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腦恢復期的治療
BR>.5失語、吞咽困難、左肢強直本次發病及持續的時間:2006年7月13日發病,目前處于恢復期目前一般情況:病史:以往的診斷和治療經過及效果:被診斷為乙腦輔助檢查:其它: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流行性乙型腦炎(epidemicencephalititsB)簡稱乙腦,是由嗜神經的乙腦病毒所致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經蚊等吸血昆蟲傳播,流行于夏秋季,多發生于兒童,臨床上以高熱、意識障礙、驚厥、呼吸衰竭及腦膜刺激征為特征。部分患者留有嚴重后遺癥,重癥患者病死率較高。 〔臨床表現〕 潛伏期4~21天,一般為10~14天。病毒初在單核巨噬細胞內繁殖,再釋放入血,多數人在感染后并不出現癥狀,但血液中抗體可升高,稱之隱性感染。部分人出現輕度的呼吸道癥狀;極少數患者,病毒通過血腦屏障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出現及炎癥狀。典型患者的病程可分四個階段: (一)初熱期限病程第1~3天,體濕在1~2日內升高到38~39℃,伴頭痛、神情倦怠和嗜唾、惡心、嘔吐。小兒可有呼吸道癥狀或腹瀉。 (二)極期病程第4~10天,進入極期扣,突出現現為全身毒血癥狀及腦部損害癥狀。 1.高熱是乙腦必有的表現。體濕高達39~40℃以上。輕者持續3~5天,一般7~10天,重者可達數周。熱度越高,熱程越長則病情越重。 2.意識障礙大多數人在起病后1~3天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如嗜唾、昏迷。嗜睡常為乙腦早期特異性的表現。一般在7~10天左右恢復正常,重者持續1月以上。 3.驚厥或抽搐是乙腦嚴重癥狀之一。由于腦部病變部位與程度不同,可表現輕度的手、足、面部抽搐或驚厥,也可為全身性陣發性抽搐或全身強直性痙攣,持續數分鐘至數十分鐘不等。 4.呼吸衰竭是乙腦最為嚴重的癥狀,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主要是中樞性的呼吸衰竭,可由呼吸中樞損害、腦水腫、腦疝、低鈉性腦病等原因引起。表現為呼吸表淺,節律不整、雙吸氣、吸息樣呼吸、呼吸暫停、潮氏呼吸以至呼吸停止。 中樞性呼吸衰竭可忹外周性呼吸衰竭同時存在。外周性呼吸衰竭主要表列為呼吸困難、呼吸頻率改變、呼吸動度減弱、發紺,但節律始終整齊。 高熱、抽搐及呼吸衰竭是乙腦急性期的三聯癥,常互為因果,相互影響,加重病情。 5.腦膜刺激征較大兒童及成人無度有不同程度的腦膜刺激征。嬰兒多于此表現,但常有前囪隆起。 6.其他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若錐體束受損,常出現肢體痙攣性癱瘓、肌張力增強,巴彬斯基征陽性。少數人可呈軟癱。小腦及動眼神經受累時,可發生眼球震顫、瞳孔擴大或縮小,不等大,對光反應遲鈍等;植物神經受損常有尿潴留、大小便失禁;淺反射減弱或消失,深反射亢進或消失。 7.其他部分乙腦患者可發生循環衰竭,表現為血壓下降,脈博細速。偶有消失道出血。 多數病人在本期末體濕下降,病情改善,進入恢復期。少數病人因嚴重并發癥或腦部損害重而死于本期。 (三)恢復期極期過后體濕2~5天降至正常,昏迷轉為清醒,有的患者有—短期精神“呆滯階段”,以后言語、表情、運動及神經反向逐漸恢復正常。部分病人恢復較慢,需1~3個月以上。個別重癥病人表現為低熱、多汗、失語、癱瘓等。但經積極治療,常可在6個月內恢復。 (四)后遺癥期雖經積極治療,部分患者在發病6個月后仍留有神經、精神癥狀、稱為后遺癥。發生率約5~20%。以失語、癱瘓及精神失常最為多見。如繼續積極治療,仍可望有一定程度的恢復。 根據病情輕重,乙腦可分為4型: 1.輕型患者禢志始終清晰,有不同程度嗜睡,一般無抽搐,腦膜刺激征不明顯。體溫通常在38~39℃之間,多在1周內恢復,無恢復期癥狀。 2.中型有意識障礙如昏睡或淺昏迷。腹壁反向和提睪反射消失。偶有抽搐。體溫常在40℃左右,病程約為10天,多無恢復期癥狀。 3.重型神志昏迷,體溫在40℃以上,有反復或持續性抽搐。深反射先消失后亢進,淺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強陽性,常有定位病變。可出現呼吸衰竭。病程多在2周以上,恢復期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異常及癱瘓表現,部分病人可有后遺癥。 4.暴發型少見。起病急驟,有高熱或超高熱,1~2天后迅速出現深昏澩并有反復強烈抽搐。如不積極搶救,可在短期內因中樞性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也常有嚴重后遺癥。 乙腦臨床癥狀以輕型和普通型居多,約占總病例數的三分之二。流行初期重型多見,流行后期輕型多見。 〔治療〕 乙腦病情重,變化快,高熱、抽搐、呼吸衰竭是本病的三個重要癥狀,可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必須及時發現,抓住主要矛盾,盡快采用中西醫結合措施,促使矛盾轉化,以利康復。 (一)一般治療病室應安靜,對病人要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刺激。注意口腔及皮膚的清潔,防止發生裖瘡。注意精神、意識、體溫、呼吸、脈搏、血壓以及瞳孔的變化。給足夠的營養及維生素。 (二)對癥治療 1.降溫使室溫控制在30℃以下,可采用室內放冰塊、電風扇、空調等。 物理降溫可用30%酒精擦浴,在腹股溝、腋下、頸部放置冰袋;也可用降濕床或冷褥。 消炎痛12.5~25mg,每4~6小時一次。也可用牛黃清尺丸、柴胡注射液等中藥。 上述方法效果不顯時,可采用亞冬眠療法,肌肉注射氯丙嗪及異丙嗪各0.5~1mg/kg/次每4~6小時一次,同時加用物理降濕,使體濕降至38℃左右。 2.驚厥或抽搐應根據驚厥、抽搐原歷采取針對性的措施。(1)多數抽搐者,降濕后即可止驚。(2)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所致缺氧者,應及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3)腦水腫或腦疝者,應立即采用脫水劑治療。一般可用20%甘露醇1~1.5g/kg靜脈注射或快速靜滴。必要時作氣管切開。(4)腦實質炎癥引起的抽風可用中藥、新針治療。給予鎮靜劑或亞冬眠療法。頻繁的抽風可同時加用氫化考的松治療。(5)低血鈣引起的抽搐應及時補充鈣劑。(6)由腦性低血鈉引起的抽風可用3%鹽水滴注。 鎮靜劑應用原則:(1)宜早期,在有抽搐先兆、高熱、煩燥,驚厥及肌張力增加時,即與應用;(2)肌肉松馳后即停;(3)掌握劑量,注意給藥時間。 常用藥物如下: (1)安定成人10~20mg/次,小兒0.1~0.3mg/kg次,肌注,必要時靜脈緩注,但不超過10mg。 (2)水合氯醛成人1.5~2g/次,小兒50mg/kg/次(每次不大于1g),鼻飼或保留灌腸。 (3)異戊巴比妥鈉(阿米妥鈉)成人0.2~0.5g/次,小兒5~10mg/kg/次,稀釋后靜脈緩注(1ml/分),至驚厥緩解即停注。用時注意觀察呼吸,如減慢則立即停止注射。 (4)苯妥英鈉:成人0.1g,每6~8小時肌注一次。有積蓄作用,有宜長時間應用。 (5)苯巴比妥鈉、副醛、冬非合劑等可酌情選用。 3.呼吸衰竭的治療 (1)保持呼吸道暢通定時翻身后背、吸痰,給予霧化孔及以稀釋分泌物。 (2)給氧一般用鼻導管低流量給氧。 (3)氣管切開凡有昏迷、反復抽搐、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而致發紺,肺部呼吸音減弱或消失,反復吸痰無效乾,應及早氣管切開。 (4)應用呼吸興奮劑在自主呼吸未完全停止時使用效果較佳。可用洛貝林、可拉明、利他林等。 (5)應用血管擴張劑近年反道認為用東莨菪堿、山莨菪堿有一定效果。前者成人0.3~0.5mg/次,小兒0.02~0.03mg/kg/次,稀釋后靜注,20~30分鐘1次;后者成人20mg/次,小兒0.5~1mg/kg/次,稀釋后靜注,15~30分鐘1次。 (6)應用脫水劑腦水腫所至顱內高壓是乙腦常見的征象,亦為昏迷、抽搐及中樞性呼吸衰竭的原因,并可形成腦疝,故應及時處理。其具體方法: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2g/kg/次,15~30分鐘推完,每4~6小時一次。有腦疝者可用2~3g/kg。應用脫水療法注意水與電解質平衡。 (7)必要時應用人工呼吸機。 4.皮質激素多用于中、重型病人,有抗炎、減輕腦水腫、解毒、退熱等作用,氫化考的松5~10mg/kg/日或地塞米松10~20mg/日,兒童酌減。 5.能量合劑細胞色素C、輔酶A、三磷酸腺甙等藥物有助腦組織代謝,可酌情應用。 6.應用免疫增強劑 7.恢復期及后遺癥的處理 (1)藥物治療①25.75%谷氨酸鈉注射液、谷氨酸片、煙酸等促進血管神經功能恢復。②興奮不安者可用安定、利眠寧或氯丙嗪。③有震顫或肌張力高者,可用安坦,東莨菪堿或左旋多巴,亦可使用鹽酸金剛烷胺。④肌張力低者,可用新斯的明。 (2)新針療法①神志不清、抽搐、燥動不安者取穴大椎、安眠、人中、合谷、足三里。②上肢癱瘓者取穴安眠、曲池透少海,合谷透勞宮;下肢癱瘓者取穴大椎、環跳、陽陵泉透陰陵泉。③失語取穴大椎、啞門、增音。④震顫取穴大椎、手三里、間使、合谷、陽陵泉。 (3)超聲波療法應用超聲波機每天治療15~20分鐘,雙側交替,療程2周,休息3天,可反復數療程,據報道亦有一定療效。 (4)功能鍛煉。 來源:37℃醫學網
2016-01-08 00:05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根據你的描述建議你最好還是及時復查看看,考慮是體虛引起的上述癥狀,一般應該需要做3-4個療程
2016-01-07 13:42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失語癥? 失語癥是由于與言語功能有關的大腦結構病損所引起的后天性語言功能障礙或喪失,包括語言形成及表達和理解能力、閱讀和書寫能力的受損,但是病人非聾、啞,也無精神意識障礙。失語癥不包括由于意識障礙和普通的智力減退造成的語言癥狀,也不包括聽覺、視覺、書寫、發音等感覺和運動器官損害引起的語言、閱讀和書寫障礙。因先天或幼年疾病引致學習困難,造成的語言機能缺陷也不屬失語癥范疇。 失語癥是對詞語的聲音和意義的記憶喪失.而對所有其他體驗和知識的記憶完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