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1.結核樣型麻風 本型最常見,約占麻風患者的70%,因其病變與結核性肉芽腫相似,故稱為結核樣麻風.本型特點是患者有較強的細胞免疫力,因此病變局限化,病灶內含菌極少甚至難以發現.病變發展緩慢,傳染性低.主要侵犯皮膚及神經,絕少侵入內臟. (1)皮膚:病變多發生于面,四肢,肩,背和臀部皮膚,呈境界清晰,形狀不規則的斑疹或中央略下陷,邊緣略高起的丘疹.鏡下,病灶為類似結核病的肉芽腫,散在于真皮淺層,有時病灶和表皮接觸.肉芽腫成分主要為類上皮細胞,偶有Langhans巨細胞,周圍有淋巴細胞浸潤(圖1).病灶中央極少有干酪樣壞死,抗酸染色一般不見抗酸菌.因病灶多圍繞真皮小神經和皮膚附件,故引起局部感覺減退和閉汗.病變消退時,局部僅殘留少許淋巴細胞或纖維化,最后,炎性細胞可完全消失.真皮內有主由類上皮細胞構成的結節狀病灶,其中可見Langhans細胞,頗似結核結節,但中央無干酪樣壞死 (2)周圍神經:最常侵犯耳大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腓神經及脛神經,多同時伴有皮膚病變,純神經麻風而無皮膚病損者較少見.神經變粗,鏡下有結核樣病灶及淋巴細胞浸潤.和皮膚病變不同的是神經的結核樣病灶往往有干酪樣壞死,壞死可液化形成所謂“神經膿腫”.病變愈復時類上皮細胞消失,病灶纖維化,神經的質地因而變硬.神經的病變除引起淺感覺障礙外,還伴有運動及營養障礙.嚴重時出現鷹爪手(尺神經病變使掌蚓狀肌麻痹,使指關節過度彎曲,掌指關節過度伸直所致),垂腕,垂足,肌肉萎縮,足底潰瘍以至指趾萎縮或吸收,消失.在有效的防治措施下,上述肢體改變已不復見到. 2.瘤型麻風 本型約占麻風患者的20%,因皮膚病變常隆起于皮膚表面,故稱瘤型.本型的特點是患者對麻風桿菌的細胞免疫缺陷,病灶內有大量的麻風桿菌,傳染性強,除侵犯皮膚和神經外,還常侵及鼻粘膜,淋巴結,肝,脾以及睪丸.病變發展較快. (1)皮膚:初起的病變為紅色斑疹,以后發展為高起于皮膚的結節狀病灶,結節境界不清楚,可散在或聚集成團塊,常潰破形成潰瘍.多發生于面部,四肢及背部.面部結節呈對稱性,耳垂,鼻,眉弓的皮膚結節使面容改觀,形成獅容(faciesleontina).鏡下,病灶為由多量泡沫細胞(foamycell)組成的肉芽腫,夾雜有少量淋巴細胞.泡沫細胞來源于巨噬細胞,在吞噬麻風桿菌后,麻風桿菌的脂質聚集于巨噬細胞漿內,乃使后者呈泡沫狀.抗酸染色可見泡沫細胞內含多量麻風桿菌,甚至聚集成堆,形成所謂麻風球(globusleprosus).病灶圍繞小血管和附件,以后隨病變發展而融合成片,但表皮與浸潤灶之間有一層無細胞浸潤的區域(圖2),這是結核樣型麻風所沒有的.由于患者對麻風桿菌的細胞免疫缺陷,病灶內不出現類上皮細胞,淋巴細胞也很少.經治療病變消退時,麻風桿菌數量減少,形態也由桿狀變為顆粒狀,泡沫細胞減少或融合成空泡,纖維組織增生.最后病灶消退僅留瘢痕.表皮萎縮變薄,真皮內有泡沫細胞的彌漫浸潤,后者與表皮層間有一薄層無細胞浸潤區相隔 (2)周圍神經:受累神經也變粗,鏡下,神經纖維間的神經束衣內有泡沫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抗酸染色可在泡沫細胞和Schwann細胞內查得多量麻風桿菌.晚期,神經纖維消失而被纖維瘢痕所代替.神經病變的臨床表現和結核樣型相似. (3)粘膜:鼻,口腔,甚至喉和陰道粘膜均可受累,尤以鼻粘膜最常發生病變. (4)臟器:肝,脾,淋巴結和睪丸等臟器常被瘤型麻風波及,可伴有肝,脾和淋巴結的腫大.鏡下皆見泡沫細胞浸潤.睪丸的曲細精管如有泡沫細胞浸潤,可使精液含有麻風菌而通過性交傳染他人. 3.界限類麻風 本型患者免疫反應介于瘤型和結核樣型之間,病灶中同時有瘤型和結核樣型病變,由于不同患者的免疫反應強弱不同,有時病變更偏向結核型或更偏向瘤型.在瘤型病變內有泡沫細胞和麻風菌. 4.未定類麻風 本類是麻風病的早期改變,病變非特異性,只在皮膚血管周圍或小神經周圍有灶性淋巴細胞浸潤.抗酸染色不易找到麻風菌.多數病例日后轉變為結核樣型.少數轉變為瘤型.
