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肝內膽管結石二次手術,原因、預防及治療方法
父親因肝內膽管結石第2次手術了,請問是什么原因,怎么及時發現及預防,最好的治療是什么?吃藥可以嗎?包括中藥,請不要三言兩語,詳細的和我說說,謝謝了.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剛 副主任醫師
日照市中醫醫院
三級甲等
肝病感染科
-
肝內膽管結石患者進行二次手術,可能由多種原因導致,包括結石殘留、膽管狹窄、膽汁淤積、膽道感染以及個體的結石復發傾向等。預防措施主要有合理飲食、定期復查、積極治療基礎病等。治療方法包括手術、藥物及其他輔助治療。 1. 結石殘留:首次手術未完全清除結石,殘留結石繼續生長導致癥狀復發。 2. 膽管狹窄:膽管結構異常,影響膽汁正常流動,易形成結石。 3. 膽汁淤積:膽汁排出不暢,膽汁成分沉積形成結石。 4. 膽道感染:炎癥刺激膽管,增加結石形成風險。 5. 個體因素:某些人的體質或生活習慣容易導致結石復發。 總之,肝內膽管結石的治療和預防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患者應遵循醫生建議,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定期復查,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
2025-03-27 00:28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你好肝內膽管結石病及診斷一,肝內膽管結石病的流行病學及發病機理肝內膽管結石是指左右肝管匯合部以上各分枝膽管內的結石.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與肝外膽管結石并存.該病多見于遠東及東南亞地區,包括中國,日本,朝鮮,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國家.在我國沿海地區,西南地區及香港,臺灣等地區發病率較高.其發病原因與膽道的細菌感染,寄生蟲感染及膽汁滯留有關.感染導致結石形成的首要因素,感染的原因常見的是膽道寄生蟲感染和復發性膽管炎,差不多所有的肝內膽管結石病病人的膽汁培養均可檢出細菌;感染細菌主要是來源于腸道,常見的細菌是大腸桿菌及厭氧菌.大腸菌屬和一些厭氧菌感染時產生的B-葡萄糖醛酸苷酶和在膽道感染時產生內生性葡萄糖醛酸苷酶,能使結合型膽紅素水解生成游離膽紅素而沉著.膽汁滯留是肝內膽管結石形成必要條件,只有在膽汁滯留的條件下,膽汁中的成分才能沉積并形成結石.引起膽汁滯留有膽道炎性狹窄和膽道畸形;在梗阻的遠端膽管內壓力升高,膽管擴張,膽流緩慢,有利于結石的形成.此外,膽汁中的粘蛋白,酸性粘多糖,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物質,炎性滲出物,脫落的上皮細胞,細菌,寄生蟲,膽汁中的金屬離子等,均參與結石的形成.2,肝內膽管結石病的診斷(一)肝內膽管結石病的臨床特點肝內膽管結石病根據病程及病理的不同,其臨床表現可以是多方面的,從早期的無明顯臨床癥狀的局限于肝內膽管某段肝管內的結石,至后期遍及肝內外膽管系統甚至并發膽汁性肝硬化,肝萎縮,肝膿腫等的晚期病例,故臨床表現十分復雜.其臨床表現主要是急性膽管炎,包括膽道梗阻三聯癥(疼痛,寒戰發熱,黃疸)重癥膽管炎的5聯癥.其臨床特點有:1,發病年齡30-50歲;2,上腹部疼痛,可能為典型膽絞痛或持續性脹痛,有的病人疼痛不明顯,而寒戰發熱非常厲害,周期發作;3,可有長期的膽道病史,或伴有寒戰發熱,黃疸的急性膽管炎史;4,患側肝區及下胸部有經常性疼痛不適,常放射至背,肩部;5,一側肝管梗阻時,可無黃疸或黃疸甚輕;6,合并有重癥膽管炎時,全身情況比較嚴重,且急性發作后恢復較慢;7,檢查時,肝區壓痛和叩擊痛明顯,肝臟呈不對稱性腫大并有壓痛;8,全身狀況受影響明顯,90%病人有低蛋白血癥,1/3病人有明顯貧血;9,晚期有肝,脾腫大及門脈高壓表現.