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絲蟲病
請問這種絲蟲病現在有什么好的治序方法及藥物?目前一般情況:退發熱,發粗.發腫.病史:兩年以往診斷治療經過及效果:無有效治序輔助檢查: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最好是去醫院住院治療一段時間.
2016-01-07 14:4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淋巴絲蟲病病因1.成蟲乳白色細長如線,兩端稍尖,表面光滑,雌雄異體,但常纏結在一起。班氏絲蟲雄蟲的體長為28~42mm,寬約0.1mm,雌蟲的長度和寬度約為雄蟲的1倍。馬來絲蟲較短小。班氏絲蟲與馬來絲蟲雌蟲的形態與內部結構幾乎完全相同,雄蟲差別也甚微小。其主要區別在于班氏雄蟲的肛孔兩側有乳突8~10對,肛孔后有乳突一對,肛孔至尾端間有時可見一兩對乳突;馬來雄蟲的肛孔兩側僅有乳突四對,肛孔后有一對,而無肛孔尾端間乳突。各種絲蟲的超微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馬來與班氏絲蟲成蟲體壁超微結構可見角皮層、索和索間皮下層、體壁肌層等。蟲體內具有廣泛的基膜系統,使所有的構造分開,并與假體腔分開。成蟲壽命估計可活10~15年。2.微絲蚴系胎生,主要出現于外周血液,游動如蛇。班氏微絲蚴長約280μm,寬約7μm,馬來微絲蚴較班氏微絲蚴為短細。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見微絲蚴細長,頭端鈍圓,尾端尖細,外被鞘膜,體內有圓形的體核,頭部無核部位稱頭端空隙。神經環位于蟲體前1/5處,其后為排泄孔、排泄細胞蟲體后部有G,R2,R3和R4四個細胞,其后腹側有肛孔,尾核位于尾部。班氏和馬來微絲蚴的形態有顯著不同。微絲蚴超微結構與光鏡下所見基本相同,體壁與成蟲相似,包括多膜層角皮,背、腹和側索、皮下層和肌細胞等,無分化的假體腔。微絲蚴的壽命,在人體內可活2~3個月,甚達3年者。班氏絲蟲微絲蚴在實驗動物身上可活9個月以上。3.生活史班氏和馬來絲蟲的生活史包括兩個不同階段:一個階段發生在昆蟲(蚊蟲)宿主體內即中間宿主,另一個階段在人體內即終宿主。(1)在蚊體內當蚊蟲叮咬微絲蚴陽性病人時,血中微絲蚴被吸入蚊胃中約2~7小時蛻鞘穿過胃壁經腹腔而入胸肌,到達胸肌后即可開始發育,在6~14天中經過兩次脫皮成為第三期或傳染期幼蟲,發育成熟后,即離開胸肌,移行至蚊吻的下唇,在蚊吸血時進入人體。(2)在人體內傳染期幼蟲侵入人體后有些幼蟲在組織內移行和發育過程中死亡或被消滅有些幼蟲到達淋巴管或淋巴結發育為成蟲。班氏成蟲常寄居于腹腔、精索及下肢的深部和淺部淋巴系統內;馬來成蟲常寄居于下肢的淺部淋巴系統內。自傳染期幼蟲侵入人體至微絲蚴出現于外周血液內,班氏絲蟲需8~12個月馬來絲蟲需3~4個月。
2016-01-07 14:33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淋巴絲蟲病臨床表現本病潛伏期自感染期幼蟲侵入人體至血液內發現微絲蚴為止,一般1年左右,但亦可早至4個月或遲至1.5年。帝汶絲蟲病潛伏期為3個月。從人體淋巴結檢查最早查到班氏絲蟲成蟲為感染后3個月。絲蟲病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在流行地區可有50%~75%的“無癥狀”的感染者。馬來絲蟲主要寄生在淺部淋巴系統,因此四肢淋巴管炎和象皮腫最為明顯。班氏絲蟲不僅寄生于四肢淋巴管,同時還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統的泌尿、生殖器官,引起精索、附睪睪丸、陰囊等的炎癥和結節。目前尚未證明單純馬來絲蟲病患者發生生殖系統的病變。帝汶絲蟲病與馬來絲蟲病的臨床表現很相似,急性期為反復發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和發熱;慢性期為淋巴水腫和象皮腫。1.急性期本期突出癥狀為淋巴結炎、淋巴管炎、絲蟲熱、精索炎等,特點是周期性的發作,每隔2~4周或每隔數月發作1次。每次發作多在運動或疲勞之后。有時亦見不定期的發作。發作以夏秋比其他季節為多。