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醛固酮過多癥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我也不知道孩子最近是怎么了,莫名其妙的得了小二醛固酮過多癥,之前一直好好的,近期卻……唉,誰知道導致小兒醛固酮過多癥的原因啊?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你好,最常見的病因為腎上腺皮質腺瘤或增生性腺瘤,腺瘤多為單發。腎上腺未見異常者稱為特發性醛固酮過多癥(idiopathichyperaldosteronism)。多數小兒病例為雙側腎上腺皮質增生引起分泌醛固酮增多,稱為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癥(congenitalhyperaldosteronism)。其原因尚不明。
2016-01-15 01:4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引起小兒醛固酮過多癥有多種可能,可參照以下內容進行對比排查 (一)發病原因 最常見的病因為腎上腺皮質腺瘤或增生性腺瘤,腺瘤多為單發。腎上腺未見異常者稱為特發性醛固酮過多癥(idiopathichyperaldosteronism)。多數小兒病例為雙側腎上腺皮質增生引起分泌醛固酮增多,稱為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癥(congenitalhyperaldosteronism)。其原因尚不明。 病理生理 本癥主要臨床先是由于大量固酮潴鈉、排鉀所引起,鈉潴留導致細胞外血擴張個,血容量增多,血管壁內血鈉離子濃度增加,固統治者還加強血管對去腎上腺素質的反應,引起高血壓,細胞外也擴張一定程度后,引起體內排鈉系統的反應,腎(主要是腎曲小管)重吸收鈉減少,心房肽分泌增多,促進鈉的排泄,從而代償了大量固潴酮鈉作用,使鈉代謝達到近乎平衡的狀態,不再繼續潴鈉,因而避免了細胞外液的進一步擴張和出現水腫,心力衰竭,大量固酮引起失鉀,出現一系列因缺鉀而引起的神經、即肌肉、心臟及腎功能障礙,細胞鉀內離子丟失后,鈉、氧離子由細胞內排出的較能減低,鈉細胞、氧離子增加,細胞內PH下降,細胞外液氧離子減少、PH上升呈鹼血癥在一般常見的其他原因(如厭食、嘔吐、腹瀉、引起缺鉀時,減弱,尿呈酸性,而在原發性固酮增多癥中雖腎小管上皮細胞內缺鉀,但在固酮作用單細胞內氧離子增多而呈現酸性,鹼中毒時細胞外液游離鈣減少,加上固酮促進尿鎂排出故可出現肢端麻木和搐搦。 (二)發病機制 鹽皮質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促進遠腎單位、汗腺、唾液的分泌液中鈉的回吸收和鉀的排泌,以調節水和電解質的平衡。當鹽皮質激素增多時,出現鈉潴留和低血鉀伴有堿中毒。鈉、水潴留引起血容量增多,使心輸出量增加而發生高血壓。以醛固酮增多癥為主要原因。 腎上腺皮質激素中發揮理鹽作用的激素有數種,其中作用最強的為醛固酮,是人體內調節血容量的激素,通過調節腎臟對鈉的重吸收,維持水平衡。醛固酮是調節細胞外液容量和電解質的激素,醛固酮的分泌,是通過腎素一血管緊張素系統實現的。當細胞外液容量下降時,刺激腎小球旁細胞分泌腎素,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醛固酮分泌增加,使腎臟重吸收鈉增加,進而引起水重吸收增加,細胞外液容量增多;相反細胞外液容量增多時,通過上述相反的機制,使醛固酮分泌減少,腎重吸收鈉水減少,細胞外液容量下降。血鈉降低,血鉀升高同樣刺激腎上腺皮質,使醛固酮分泌增加。 醛固酮進入遠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細胞后,與胞漿內受體結合,形成激素-受體復合體,后者通過核膜,與核中DNA特異性結合位點相互作用,調節特異性mRNA轉錄,最終合成多種醛固酮誘導蛋白,進而使關腔膜對Na+的通透性增大,線粒體內ATP合成和管周膜上鈉泵的活動性增加。從而導致對Na+的重吸收增強,對水的重吸收增加,K+的排出量增加。 醛固酮的作用部位主要是遠端腎小管,由于醛固酮分泌過多,鈉重吸收增加,鉀及氫離子排泄增加,結果細胞外液鈉增加,鉀減少,出現低鉀血癥。血鈉增加使循環血量增加,產生無血管障礙的良性高血壓,并反饋抑制腎素活性。低鉀血癥引起肌張力降低,可見周期性四肢麻痹、知覺異常和堿中毒等。11去氧皮質酮和11去氧皮質醇的異常增多,見于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11-羥化酶缺乏者。皮質酮和18羥皮質酮都是醛固酮的前身物質。
2016-01-14 19:42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