(2)診斷方法肝內膽管結石的診斷,除了在臨床上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外,確診主要依靠影像學的檢查發現.主要應用的影像學技術有B超,CT和X線膽道造影.1,B超診斷B超是肝內膽管結石診斷的首選方法,一般估計診斷準確率為50%-70%.肝內膽管結石的超聲圖象變化較多,一般要求在結石遠端的膽管有擴張才能作出肝內膽管結石的診斷,因肝內管道系統的鈣化也具有結石樣的影像表現.2,CT診斷因肝內膽管結石主要是含膽紅素鈣的色素性結石,鈣的含量較高,故在CT照片能清楚地顯示出來,CT的診斷符合率為50%-60%.CT還能顯示出肝門的位置,膽管擴張及肝臟肥大,萎縮的變化,系統地觀察個層面CT照片,可以了解結石在肝內膽管分布的情況.3,X線膽道造影X線膽道造影(包括PTC,ERCP,TCG)是用于肝內膽管結石診斷的經典方法,一般均能作出正確的診斷,PTC,ERCP,TCG的診斷符合率為80%-90%,70%-80%,60%-70%.X線膽道造影應滿足診斷和手術的需要,一個良好的膽道造影片應能夠全面了解肝內膽管系統的解剖學變異和結石的分布范圍.膽道造影應注意以下問題:(1)應有多方位X線攝片;(2)某一肝段或肝葉膽管不顯影時,應注意鑒別,結石梗阻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應作其它檢查進行鑒別;(3)不要滿足某一處病變的診斷,因可能會造成漏診;(4)在分析膽道造影片時,盡可能取得最近的造影片,因病情可能有進展.(三)早期肝內膽管結石病的診斷目前,臨床上治療的肝內膽管結石病多因出現了膽管炎,膽管狹窄,梗阻,肝萎縮等嚴重病理改變才就診,盡管肝膽外科影像學診斷和手術技術有了很大的進展,但手術后結石復發率和再手術率高的現狀仍無顯著的改善,因此,對肝內膽管結石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可能是改變這一現狀的關鍵.早期肝內膽管結石診斷包括:(1)慢性右上腹部疼痛,不適可排除其它疾?。唬?)B超提示肝內膽管結石(應與肝內其它管道系統的鈣化鑒別);(3)CT提示肝內有多發性結石影,且呈節段性分布;(4)ERCP證實某段肝膽管有結石者.三,肝內膽管結石的并發癥肝內膽管結石病的主要病理改變是膽道梗阻和感染;由于肝膽管系統與肝臟實質細胞的直接關系,重癥肝膽管炎常伴有嚴重的肝細胞損害,甚至導致大片的肝細胞壞死,成為了良性膽道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肝內膽管結石的并發癥包括急性期并發癥和慢性期并發癥.(一)急性期并發癥肝內膽管結石病的急性期并發癥主要是膽道感染,包括重癥肝膽管炎,膽源性肝膿腫及伴隨的感染性并發癥.感染的誘因與結石的梗阻和膽道的炎性狹狹窄有關.急性期并發癥不僅死亡率高,而且嚴重影響手術效果.(2)慢性期并發癥肝內膽管結石病的慢性期并發癥包括全身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慢性膽管炎和膽源性肝膿腫,多發性肝膽管狹窄,肝葉纖維化萎縮,膽汁性肝硬化,門脈高壓癥,肝功能失代償,以及與長期膽道感染和膽汁滯留有關的遲發性肝膽管癌.肝內膽管結石病的慢性期并發癥既增加了手術的困難,也影響手術效果.4,肝內膽管結石病的外科治療(一)肝內膽管結石病的外科治療原則肝內膽管結石病的治療仍是肝膽外科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該病的治療原則是解除梗阻,祛除病灶和通暢引流.