲病時,一般宜先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配合傷寒的病原治療,待體溫被控制全身情況明顯改善后,才給予口服吡喹酮治療血吸蟲病. 對兼有毒血癥和顯著鼓腸或腹瀉的患者激素的使用宜慎重,以免發生腸出血及腸穿孔.
2016-01-05 03:24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男29傷寒雜病論作者是誰及傷寒的治療.張仲景治療 1.一般治療與對癥治療傷寒雖有特效抗菌藥物治療,但一般治療與對癥治療,尤以護理及飲食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1)隔離與休息:患者按消化道傳染病隔離,臨床癥狀消失后每隔5~7天送檢糞便培養,連續2次陰性可解除隔離.發熱期患者必須臥床休息,退熱后2~3天可在床上稍坐,退熱后1周左右可逐步增加活動量. (2)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定期改換體位,以防褥瘡及肺部感染.每天早晨及每次飲食后清潔口腔以防口腔感染及化膿性腮腺炎,注意觀察體溫,脈搏,血壓,腹部表現,大便性狀等變化. (3)飲食:應給予熱量高,營養充分,易消化的飲食.供給必要的維生素,以補充發熱期的消耗,促進恢復.發熱期間宜用流質或細軟無渣飲食,少量多餐.退熱后,食欲增加時,可逐漸進稀飯,軟飯,忌吃堅硬多渣食物,以免誘發腸出血和腸穿孔.一般退熱后2周左右才恢復正常飲食.應鼓勵病人多進水分,攝入液量約2000~3000ml/d(包括飲食在內),如因病重不能進食者可由靜脈輸液補充. (4)激素:有明顯毒血癥者,可在足量有效抗菌治療藥物配合下使用激素.口服潑尼松5mg,3次/d或4次/d,或用地塞米松2~4mg,1次/d,靜脈緩慢滴注;療程以不超過3天為宜.對顯著鼓腸或腹瀉的患者,激素的使用宜慎重,以免發生腸出血及腸穿孔. (5)高熱:適當應用物理降溫,如酒精擦浴,或頭部放置冰袋,不宜濫用退熱藥,以免虛脫. (6)興奮狂躁:可適量應用鎮靜藥物如地西泮等. (7)便秘:用開塞露塞肛或生理鹽水低壓灌腸,禁用瀉劑. (8)腹瀉:調節飲食,宜少糖少脂肪,可對癥處理.不用鴉片制劑,以免減低腸蠕動而引起鼓腸. (9)腹脹:飲食中宜減少牛奶及糖類.可用松節油腹部熱敷及肛管排氣,但禁用溴新斯的明類藥. 2.病原治療許多藥物對傷寒病原治療有效.自從1948年氯霉素應用于傷寒的病原治療后,患者的預后大為改觀,病死率明顯下降.多年來,氯霉素的療效確切,見效迅速,使用方便,價格適宜,曾被視為首選藥物普遍使用.另一方面,氯霉素治療傷寒也陸續出現諸如復發率上升,骨髓抑制,退熱時間延長,以及傷寒桿菌對氯霉素產生耐藥性等問題,使人們對傷寒病原治療的首選藥物重新進行認真的評估.早在20世紀50年代,已有報道傷寒桿菌對氯霉素產生耐藥性.1972年墨西哥首次出現耐氯霉素傷寒的暴發流行,隨后逐漸波及亞洲地區.我國自80年代中期以來,主要在南方的一些省市,陸續出現耐氯霉素傷寒的局部流行,發展速度相當快.許多地方流行的傷寒桿菌株呈多重耐藥,不但對氯霉素耐藥,而且對磺胺藥物,卡那霉素,氨芐西林等多種抗菌藥物耐藥.耐藥株傷寒的臨床特點是病情較重,熱程較長,并發癥多,復發或再燃率較高,病死率也較高.目前推薦應用的抗菌藥物主要是喹諾酮類或第三代頭孢菌素. (1)喹諾酮類:合成的抗菌藥物,如環丙沙星,氧氟沙星(ofloxacin),諾氟沙星等,對傷寒桿菌(包括耐氯霉素株)有強大抗菌作用.膽汁中其濃度也較高,能口服或注射.臨床療效亦較滿意,復發率較低,病后帶菌者少.尤其對多重耐藥菌株所致傷寒者的治療,應列為首選藥物.兒童慎用,孕婦不宜.氧氟沙星的用法,成人劑量為200mg/次,3次/d,口服,體溫正常后繼續服用10天至2周.不能口服者,可用靜脈給藥,200~400mg/d,好轉后改為口服.亦可用環丙沙星,靜脈給藥250~500mg/d,或250mg,3次/d,口服.成人諾氟沙星400mg/次,3次/d或4次/d,口服.體溫正常后繼續服用10天至2周.一般用藥5天左右熱退至正常.前者療效稍優于后者.不良反應輕,可有胃腸不適,失眠等,一般不影響治療. (2)頭孢菌素類:第三代頭孢菌素有抗傷寒桿菌作用,尤其是頭孢曲松,頭孢哌酮,頭孢他啶等,抗菌活性強,體內分布廣,組織與體液以及膽汁中的藥物濃度高,不良反應少,臨床療效良好,可以作為一種治療藥物選擇.一般劑量為2~4g/d,分2次或3次靜脈注射,療程大約2周.通常用藥5~7天左右退熱.由于需要靜脈給藥,價格高,不作首選藥物. (3)氯霉素:敏感的菌株用藥后數小時菌血癥便可被控制,2~3天內自覺癥狀改善,5天左右體溫可回復正常.成人1.5~2g/d,分3次或4次口服,退熱后減半,再連用10~14天,總療程為2~3周.必要時最初可用靜脈滴注給藥,病情改善后改為口服.停藥過早易致復發,復發時氯霉素治療仍然可能有效.不良反應最為常見白細胞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率減少,若白細胞數減少至2×109/L,應暫停藥.偶爾可發生紅細胞系統抑制,甚至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或全血細胞減少等,應立即停藥.伴有G-6-PD缺陷的患者,有可能發生急性血管內溶血.