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狀核變性的診斷
肝豆狀核變性的診斷方法是什么?應該如何診斷?我對這個疾病了解甚少,渴望得到幫助肝豆狀核變性的診斷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關鍵在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晚期或不恰當治療可致殘甚至死亡.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銅代謝障礙性疾病,世界范圍發病率為1/10萬~1/3萬[1],致病基因攜帶者約1/90[2],在中國人群中的發病率較高且越來越多見.好發于青少年,是至今為數不多,可治的神經系統遺傳性疾病之一
2016-01-25 23:43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肌肉強直,震顫,肝臟受損,同時裂隙燈下角膜有K-F色素環,結合血清銅藍蛋白降低尿銅排出量增加,肝含銅量增加可以診斷所以你要做個神經系統檢查,眼科檢查,肝功,血尿銅及銅藍蛋白的綜合檢測以明確診斷以上是對“肝豆狀核變性的診斷”這個問題的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健康!
2016-01-25 22:58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復雜建議去大醫院找專家去
2016-01-25 18:18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肝豆狀核變性的診斷方法是什么?應該如何診斷?我對這個疾病了解甚少肝豆狀核變性(HLD)又稱Wilson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銅代謝障礙,導致銅在體內過度蓄積,以不同程度的肝細胞損害,腦退行性病變和角膜邊緣有銅鹽沉著(K-F環)為其臨床特征.(一)主要診斷條件1.K-F角膜色素環.2.血清銅藍蛋白(CP)<200mg/L或血清銅氧化酶<0.2活力單位3.肝銅含量>250ug/g(干重)4.24h尿銅排泄量>100ug.5.64Cu與血清銅藍蛋白結合缺乏二次高峰.(二)主要參考條件1.臨床表現(1)肝癥狀急,慢性和暴發性肝炎,肝硬變,門脈高壓癥等.(2)腦癥狀早期肌僵直引起的構語不清,流涎等癥狀,進行性震顫,精神異常等.2.血清總銅量低于正常值的1/2以下(4.7~14.1umol/L).3.血清直接反應銅增高(正常值0~3.1umol/L).4.消化道吸收銅增加(正常值9.4~251.8umol/24h).5.膽汁銅排泄顯著減少(正常值31.5~78.7umol/24h).6.肌肉含銅量輕度增高(正常值:干重為5~10ug/g,濕重為0.8~1.3ug/g).7.近年來國內外采用PCR技術進行HLD基因診斷及癥前診斷,臨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作者等(1998)對另122例WD應用PCR-SSCP技術對ATP7B基因第18外顯子突變頻率檢測,發現37例(30.3%)患者有PCR-SSCP異常遷移.提示中國人WD患者ATP7B基因第18,14外顯子可能為突變高發區.也有認為8號外顯子Arg778Leu是中國人WD的高頻突變點.
2016-01-25 08:53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主要診斷條件 1.K-F角膜色素環. 2.血清銅藍蛋白(CP)<200mg/L或血清銅氧化酶<0.2活力單位 3.肝銅含量>250ug/g(干重) 4.24h尿銅排泄量>100ug. 5.64Cu與血清銅藍蛋白結合缺乏二次高峰K-F角膜色素環陽性,血清銅藍蛋白<200mg/L,肝銅>250ug/g(干重),24小時尿銅量>100ug及血清64Cu-CP含量極微等都是HLD的特異性檢查并具有極高的陽性率.但是,如果非HLD患者呈現陽性結果,臨床稱為假陽性,反之,HLD患者出現陰性結果,則稱為假陰性.因此,臨床診斷時必須特別注意
2016-01-25 01:5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肝豆狀核變性? 肝豆狀核變性(HLD)由Wilson(19l2)首報,是一種遺傳性銅代謝障礙,以豆狀核、肝、腎和角膜銅沉積表現的各種 異常為特征。臨床上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錐體外系癥狀、肝硬化、精神癥狀、腎功能損害及角膜色素環(Kayser-Fleischer ring,K-F環)。發病率各國報道不一,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約為15~30/100萬?;蝾l率約0.003~0.007,雜合子頻率稍大于0. 01。本病在我國尚無流行病學的大宗資料報告,根據廣州中山一院神經科1981~1991年神經遺傳??崎T診957例初診病例分析,WD共97例,占10.14%,居全部單基因遺傳病的第2位,可見本病在我國并不少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