這三方面緊密相連,缺一不可,解除結石和/或狹窄的梗阻是手術治療的關鍵;祛除病灶是手術治療的核心,同時又常是解除梗阻的重要手段;而通暢引流則是防止感染復發和結石再生的措施,但又必須以解除梗阻和祛除病灶為前提.非手術治療只有在完成了上述三個基本要求后才能奏效.(2)肝內膽管結石病外科治療的基本術式與選擇1,肝葉切除術此術是1958年黃志強教授首先倡導使用于肝內膽管結石病,以后廣為應用.由于切除病變的肝組織,祛除化膿性病灶,增加了手術的徹底性,有利于提高手術的療效.肝葉切除包括治愈性肝切除和輔助性肝切除.治愈性肝切除的適應癥包括某一肝葉(段)狹窄及結石,肝膽管多發性狹窄,或并發有慢性肝膿腫,或有肝膽管外瘺,或疑有癌變者.輔助性肝切除的目的是以切除肝方葉或肝中葉下段肝組織使肝內膽管得到充分的顯露,增加處理肝門部膽管病變或膽腸吻合的空間.2,膽腸吻合術膽腸吻合術的基本術式是膽管空腸Roux-Y吻合,其橋攀應不少于50cm.膽腸吻合術的基本前提是祛除病灶和解除結石或膽管狹窄,否則不應進行膽腸吻合.膽腸吻合口要求低位,大口徑(如盆式吻合),粘膜對粘膜吻合等.3,膽管引流術膽管引流術僅適應于某些特殊的病例,如急診病人,或合并有門脈高壓癥的過渡性手術,或不能耐受肝葉切除等復雜手術的高齡病人,或全身情況差的病例.由于需要長期帶管支撐引流,可促使結石進一步形成,療效較差.膽石癥膽石癥為什么會成為熱點話題?絕非危育聳聽,膽石癥真的是一種時髦病,我們看到不少人捧著藥罐子天天喝藥,還有人4處求醫,打探治療膽石癥的秘方.膽石癥又不是一種只有現代人才得的病,古埃及的法老們就為膽石癥所困擾,可見其歷史悠久.但是膽石癥在當今如此之多,以致于成年人尤其是女性只要經常感到上腹沉重,腰背及右肩酸脹,打呃,噯氣,就應該警惕患上了膽石癥.還有許多被醫生診斷為胃病的患者經年不愈,其實也是膽石癥在作祟.還有不少膽石癥發作的病人被誤診為心絞痛,冠心病.膽石癥可以說是都市人的流行病.據統計,大約有10%的成年人患有膽石癥,在中年婦女,膽石癥的發病率甚至高達15%.在西方國家及我國一些大城市的醫院中,因膽石癥住院手術的病人已經超過闌尾炎,成為名副其實的外科第一疾.什么是膽石癥?簡短地說,膽石癥就是膽囊結石.由于肝臟代謝障礙或膽道運動功能失常,導致膽汁中的固體成分沉淀,在膽汁流速緩慢,膽汁濃度較高的膽囊里,形成結石.膽結石小的如米粒,大的甚至如核桃,可以是一粒,兩粒,也可達數千粒.前幾年我們做了一例膽囊切除術,膽囊內的結石競有1720粒.一般情況下,結石一旦形成就會越積越多,越長越大.如果有結石卡在口徑比較細的膽囊管.就會引起相當劇烈的上腹疼痛,疼痛可以放射到后背及右肩部,病人還常伴有惡心及頻繁的嘔吐(干嘔),用“死去活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膽絞痛.嚴重者甚至可發生膽囊化膿,穿孔,黃疸,胰腺炎等.可不可以服藥把膽石排出來病人每次發作膽絞痛都可以說是機體的生理反射機制在努力想把膽石排出來,或者說擠出來.擠到哪里去呢?擠到膽管中.在膽道系統中,膽囊好比一個水庫,膽總管是膽汁的排出通道,就是膽汁的總出口.我們見到一些病人在幾次三番的膽絞痛發作后,石頭僥幸從膽管中擠出來,并隨大便排出體外,但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由于膽管的開口很窄小,更多見的情況是石頭卡在這兒不能排出,這樣病人會出現嚴重的問題,如更劇烈的腹痛,發高熱及黃疸,甚至發生敗血癥,休克,死亡.由此可知,病人絕不可以服用藥物排石,那樣只會適得其反,招來更大的麻煩.可不可以用藥物將結石溶化掉?藥物溶石的歷史很久遠,人們研究過形形色色的溶石藥物,以目前療效最確切,毒性相對較小的熊去氧膽酸來說,如果堅持服藥一年,大約10%-30%的病人的結石可完全消失.且不說耗時費力,藥物價格不菲;也不說這種藥物有相當毒性,最麻煩的是一旦停藥,大多數病人的膽石又會重新出現,使以前的努力付諸東流.