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脫肛的問題
你好!患者26歲,3年前發現便后肛門有輕微異樣感,之后脫出能自動收回,如今需要借助手托才能縮回.患者同時為乙肝小三陽,但肝功正常,HBVDNA陰性。偏瘦,1.7m個體重52kg左右。請問1)此狀況,除了手術,是否有藥物可使病情好轉?2)平時飲食起居應注意那些?謝謝!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您好,脫肛是直腸或部分乙狀結腸黏膜或肌層脫出肛外。小兒脫肛一般不需治療,預防小兒拉肚,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自;成人脫肛要看程度,1--2度脫肛服用補中益氣丸等藥物有效;3度拖肛需要手術治療。一般飲食沒有特殊要求。
2016-01-26 03:57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根據你的描述你的脫肛和你長期的便秘相關。把便秘的問題解決了,相信脫肛也就好了。飲食上要少食辛辣食物。蜂蜜是早上喝,而且是和冷的,冷的刺激腸道蠕動,蜂蜜滑腸,所以才治便秘。并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魔芋為上品。
2016-01-26 02:52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你好,早期便后有黏膜自肛門脫出,并可自行縮回;以后漸漸不能自行回復,需用手上托能復位,常有少許黏液自肛門流出,排便后有下墜感和排便不盡感,排便次數增多;再后在咳嗽、噴嚏、走路、久站或稍一用力即可脫出,脫出后局部有發脹感,也可感到腰骶部脹痛,脫出的黏膜有黏液分泌,黏膜常受刺激可發生充血、水腫、糜爛和潰瘍,分泌可夾雜血性黏液,刺激肛周皮膚,可引起瘙癢。
2016-01-26 00:4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您好,脫肛是常見的肛腸疾病,但是由于很多患者沒有意識到脫肛的癥狀,認為是其他的疾病,導致脫肛的長期的出現,下面介紹一下脫肛的癥狀 1.脫出:這是肛門直腸脫垂的主要癥狀,早期排便時直腸粘膜脫出,便后自行復位;隨著病情的發展,身體抵抗力逐漸減弱,日久失治,直腸全層或部分乙狀結腸突出,甚至咳嗽、負重、行路、下蹲時也會脫出,而且不易復位,需要用手推回或臥床休息后,方能復位。 2.出血:一般無出血癥狀,偶爾大便干燥時,擦傷粘膜有滴血,糞便帶血或手紙拭擦時有血,但出血量較少。 3.潮濕:部分病人由于肛門括約肌松弛,收縮無力,常有粘液自肛內溢出,以致有潮濕感。或因其脫出,沒有及時復位,直腸粘膜充血、水腫或糜爛,粘液刺激肛周皮膚而引起搔癢。 4.墜脹:由于粘膜下脫,引起直腸或結腸套疊,壓迫肛門部,產生墜脹,有的還感覺股部和腰骶部瘓脹。 5.嵌頓:大便時,肛門直腸脫出未能及時復位,時間稍長,局部靜脈回流受阻,因而發炎腫脹,并導致嵌頓。這時,粘膜由紅色逐漸變成暗紅色,甚至出現表淺粘膜糜爛壞死、或脫垂腸段因肛門括約肌收縮而絞窄壞死。病人癥狀亦隨之由局部反應發展到全身,出現體溫上升,食欲減退,小便困難,大便于結,疼痛墜脹加劇,坐臥不安,甚者發生腸梗阻癥狀。 如有身體不適感,請立即去正規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如您還有任何的疑問,可以點擊咨詢,在線與我交流。
