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何興祥 主任醫師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三級甲等
消化內科
-
大便不好排出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如飲食不當、缺乏運動、腸道功能紊亂、腸道疾病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若身體出現不適癥狀,請趕快就醫,按照醫生的指導進行治療,切勿自行用藥。
2018-12-28 21:29
1.飲食不當:日常飲食中膳食纖維攝入不足,水分攝取過少,會導致大便干結,難以排出。應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纖維食物的攝入,并保證充足的水分。
2.缺乏運動:長期運動量少,會使腸道蠕動減緩,影響排便。建議每天進行適量的運動,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3.腸道功能紊亂:腸道菌群失調、腸道神經功能異常等,都可能造成排便困難。可通過補充益生菌來調節腸道菌群。
4.腸道疾病:如結腸炎、腸梗阻、腸癌等,會影響腸道正常功能。需要進行相關檢查,明確診斷后對癥治療。
5.精神心理因素:壓力大、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可能通過神經調節影響腸道蠕動。要注意調節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
總之,大便不好排出的原因較為復雜。如果通過調整生活方式仍不能改善,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如腸鏡等,以明確原因,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常見的治療藥物有乳果糖口服液、開塞露、聚乙二醇電解質散等,但使用藥物需謹遵醫囑。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偉林
山西省中醫食管癌研究所
一級
門診科
-
你好,總膽紅素稍高在中醫來講是由于脾胃濕熱引起的,建議不要吃辣椒,不要喝酒。清利濕熱的食物并不是很多,常見的有芹菜,青蒿等,不過只要注意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膩煎炸的食物,以及不要飲酒,不要吃辣椒等都有利于清利濕熱,祝你好運,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
2016-01-19 03:27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根據你的描述可以知道你的情況是宮頸紅腫說明體內有熱毒邪氣。可以服用金剛藤口服液的。此口服液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另外薏苡仁有清熱利濕的功效。所以也可以煎服的。
2016-01-19 02:22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濕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后明顯,并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療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惡心厭食,便搐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苫食欲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伯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后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濕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或三仁湯、平胃散;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樸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藥,如濕疹、疔皰,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參、白蘚皮;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加白頭翁、地榆、車前子等;陰囊濕疹、睪丸脹痛、白帶黃臭可加龍膽草、苦參等;血尿可加小薊草、茅根、石葦、扁蓄等等。此外,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
2016-01-18 22:45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您好,這樣的情況應該是有濕熱的情況的,一般白是寒,黃是熱。可以吃薏米的,另外也可以搭配赤小豆等一煎煮粥或者煎水服用。不要吃辛辣食物,也不要喝酒。祝健康快樂。
2016-01-18 21:0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總膽紅素偏高是病癥中的普遍反應,但是切不可忽視,具體要看檢查的數值,1.71-17.1μmol/L(1-10mg/L)內位總膽紅素的正常值,直接膽紅素的正常值為1.71-7μmol/L(1-4mg/L)。特別說明:一般來說小于34μmol/L稱為隱性黃疽;34~170pmol/L為輕度黃疽;170~340μmol/L為中度黃疸;>340μmol/L為高度黃疸。完全阻塞性黃疸340~510μmol/L;不完全阻塞者為170~265μmol/L;肝細胞性黃疽為17~200μmol/L;溶血性黃疸
2016-01-18 09:01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