因此此法只適宜用于少數癥狀很重,體質狀況又不容許做膽囊切除術的病人.至于目前市面上很多號稱能溶石的藥物,我們沒見到科學證據.體外超聲波碎石怎么樣?這是一種新的治療手段.在有選擇的病人中,平均經1-2年的治療,絕大多數病人的結石可以破碎,被排出體外,約半數病人的結石可以排凈.但停止治療之后很多病人的膽囊結石又會重新出現.而且在排石過程中,隨時有碎石掉到膽管中排不出去,從而誘發危險的膽總管結石的可能性,因此采用此種方法應該慎重,權衡利弊.可不可以把結石掏出來?回答是可以的.譬如說把膽囊切開一個小口,改進膽道鏡取出結石,也可以用鉗子直接取出結石,再把切口縫上.其實這是人類最古老的治療膽結石的手段,只是由于弊病甚多,被膽囊切除術取代了.今天可以說這種治療方法,已經完全沒有實用意義了.切除了膽囊,膽管就會長結石,結果更可怕,是這樣嗎?這種說法毫無科學根據.事實是保留有結石的膽囊,倒會增加膽管結石的機會.不少膽管結石的病人,石頭都是從膽囊中掉出來的,我們稱之為繼發性膽管結石.在一些膽囊結石非常多見而原發性膽管結石很少的西方國家,絕大多數膽管結石是繼發性的,在我國城市地區這種現象也很普遍.那么為什么有些病人在膽囊切除術后一段時間內又發現了膽管結石呢?可能的原因是:1,切除膽囊時沒有發現同時存在繼發性膽總管結石;2,患者的膽總管結石確實是新生出來的.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切除有結石的膽囊只會減少膽管長結石的危險,而不是相反.切除膽囊對人體有什么害處?首先絕不應輕易切除膽囊,就是說膽囊切除術應該有明確的適應證,只有經過仔細研究,認為保留有病變,有石頭的膽囊對病人的危害超過膽囊的生理功能對人體的好處時,才應去做膽囊切除術.切除膽囊后,由于失去了膽囊儲存膽汁的功能,人的消化功能在短時間內會受到一定影響,但影響并不大.絕大多數病人會逐漸適應,不會感到有什么異常.從臨床看,那些手術前膽囊結石癥狀輕微,甚或沒有癥狀者,以及手術前膽囊功能基本正常者,手術后容易出現這種消化功能失常;而那些術前癥狀重,膽囊已經喪失正常功能的人,手術后的消化功能反倒會改善.得了膽囊結石一定要開刀切除膽囊嗎?打孔手術是不是更好些?回答是不一定.如上所述,膽石癥的發病率非常高,有些人確實沒有什么明顯癥狀,我們稱之為安靜結石.對這些人不妨采取觀望態度,等待有癥狀時再說.由于膽囊結石的根本發生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肝臟代謝有問題,產生的膽汁易于成石;另一個是膽囊本身有問題.我們現在還沒有可靠的治療這兩個問題的手段,因此即使將膽囊中的結石拿出來,用不了多久還會長出新膽石.在現今醫學發展的水平下,惟有切除膽囊才能根除膽石癥帶來的麻煩.這就是為什么膽囊切除術是最可靠的治療膽石癥的手段的原因.有人形象地將此比喻為“砍倒了樹,鳥才不會再來”.雖然不符合生理,但卻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打孔手術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俗稱,是90年代新興的手術方式.它與傳統的開刀切膽囊在本質上沒有不同,所不同的只是開刀的切口較小,病人恢復快,痛苦小,因而深受病人歡迎.可以說絕大多數病人均可以通過這種方法切除膽囊.不過具體到每一位病人,究竟適合用哪種方法,應該由醫生做出決定.一般說來,現今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安全性及適應證方面仍然比不上開刀手術,特別是那些情況復雜的膽囊結石和有膽道合并癥的病人,仍然以開刀手術較為安全.
2016-01-25 22:59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