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息肉癥
您好!我性別女,今年30歲,記得從小經常腹瀉,腹痛癥狀,近一年來腹瀉更頻繁,前幾天去醫院做了腸鏡檢查,檢查結果有直腸息肉,大小1.5×1.0cm的廣基息肉,表面粗糙.另還有乙、直慢性結腸炎。我想問的是一般這種息肉會有惡性的可能嗎?醫生說要取息肉去活檢才知道,我平時除了腹瀉外,一般一天都有一次大便的,肉眼看也沒便血,就是大便很臭的。另外息肉表面粗糙是不是不好的現象?希望醫生能快點給我答復,謝謝了。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凡是大腸黏膜上任何向腸腔突起的贅生物,無論其大小、形狀和組織學類型如何,臨床均統稱為“息肉”或“多發性息肉”,也稱“息肉病”屬于腫瘤的范疇,部分為類癌;介于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癌]之間。病理檢查可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混合型)腺瘤、腺瘤樣息肉(包括乳頭狀腺瘤)最常見,炎性息肉,腸粘膜受長期炎癥刺激增生的結果,錯構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組織增生,類癌等疾。臨床上息肉可為單個多個,以大腸息肉多見且癥狀較明顯。
2016-01-07 01:18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直腸息肉的主要癥狀為便血,脫垂,腸道刺激癥狀. 便血:無痛性便血是直腸息肉的主要臨床表現.息肉的便血出血量較少,如果由于排糞時擠壓而使息肉脫落,和息肉體積大位置低,可發生較多量的出血.便血的特點為帶血,而不發生滴血. 脫垂:息肉較大或數量較多時,由于重力的關系牽拉腸粘膜,使其逐漸與肌層分離而向下脫垂.病人排便動作牽拉及腸蠕動刺激,可使蒂基周圍的粘膜層松弛,可并發直腸脫垂. 腸道刺激癥狀:當腸蠕動牽拉息肉時.可出現腸道刺激癥狀,如腹部不適,腹痛,腹瀉,膿血便,里急后重等.
2016-01-06 16:3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直腸息肉泛指直腸粘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絨毛狀腺瘤),兒童型息肉,炎癥息肉及息肉病等.從病理上來看,其內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腫瘤,有的是炎癥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來大體相似,因此這一含意籠統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習慣采用.直腸是息肉常見的所在,更由于易于發現和處理,因而受人重視.近年來認為結,直腸癌起自息肉,及早切除息肉能降低癌的發生,因此息肉作為癌前病變,更受到重視.
2016-01-06 09:49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小兒腸息肉主要在直腸,患者以2~8歲最多.傳統觀點認為兒童腸息肉常為良性,自行消失的可能性大,不足為慮.但近來的研究表明,這種安全感并不可靠.兒童腸息肉尤其是多發性息肉并非永遠良性,隨著腸息肉數量的增多,時間的延長,腫瘤性改變的危險性增大,為了保險起見,除8歲以下兒童的單個腸息肉可觀察1年外,8歲以上兒童的單發性息肉和8歲以下兒童的多發性息肉應在診斷明確后全部切除.8歲以下兒童的單個腸息肉在一年的觀察期間不消失者,亦應切除.因此,凡有不明原因的腸出血的兒童應到醫院查明原因,如進行乙狀結腸鏡,鋇灌腸等檢查,并及時予以處理,以免后患.
2016-01-06 06:52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直腸息肉? 直腸息肉,是指直腸黏膜表面突向腸腔內的隆起物。直腸息肉多見于40歲以上,男性稍多。小的息肉無癥狀,常因其他疾病通過結腸鏡檢查發現。有癥狀的息肉一般較大,或為多發性。血便或黏液血便是最多見的癥狀,尤多見于絨毛狀腺瘤及幼年性息肉一。直腸和乙狀結腸的息肉占結、直腸息肉的2/3,其中約90%以上的腺瘤分布在直腸。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