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化膿性腦膜炎(purulentmeningitis,簡稱化腦),系由各種化膿菌感染引起的腦膜炎癥。小兒,尤其是嬰幼兒常見。自使用抗生素以來其病死率已由50%~90%降至10%以下,但仍是小兒嚴重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中腦膜炎雙球菌引起者最多見,可以發生流行,臨床表現有其特殊性,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1.化腦預后好壞與是否早期明確病原菌,選擇恰當的抗生素進行治療密切相關。經腦脊液檢查初步確診后,應盡快由靜脈給予適當、足量的抗生素,以殺菌藥物為佳,并根據病情按計劃完成全部療程,不可減少藥物劑量與改變給藥方法。始終不能明確病原菌者,多由于診斷未明時曾不恰當使用抗生素所致。如在流腦流行季節,年長兒童一般應先考慮系腦膜炎雙球菌所致,如有瘀點、瘀斑則更可疑。可先用青霉素、氨芐青霉素、磺胺治療,再根據反應高速用藥。病原菌未確定的散發病例,尤其嬰幼兒,應先按病原未明的化腦治療,特明確病原菌之后,再更改藥物。目前多主張用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三嗪噻肟、頭孢氨噻肟或二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呋肟。 治療效果滿意時,體溫多于3天左右下降,癥狀減輕,腦脊液細菌消失,細胞數明顯減少,其它生化指標亦有相應好轉,此時可繼用原來藥物治療,二周后再復查腦脊液。如治療反應欠佳,需及時腰穿復查,觀察腦脊液改變,以確定所用藥物是否恰當,再酌情調整治療方案。 鑒于化腦是一嚴重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其預后與治療密切相關,故應嚴格掌握停藥指征,即在完成療程時癥狀消失、退熱一周以上,腦脊液細胞數數少于20×106/L,均為單核細胞,蛋白及糖量恢復正常(流腦停藥指征見另章節)。一般情況下,完全達到這些標準,少需8~10天,多則需1月以上,平均2~3周左右。 (1)病兒年齡對抗生不經選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如年長兒童患流感桿菌腦膜炎較少,新生兒化腦大多數是腸道革蘭氏陰性桿菌的藥物。一般主張用一般氨其糖類藥物甙類青霉素,因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對腸道革蘭氏陰性桿菌有效,而青霉素對鏈球菌、肺炎鏈球菌、腦膜炎雙球菌均有效。也可選用氨芐青霉素這一廣譜抗生素代替青霉素,耐藥菌株可用按芐青霉素加頭孢氨噻肟。新生兒尤其未成熟兒一般忌用氯霉素,因其肝、腎發育尚未成熟,對氯霉素的代謝、排泄功能尚不健全,易引起中毒,表現為“灰嬰綜合征”,甚至休克死亡。 (2)保證藥物在腦脊液中達到有效濃度:首先應選用易于透過血腦屏障的藥物,使腦脊液中抗生素濃度超過抑菌濃度10倍以上。并要注意給藥方法及用藥劑量。氯霉素、磺胺嘧啶、靜注甲氧芐氨嘧啶(TMP)能較好到達腦脊液,保持有效的抗菌濃度,特別是氯霉素也較多通過發炎的腦膜。腦膜通透性隨病情好轉逐漸恢復正常,因而繼續進入腦脊液的藥量亦隨之減少。為保證治療效果,需大劑量由靜脈給藥,直到療程結束,不可中途減量及改變給藥方法。 紅霉素養、羧芐青霉素、萬古霉素、1~2代頭孢菌素、氨基糖酐類抗生素通過血腦屏障的能力能較差。 (3)如果選用的藥物能很好通過血腦屏障,原則上不需鞘內注射,以免出現不良反應及增加病兒痛苦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藥不易到達腦脊液,可采用鞘內或腦室注射給藥。對延誤診治的嬰兒晚期化腦,腦脊液外觀有膿塊形成,或細菌對抗生素耐藥時,加用鞘內注射抗生素可提高治愈率。根據抗生素在腦脊液中存留時間,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一般連用3~5次,直到腦脊液轉為清晰,細胞數明顯下降,細菌消失。對葡萄糖球菌或少見細菌存在,或鞘注3~5次后腦脊液仍呈明顯炎癥改變時,則可延長鞘內注射時間,甚至可連續給7~10次。進行鞘內注射時,藥物必須稀釋至一定濃度,可用抽出之腦脊液或生理鹽水稀釋,需注意注入液量應略少于放出之腦脊液量。注射速度應緩慢。 (4)腦室內注藥:由于存在血腦屏障及腦脊液單向循環,對并發腦室膜炎病兒采用靜脈及鞘內注射,藥物很難進入腦室,腦室液中抗生素濃度亦不易達到最小抑菌濃度的50倍,故近年有人主張腦室注藥以提高療效。對顱內壓明顯增高及腦積水病兒,采用側腦室穿刺注藥,同時還可作控制性腦脊液引流減壓。 2.除流腦外,過去在化腦診斷明確后多主張常規使用氫化可的松、2~5日后改口服強的松至10~20日,以期減少顱內炎癥粘連,并認為腎上腺皮質激素對化腦雖無直接治療作用,但使用后有利于退熱及緩解顱內高壓、感染中毒等癥狀,但嚴格的對照觀察無論在減少病死率或后遺癥,均未見明顯效果。 3.對癥處理某些癥狀可并發癥能直接危及病兒生命,應及時處理。 (1)控制驚厥:頻繁驚厥必須控制,以免發生腦缺氧及呼吸衰竭。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顱內壓增高和低鈣。