2016-01-25 22:43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直腸脫垂是指直腸或乙狀結腸下段的粘膜層或全層腸壁經肛管向外突出于肛門外的一種病理狀態。臨床上并不常見。如脫出部份僅為直腸粘膜,稱部份性脫垂;如為全層腸壁,則稱完全性脫垂。擠出的直腸呈多個同心圓粘膜環,有不同長度。這與粘膜脫出有區別,后者較多見,呈放射型粘膜皺折,從肛門脫出一較短距離。除以上分類外,尚有內脫垂,即近端較活動的乙狀結腸或直腸向遠端較固定的直腸套疊,而未脫出于肛管外,亦稱套疊性脫垂。 直腸脫垂的病因迄今未能肯定,從廣泛應用的X線電影照相術中提示脫垂機制是由于開始在肛門緣以上6~7cm處直腸環狀套疊所致。大量病例資料提示本病與發育缺陷有關:如小兒骶骨曲發育不全,直腸正常平面位消失,直腸前陷凹腹膜返折過低,老年性肌肉松弛,生育過多或分娩致肛提肌分離或會陰撕裂等。故本病多見于小兒、老年及多產婦女。此外,長期腹瀉或便秘、排尿困難、慢性咳嗽、重體力勞動等引起腹內壓增加,也常為本病的誘因。近年來國外有人研究,直腸脫垂常伴有精神或神經系統疾患,如Goligher報告100例成人完全性直腸脫垂,3%肯定有精神疾患,33%可能有精神疾患。Wyllie報告100例小兒直腸脫垂,4%有智力障礙。Thomas認為有神經系統病變時,排便的控制力與調節功能障礙,直腸慢性擴張,對糞便等刺激的敏感度減弱,因而產生便秘與自制力的下降,有利于直腸脫垂的發生。長期以來,對直腸脫垂的形成機制存在著滑動疝和腸套疊兩種主要學說的爭論,而Goldberg認為兩者基本上是一回事只不過是程度上的不同,滑動性疝型也可以說是一種腸套疊,只是未影響到整圈腸壁。 直腸脫垂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以小幾和老年多見,高峰發生率在60~70歲。女性較多,男女比例為1:5。 病程發展緩慢,多數病人早期常有輕微癥狀,如肛門直腸痛、排便時不適、排便開始時困難、排便不凈感和不同程度的肛門失禁。脫出腫塊在便后可自行縮回。隨著病情發展,脫出腫塊須用手幫助回納。長期或晚期病例,大小便均可失禁。在少數病例,脫垂腸段未能及時復位可發生水腫、絞窄,甚至壞死。 檢查時可先發現病人內衣沾有粘液或糞漬,直腸指診常可發現括約肌松弛,粘膜光滑。令病人取蹲位,往下用力作排便動作,可使直腸脫出而便于診斷。如粘膜脫垂見到約長4~5cm呈淡紅色皺紋或放射狀粘膜,指檢捫診為雙層折疊粘膜,質軟。如完全性脫垂,則見到長在5cm以上的粘膜皺襞,呈環狀溝,手指捫之甚厚,直腸腔位于脫垂端中心。脫垂復位后,以手指壓迫前壁,令病人增加腹壓,脫垂多不致發生;但如壓迫后壁,病人用力排便摒氣,脫垂即可重演。內脫垂病人常有便秘、排便不暢、排便未盡感,有時并有帶血粘液,檢查時見不到直腸脫出,因此使診斷發生困難。應用X線電影照相技術作排便造影,可顯示脫垂和套疊部份得以確立診斷。 兒童直腸脫垂大多為部份粘膜型,在積極改善體質,治療誘發因素后,多能自愈,故不必手術。如非手術治療失敗,可考慮硬化劑注射療法,即用5%酚甘油注入直腸粘膜下起到固定松弛的粘膜下層組織的作用。亦可注入95%酒精。Gabriel倡用肛周皮下金屬線埋入,3周后拆除,亦可用羊腸線埋入肛周皮下。只有極少數需作類似成人直腸脫垂的較大手術。 成人直腸脫垂以完全性全層脫出為主,故多需手術治療,手術方法較多,有人統計自1912年Moschowitz以后共有54種,大致可分下列幾類:①脫垂腸管切除術;②脫垂粘膜切除或折迭術;③肛門環縮小術;④骨盆底修補或加強術;⑤直腸懸吊和固定術;⑥提高或封閉直腸膀胱或直腸子宮陷凹手術;⑦腸管或腸系膜縮短術;⑧修補會陰部滑動性疝。