用藥期間應密切觀察血象變化,一般每3~5天復查1次為宜. (4)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復方磺胺甲噁唑):成人劑量為3片/次,2次/d,退熱后改為2片/次,續用7~10天,總療程2周左右.對非耐藥菌株感染有一定療效,本藥價廉,可以作為非耐藥株傷寒桿菌所致傷寒治療中的一種選擇.磺胺過敏,肝腎功能不良,貧血,粒細胞減少,孕婦等均不宜應用.副作用以惡心,嘔吐及皮疹為較常見. (5)阿莫西林(amoxicillin):成人2~4g/d,分次口服,療程為2~3周,對非耐藥菌株感染有一定療效. (6)復方新諾明劑量:成人,2片每日兩次,兒童每天SMZ40~50mg/kg,TMP10mg/kg,一日二次,療程:14天. 3.并發癥的治療 (1)腸出血:嚴格臥床休息,暫禁飲食或只進少量流質飲食.嚴密觀察血壓,脈搏,神志變化與便血情況.適當輸液,如5%葡萄糖生理鹽水注射液等,注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煩躁病人可適當使用抗焦慮藥物.可使用一般止血藥物,并應視出血量之多少,貧血嚴重程度,適量輸血.大量出血在積極的內科處理無效時,可考慮手術治療. (2)腸穿孔:應早期診斷,及早處理.病人應予禁食,經鼻胃腸減壓,減少腸蠕動.積極加強全身支持治療,靜脈輸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與熱量供應.注意抗休克.選用有效抗菌藥物,加強抗菌治療措施,控制腹膜炎及原發病.視患者的具體情況決定手術治療問題. (3)中毒性心肌炎:臥床休息,在足量有效抗菌藥物治療的同時,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應用改善心肌營養狀態的藥物.如出現心功能不全,可在嚴密觀察下應用小劑量洋地黃制劑. (4)溶血性尿毒癥綜合征:積極加強抗菌治療,控制好傷寒桿菌感染的原發病.應予輸液,輸血,并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小劑量肝素靜脈滴注,也可用右旋糖酐40靜脈滴注.必要時可作腹膜透析或血透析. (5)其他并發癥:如并發中毒性肝炎,膽囊炎,肺炎,甚至DIC等,應按相應疾病的治療方法處理. 4.慢性帶菌者的治療慢性帶菌者的治療常較困難.一般認為有膽石癥或膽囊疾患的慢性帶菌者,須同時處理膽囊膽道疾患,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 (1)氨芐西林3~6g/d,丙磺舒1~1.5g/d,分次口服,聯合用藥,療程4~6周以上. (2)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復方磺胺甲噁唑)2片/次,2次/d,療程1~3個月,有一定效果. (3)喹諾酮類如氧氟沙星等,用藥后膽汁中的濃度高,可用于治療慢性帶菌者.以上是對“傷寒雜病論作者是誰”這個問題的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健康!
2016-01-04 21:48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華佗,你能說具體點嗎?或者你到當地醫院詳細做個檢查!你能說具體點嗎?或者你到當地醫院詳細做個檢查!
2016-01-04 19:33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您好,《傷寒雜病論》是中國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為東漢張仲景(張機)所著。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
2016-01-04 17:5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公元2世紀以前,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更由于當時傳染病不斷流行,據《后漢書》記載,在光武建成13-26年(公元37-50年)之間,曾有7次大疫,靈帝建寧4年到中平2年(公元17l一185年)之間,曾有5次大疫,因此也就促進了醫學家們對疾病防治的認識,在從事醫療實踐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著作,其中最具價值的要推醫學家張仲景的著作--《傷寒雜病論》.六經辨證三陽經證多為熱癥,實癥,三陰經證多為寒癥,虛癥;六經論治在指導臨床實踐方面,使人們有了規矩可循.此外,張仲景還提出“舍脈從證,舍證從脈”的靈活辨證方法,在討論治療中要根據病情的標本緩急,運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以及表里兼治的方法,并對治療的禁忌,以及針灸綜合療法,都有所論述. 今天讀到的《傷寒論》和《金匿要略》是傷寒雜病論人為地分成的.
2016-01-04 15:57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