2016-01-11 20:44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1.結核樣型麻風 本型最常見,約占麻風患者的70%,因其病變與結核性肉芽腫相似,故稱為結核樣麻風.本型特點是患者有較強的細胞免疫力,因此病變局限化,病灶內含菌極少甚至難以發現.病變發展緩慢,傳染性低.主要侵犯皮膚及神經,絕少侵入內臟.未定類麻風 本類是麻風病的早期改變,病變非特異性,只在皮膚血管周圍或小神經周圍有灶性淋巴細胞浸潤.抗酸染色不易找到麻風菌.多數病例日后轉變為結核樣型.少數轉變為瘤型.以上是對“麻風病合并癥”這個問題的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健康!
2016-01-11 07:05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麻風病合并癥有不很多類型比如結核樣型麻風瘤型麻風界限類麻風未定類麻風具體的癥狀到醫院檢查下,醫生會根據你的癥狀具體下藥
2016-01-11 06:4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可能需要做以下檢查一,體格檢查要系統全面,在自然光線下檢查全身皮膚,神經和淋巴結等. 二,檢查神經時既要注意周圍神經干的變化,又要注意感覺和運動功能的變化.周圍神經干檢查:一般注意耳大神經,尺神經和腓神經,其他如眶上神經,頸前神經,鎖骨上神經,中神經,橈神經,腓淺神經,脛后神經和皮損周圍及其下面的皮神經.檢查時應注意其硬度,粗細,結節,有無膿瘍以及壓痛等.神經功能檢查,是測定神經未稍受累的情況,分為主觀檢查和客觀檢查法. 要早期,及時,足量,足程,規則治療,可使健康恢復較快,減少畸形殘廢及出現復發.為了減少耐藥性的產生,現在主張數種有效的抗麻風化學藥物聯合治療. 1,化學藥物 (1)氨苯礬(DDS)為首選藥物.開始劑量每天50mg,4周每天100mg,連續服用.每周服藥6天,停藥1天,連服3個月后停藥2周.副作用有貧血,藥疹,粒性 細胞減少及肝腎功能障礙等.近年來,由于耐氨苯砜麻風菌株的出現,多主張采用聯合療法.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風桿菌,且可抗Ⅱ型麻風反應.100--200mg/日,口服.每周服藥6天,停藥1天.長期服用可出現皮膚紅染及色素沉著. (3)利神平(RFP)對麻風桿菌有快速殺滅作用.450~600mg/日,口服.
2016-01-11 02:27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你好,根據你所提供的情況,已經確診為麻風病合并癥麻風病合并癥有結核樣型麻風瘤型麻風界限類麻風未定類麻風 麻風病的主要臨床特征有:長期生瘡,不痛不癢;紅斑白斑,麻木閉汗;眉毛稀落,貌似醉酒;耳垂肥大,面有蟲爬;皮膚干燥,肢端麻木;四肢筋粗,疼痛難忍;虎口無皮,手指變曲;小腿變細,吊腳跛行;嘴歪眼翻,口角下垂;足底潰爛,長期不愈.
2016-01-11 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