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孫子凱 主任醫師
江蘇省中醫院
三級甲等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
預防毛細支氣管炎,要注意個人衛生、環境清潔、減少外出、養成習慣、警惕哮喘等。一旦身體出現不適,應立刻就醫,遵從醫生的指示進行治療,不宜自行開藥。
2018-12-31 19:11
1.個人衛生:家人感冒戴口罩,外出回來換衣洗手,且洗手超20秒。
2.環境清潔:居室保持通風、干凈。
3.減少外出:病毒流行期少去人群擁擠公共場所。
4.養成習慣:多喝水。
5.警惕哮喘:感染超3次,親屬有過敏疾病史及濕疹史,考慮哮喘,及時就醫。
做好以上預防措施,有助于降低毛細支氣管炎的發生風險。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這種情況可以肌注轉移因子以預防。
2016-01-20 13:50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你好,根據你的描述,1建議口服轉移因子口服液,增加抵抗力看看,2也可以看看當地中醫,進行中藥調理
2016-01-20 05:00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飲食宜忌 1,忌食腥膩之物:腥發之物,特別是海腥類,如帶魚,黃魚,蝦,蟹等,除助濕生痰外,還可引起過敏;油炸排骨,烤羊肉串,肥肉,動物內臟,動物油等,多食損傷脾胃,易助濕生痰. 2,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辛香濕燥之品,易于化燥,增加痰液黏度,可傷及肺陰,對慢性支氣管炎的恢復不利.故應禁食辣椒,咖喱,胡椒,羊肉,狗肉,大蔥,白酒等. 3,宜用食物:生姜,杏仁,蘿卜,蜂蜜,梨,藕,青果,絲瓜,桔子,冬瓜,青菜,枇杷,芝麻,柿餅,胡桃仁,薏米仁. ▲飲食調理 1,補充蛋白質:瘦肉,豆制品,山藥,雞蛋,動物肝臟,綠葉蔬菜等食物中含優質的蛋白質,應多吃. 2,補充維生素:為增加機體免疫功能,減輕呼吸道感染癥狀,應補充足夠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故應多吃一些新鮮蔬菜和水果. 3,增加水的攝入量:大量飲水,有利于痰液稀釋,保持氣管通暢,每天飲水量應不少于2000毫升. 4,清淡,低鈉飲食:清淡,低鈉的飲食能起到止咳,平喘,化痰的功效.這類食物還可增加維生素和無機鹽的攝入量. 5,適當進食蔥和蒜:蔥和蒜能抑制脂肪氧化酶,減少機體釋放炎癥介質,對過敏體質的人較好. 6,依據病情的寒熱選擇不同的食物:如屬寒者用生姜,芥末等;屬熱者用白菜,茼蒿,蘿卜,竹筍,柿子,梨等;體虛者可用枇杷,百合,胡桃仁,蜂蜜,豬肺等. 7,忌生冷及咸食:忌食各種生冷瓜果,冰淇淋,冰鎮汽水,涼拌菜等.這類冷食有礙脾胃,對水濕運化不利,可聚濕生痰,從而使慢性支氣管炎癥狀加重;咸食可使體內水鈉潴留,加重支氣管黏膜水腫充血,加重咳嗽,氣喘等癥狀.1,環境的調整:保持病室環境舒適,空氣流通,中央空調溫度22~24,濕度55%~65%,保持患兒安靜,各種治療護理集中進行,減少耗氧量. 2,氧療法:對氣促,發紺,低氧血癥(動脈血氣分析;血氧分壓在4.7~9.3Kpa,二氧化碳分壓在6.6~12Kpa)患兒給予氧療,中心供氧濃度;1~3歲0.5升/分,4~7歲1升/分7歲以上1.5升/分.重度缺氧2升以上,面罩或頭罩吸氧4~6升/分.同時注意用氧安全.密切觀察呼吸,面色,神志,意識,紫紺等隨時調整給氧濃度. 3,毛細支氣管炎患兒要保持呼吸道通暢. 4,發熱的護理:密切觀察體溫變化,四肢肌張力等,有高熱驚厥史預防抽搐的發生,加床檔防墜床.主要采取物理降溫,例溫水擦浴,冰袋冷敷,冷鹽水灌腸等.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預防感冒.必要時靜脈補充足夠的水份. 5,補充營養和水分:飲食宜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多飲水,流質飲食為主,指導家屬準確添加輔食,如水果汁.蔬菜水及其他營養物.并觀察消化吸收情況. 6,遵醫囑用藥,嚴格控制輸液速度,使用輸液泵. 7,基礎護理:保持口腔清潔,喂奶進食后多飲水,清潔口腔,預防口腔炎,鵝口瘡,促進食欲,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定時翻身,檢查受壓部位皮膚情況,預防褥瘡.
2016-01-20 04:28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從你描述的病情來看,主要表現為:毛細支氣管炎,不知道你怎么會選擇使用擴血管的藥物.毛細支氣管炎的治療,選擇的是抗生素控制感染,而且時間要相對放長點,不能少于5天的時間.預防的話主要是避免感冒,加強體質鍛煉,保持好的心態.建議到醫院規范化治療,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治愈.
2016-01-20 03:11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