手術的途徑有經腹部、經會陰部、經腹會陰及經骶部。以上這些手術各有其優缺點及復發率,應該根據病情決定手術方式,有時對同一患者用上幾種手術方法才能治愈,如Goligher對152例完全性直腸脫垂病例使用了10種手術方法,進行了173次手術。過去不少手術只注意修補盆底缺損,復發率較高;近年來注意到腸套疊是直腸脫垂的主要發病機制,手術方法也以針對直腸本身為主,常用的手術有下列幾種: (一)直腸懸吊及固定術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手術方法: 1.Ripstein倡用Teflon懸吊術Ripstein認為完全性直腸脫垂是一種腸套疊,直腸失去其固定處,變成直型管道,就能發生腸套疊。因此,1969年他倡用Teflon懸吊術,經腹將直腸后壁游離到尾骨尖,提高直腸,然后用闊Teflon帶子,包繞直腸上部,并固定在骶骨隆凸下的骶前筋膜上,手術簡單,不需切開腸管,復發率及死亡率較低。1972年Ripstein報告289例,僅1例死于肺栓塞。Gden綜合文獻報道1111例,復發率2.3%,并發癥為16.5%,目前美、澳、加拿大等國多使用此手術。 2.Ivalon海綿植入手術1957年Well倡用Ivalon海綿植入,包繞直腸。方法是經腹游離直腸至肛門直腸環的后壁,分開側韌帶部份,然后用不吸收縫線將半圓形的Ivalon海綿薄片縫合在骶骨凹內,將直腸向上拉,并置于Ivalon薄片前面,縫合直腸側壁于薄片上,盲腸前壁保持拉開約2~3cm寬,以避免腸腔狹窄。盆底腹膜縫合于固定的直腸上,此法死亡率及復發率均較低。Hawley報道101例,無死亡,術后并發癥為6%,復發率約4%左右。術前結腸應作充份準備,海綿薄片內放置抗生素粉劑,術后用預防性大劑量廣譜抗生素,術中止血徹底,以防止感染。術中如不慎將結腸弄破,就不宜植入。Penfold認為本手術的成功不在于直腸與骶骨的固定,而是由于直腸手術后變硬,防止了腸套疊形成。 3.Nigro手術Nigro認為由于恥骨直腸肌失去收縮作用,不能將直腸拉向前方,盆底缺陷處加大,肛管直腸角消失,直腸呈垂直位,以致直腸脫出。因此他主張重建直腸吊帶,倡用Teflon帶與下端直腸之后方及側方縫合固定,并將直腸拉向前方,最后將Teflon帶縫合于恥骨上,建立"肛管直腸角"。作者報告60余例,經10年以上隨訪,均無復發。此手術難度較大,需較有經驗的醫師進行。 4.直腸骶骨上懸吊術Orr倡用闊筋膜直腸固定在骶骨上的方法治療直腸脫垂。術時從大腿取闊筋膜兩條,每條寬約2cm,長約10cm,經腹將直腸作適當游離后,兩條闊筋膜帶的一端分別縫于抬高后的直腸前外側壁,另一端縫合固定于骶骨岬上,達到懸吊的目的。 (二)切除脫垂腸管常用的方法有: 1.直腸前切除切除將脫垂的直腸段,不必廣泛剝離,靠近腸壁操作,避免損傷盆腔神經、切除至乙狀結腸直腸交界處即可。腸吻合時注意不要有張力,下端切除至腹膜反折處即夠,因此處是腸套疊的起始點。Goldbcrg主張同時切除冗長的乙狀結腸,效果較好。他報告84例,無死亡,隨訪結果8例有粘膜脫垂,經酚甘油注射治療后,效果良好。 2.經會陰直腸乙狀結腸切除對年老體弱患者尚能耐受經會陰切除脫垂腸管手術者,可在區域或局部麻醉下進行,能看清解剖變異,切除過長的直腸,修補滑動性疝,手術死亡率低,復發率約為5%。 (三)肛門圈縮小術一般可在局麻下進行,手術簡單,損傷小,適用于老年衰弱患者。但只是一種姑息性手術,縫合材料可用銀絲,亦可用硅橡膠。
2016-01-25 18:57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