除用脫水藥降低顱壓,常規補鈣外,對癥治療采用安定、水合氯醛、副醛、苯巴比妥等藥物抗驚厥,亦很必要。 (2)減低顱內壓 (3)搶救休克及DIC。 (4)確診后用3%鹽水6ml/kg緩慢滴注,可提高血鈉5mmol/L,若仍不能糾正,可再給3~6ml/kg。同時應限制入量,每日800~900ml/m2,給液成分與一般維持液相同。由于大量應用鈉鹽,必然增加鉀和鈣離子的丟失,必須注意補充。 (5)大量液體積聚可使顱內壓增高,除引起癥狀外,還可壓迫損傷腦組織,影響遠期預后;且積液發生與感染有關,有時液體本身即為膿性,如不穿刺引流,很難自行吸收。穿刺放液應根據以下情況處理:①顱骨透照度驗陽性得,可行穿刺以確定積液性質。②積液量不多,非膿性,蛋白含量不高,臨床無顱壓增高表現,治療經過順利者,不再穿刺,定期透照復查,大多數病兒在1~2個月內積液自行吸收。~硬腦膜下積液有明顯炎性改變時,可診斷為硬膜下積膿。積液量較多,同時有顱內壓增高癥狀;蛋白會計師高,色發黃,③硬膜下積膿時均應穿刺放液。開始每日或隔日穿刺1次。每次放液量,每側以少於30ml為宜,兩側總量一般不超過60ml。1~2周后酌情延長穿刺間隔時間,減少穿刺次數,直到癥狀消失。④個別病兒雖經反復穿刺放液及長期觀察,積液量仍不減少,顱內高壓的表現或局灶性大腦功能受損的癥狀和體征都不減輕,過去主張用手術摘除囊膜,以免腦組織受壓,引起腦萎縮或神經系統后遺癥。但近甘余年來未見有手術摘膜報導。相反,個別多次放液不愈的患兒,經保守觀察數月,往往積液可自行吸收終至痊愈。⑤有硬膜下積膿時,可進行局部沖洗,并注入適當抗生素(劑量參考鞘內注射藥量)及地塞米松1mg/次。 4.病室應空氣流通,溫度適宜。對急性期病兒需嚴密守抗觀察,定期測呼吸、脈搏、血壓、觀察尿量、呼吸狀況、瞳孔變化,以便早期發現休克及腦疝。化腦病兒急性期入量應控制在1000~1200ml(m2·d),即正常生理需要量的75%。既要保證患兒入量,又要避免輸液量過多加重腦水腫。合并脫水者,應按損失量補充,否則影響腦灌注。
2016-01-25 02:1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化膿性腦膜炎(以下簡稱化腦)是由各種化膿性細菌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感染性疾病,以發熱、頭痛、嘔吐、驚厥、意識障礙和腦膜刺激征為主的臨床表現,伴有腦脊液的化膿性改變。多見于嬰幼兒。重癥病例死亡率高,后遺癥嚴重。治愈需要多長時間這個要看患兒的病情,費用也是根據病人的病情而定的以上是對“化膿性腦膜炎嚴重嗎能治愈嗎”這個問題的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健康!
2016-01-25 01:2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這種疾病屬于非特異性細菌感染鑒于化腦是一嚴重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其預后與治療密切相關,故應嚴格掌握停藥指征,即在完成療程時癥狀消失、退熱一周以上,腦脊液細胞數數少于20×106/L,均為單核細胞,蛋白及糖量恢復正常)。一般情況下,完全達到這些標準,少需8~10天,多則需1月以上,平均2~3周左右,一般需要至少幾千塊錢。
2016-01-24 23:13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您好孩子的癥狀是抽搐不是小問題但是憑癥狀不能確診是腦膜炎的必須做要穿檢查化驗腦脊液才可以有助于診斷及治療如果是化膿性腦膜炎建議積極治療有后遺癥的可能性
2016-01-24 16:45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化膿性腦膜炎? 化膿性腦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是由各種細菌經不同傳播途徑所致的腦脊髓膜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簡稱化腦)。是嚴重的顱內感染,常與化膿性腦炎或腦膿腫同時存在。臨床上表現為起病急驟,發熱、頭痛、嘔吐、驚厥、意識障礙和腦膜刺激征陽性,以及腦脊液膿性改變為特征。本病是嬰兒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導致本病的病原菌種類與發病年齡有關,新生兒以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腦炎多見;嬰幼兒以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性腦炎多見;3歲以上患兒則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腦炎多見。本病多數起病急、病情重,易于出現驚風、昏迷,有較高的病死率和后遺癥發生率。臨床上習慣根據病原體及腦脊液改變分為化膿性和非化膿性。迄今對本病的診治雖已有很大進展,但其病死率及神經系統后遺癥仍然較多,因此在兒科臨床工作中凡見到嬰幼兒發熱伴有意識狀態改變、易激惹及外周循環不良者,均應注意除外本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