(1)淋巴結炎與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可單獨發生,但常與淋巴管炎同時發作,常見部位為腹股溝、股部、肘后及腋下等。但深部如腹腔、盆腔等亦可被侵犯,而臨床上常見者則均屬于肢體淋巴結炎尤以下肢腹股溝部及股部最為常見反復發作及同時伴有逆行性淋巴管炎為其特點除全身癥狀外,局部淋巴結腫大疼痛,其腫大程度則與感染輕重有關。淋巴管炎為絲蟲病常見癥狀,馬來較班氏為多,好發于四肢,下肢遠較上肢為多,每次發作時可伴有發熱,多在38~39℃之間,多數持續1~3天自退,少數可達10天以上。伴發癥狀有頭痛、肌肉關節疼痛、畏寒等。常可在受累部位的皮膚出現自上而下、離心性“紅線”,即所謂逆行性淋巴管炎,一般均具有疼痛、壓痛、局部燙熱等,惟不如細菌性者重。帝汶絲蟲病最顯著的特征是急性淋巴結炎化膿后遺留的皮膚瘢痕。(2)丹毒樣皮炎為皮內微細淋巴管炎所致,常繼發于淋巴結炎和淋巴管炎,亦可單獨發生。因其發作時皮膚一片紅腫,狀似丹毒,故稱之丹毒樣皮炎,俗稱“流火”,多伴發熱,其熱度高低與發作輕重有關。每次發作時間一般較淋巴結炎、淋巴管炎持續時間為長。(3)絲蟲熱周期性發熱有時先有寒戰,體溫可高達40℃,2~3天后自退,亦可持續達1周。有的僅有低熱,無寒戰,局部無淋巴管炎或淋巴結炎可見,有時伴腹痛。此種發作可能由于深部淋巴結炎及淋巴管炎所引起。(4)精索炎、附睪炎、睪丸炎為班氏絲蟲成蟲寄居于精索、附睪、睪丸鄰近的淋巴管內引起所在淋巴管炎及其間質炎癥。表現為發熱,一側陰囊內疼痛,可自腹股溝向下蔓延至陰囊內,并可放射至大腿內側,部分病例表現為絞痛。局部檢查除可觸及附睪、睪丸腫大外,更主要的是精索結節性腫塊,且具有明顯壓痛,持續數日后由于局部炎癥消退,腫塊變小而較硬,可重復發作,局部腫塊亦隨每次發作逐漸增大。由于絲蟲病變極少引起輸精管本身病變而精液內仍有精蟲存在,因此陰囊內絲蟲病很少引起不育。(5)肺嗜酸細胞浸潤癥主要表現為畏寒、發熱、咳嗽、哮喘、肺部呈游走性細胞浸潤等;痰中多有嗜酸性粒細胞與夏科-萊登晶體,外周血象中白細胞總數可高達40×10/L,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自20%~30%不等。血中微絲蚴多數陰性,抗微絲蚴抗體滴度高,IgE水平高。用乙胺嗪治療有效,治療者不但癥狀緩解,且可出現成蟲死亡所引起的結節等;其他癥狀尚有蕁麻疹及血管神經性水腫等。有認為本癥是一種“隱伏的絲蟲病”,宿主的免疫系統可很快清除血內微絲蚴,所以血內難于找到病原體,但肺??砂l現微絲蚴集聚而形成的嗜酸性粒細胞灶點。推測本癥病原主要系由非人類絲蟲引起。2.慢性期由于反復炎癥,淋巴結及淋巴管最后為增生的肉芽組織及纖維組織所阻塞,產生臨床癥狀和體征。(1)淋巴結與淋巴管曲張淋巴結曲張系指淋巴結向心性淋巴管曲張及淋巴管內淋巴竇擴張而言,常見于腹股溝和股部,一側或兩側,觸診時如一海綿包囊中有硬核感覺。淋巴管曲張,常見于精索、陰囊及大腿內側,上肢偶見之。精索淋巴管曲張可同時有靜脈曲張,陰囊淋巴管曲張可與淋巴陰囊同時存在。淋巴管曲張亦可發生在深部,曾有報道,怒張胸導管直徑達1.5cm。(2)鞘膜積液、淋巴尿、淋巴腹水由于精索及睪丸淋巴管阻塞,淋巴液流入鞘膜腔內所致。陰囊部的皮膚及皮下組織常因淋巴液回流受阻而發生水腫,形成陰囊淋巴積液。鞘膜積液輕者無癥狀,積液較多者則有重垂感甚至行走困難。檢查時可見陰囊體積增大,腫物常呈梨狀,陰囊皮膚緊張,皺褶消失,陰莖內縮,透光試驗常呈陽性。如鞘膜極度增厚并伴有陰囊象皮腫者,透光試驗呈陰性。(3)乳糜尿、鞘膜乳糜積液、乳糜腹水、乳糜腹瀉乳糜尿為班氏絲蟲病晚期常見癥狀之一,其發病率約為2%,青壯年發病率占總發病人數之78.3%;病程短者數日最長者可達54年,以25年者最多。乳糜尿患者淋巴管破裂部位,常見在腎盞及輸尿管,而不在膀胱。(4)象皮腫象皮腫為兩種絲蟲病晚期最常見的癥狀,自感染后10年左右發生。因淋巴阻塞部位不同,發生部位亦異。發生部位依次為肢體、陰囊、陰莖、陰唇、陰蒂和乳房等。最多見的部位為下肢。(5)其他眼部絲蟲病極為少見,可引起虹膜睫狀體炎、角膜炎、視網膜出血、視神經萎縮、眼壓增高、房水混濁等在眼內可檢出微絲蚴。
2016-01-07 09:08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