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體衣原體感染途徑
上個月檢察是支原體衣原體感染,經過半個月點滴治療檢查好了,也一直沒有性生活,可昨天精子是紅色的像對了血水的顏色,除了這個其他方面沒什么感覺,用的避孕套不會是它的關系吧。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倪萍 副主任醫師
蚌埠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三級甲等
皮膚科
-
患者你好,衣原體感染(一)衣原體性尿道炎,又稱為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是由衣原體感染引起的非急性化膿性尿道粘膜炎性病變。 本病潛伏期比淋病長,約1-3周或數月,主要表現為尿道內不適,刺痛及燒灼感,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尿頻、尿急、尿痛,尿痛較淋病為輕。尿道口輕度紅腫并有漿液或粘液膿性分泌物,稀薄而量少,長時期不排尿或早晨首次排尿前可見尿道口分泌物污染內褲,并可見尿道口有“糊口”現象;分泌物少時,于晨起擠壓尿道才流出少量粘液。如有疑問,可以到當地公立醫院就診,咨詢醫生。
2018-11-22 17:21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1)男性感染支原體癥狀 ①容易發生前列腺炎、附睪炎等;②感染的結果,導致這些部位分泌液嚴重感染;③直接影響精子的活力和動力,致使精子質量明顯低下,死亡精子數目明顯增加;④具有受孕能力的精子數量減少,活動力降低、形態異常,有的能力低下或喪失,失去進入卵子并與其結合的能力;⑤或直接導致不孕,或威脅人類的生殖質量和繁育能力。支原體感染癥狀 潛伏期為1-3周,典型的急性期癥狀與其他非淋病性生殖泌尿系統感染相似,表現為尿道刺痛,不同程度的尿急及尿頻、排尿刺痛,特別是當尿液較為濃縮的時候明顯。尿道口輕度紅腫,分泌物稀薄,量少,為漿液性或膿性,多需用力擠壓尿道才見分泌物溢出,常于晨起尿道口有少量粘液性分泌物或僅有痂膜封口,或見污穢褲襠。 亞急性期常合并前列腺感染,患者常出現會陰部脹痛、腰酸、雙股內側不適感或在做提肛動作時有自會陰向股內側發散的刺痛感。 女性患者多見以子宮頸為中心擴散的生殖系炎癥。多數無明顯自覺癥狀,少數重癥病人有陰道墜感,當感染擴及尿道時,尿頻、尿急是引起病人注意的主要癥狀。感染局限在子宮頸,表現為白帶增多、混濁、子宮頸水腫、充血或表面糜爛。感染擴及尿道表現為尿道口潮紅、充血、擠壓尿道可有少量分泌物外溢,但很少有壓痛出現。 支原體感染常見的合并癥為輸卵管炎,少數患者可出現子宮內膜炎及盆腔炎。
2016-01-16 01:42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每天晚上外用紅霉素2片(擊碎兩半),口服紅霉素片,如果兩天好轉,再用五天就可以了,如果兩天不好轉,換氧氟沙星片就可以了。
2016-01-15 20:09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原體衣原體是病原體的一種,和細菌、病毒一樣,當人體抵抗力低下時具有致病能力。支原體和衣原體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其感染常常因缺乏特異性而多數被誤診為病毒感染。兒童期間支原體、衣原體最主要的感染途徑是呼吸道,其次消化道、泌尿系、結膜等都可以被感染。兒童期間支原體感染主要變現為長期、規則發熱,部分伴隨有咳嗽、咽痛等癥狀,普通抗菌素和抗病毒治療無效。支原體衣原體對于大環內脂類抗菌素非常敏感,此類藥物包括紅霉素、白霉素、羅紅霉素、阿奇霉素等,一般經過正規治療7-14天病情可以控制,并很少復發。
2016-01-15 07:0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支原體感染是一種性接觸傳播疾病。支原體可存在于健康攜帶者,而在性亂者、同性戀、妓女、淋病患者中檢出率較高。性伴數越多,性活躍指數越大,感染率越高。
2016-01-15 04:4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考慮是支原體感染。支原體感染是一種性接觸傳播疾病。支原體可存在于健康攜帶者,而在性亂者、同性戀、淋病患者中檢出率較高。支原體、衣原體感染人體后,首先侵入柱狀上皮細胞并在細胞內生長繁殖,然后進入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細胞內增殖。由于支原體、衣原體在細胞內繁殖,導致感染細胞死亡,同時尚能逃避宿主免疫防御功能,得到間歇性保護。支原體、衣原體的致病機理是抑制被感染細胞代謝,溶解破壞細胞并導致溶解酶釋放,代謝產物的細胞毒作用,引起變態反應和自身免疫。平日要有計劃地鍛煉身體,睡眠時室內要保持空氣清新,溫度適宜。自幼應開窗睡眠,至少應間接通風。充分利用日光浴、空氣浴及水浴。增強體質是防病的第一重要因素。注意飲食,注意休息。
2016-01-15 03:03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