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濕熱中成藥
閣氣,口苦,口粘,胃不疼但很難受,到醫院看中藥說是脾胃濕熱,失調,喝了很多中藥,有所好轉但喝中藥的,太麻煩氣味大,后來看到就想吐,脾胃濕熱癥可吃什么中成藥?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脾胃病變多濕多滯,其中脾病多濕,易被濕困;胃病多熱,易為熱壅,總為氣機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變不宜大補大泄,而貴在調理,探本求源,明氣機失調之因,審因論治,復脾胃升降之常,使濕滯消,升降和,諸癥可除。 在調理脾胃時,還應兼以宣通肺氣。因脾主運化水谷,化谷如漚,肺主布散精微輸布如霧,脾需肺之協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問經脈別論》所云:“脾主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主宣發肅降,脾胃主升清降濁,同司氣機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臨床用藥應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樓、麻黃等。我認為濕熱為表,而陰虛為本的可能性較大,治法當清熱、燥濕、養陰其中最難的就是養陰從養身的角度來說,生活不要太緊張,保證睡眠非常重要。 脾胃濕熱證在門診診療中幾乎每天均可見到,它涉及消化、腫瘤、泌尿等多個系統的多種疾病,而消化系統疾病更為常見,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膽石癥、膽囊息肉等。在肝癌手術、食管或胃或腸癌手術后,其 各自發展的不同階段均可能出現,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引起脾胃濕熱證的主要原因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療,病變反復活動與發展的結果。其次,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如縱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膩,嗜食辛辣,吸煙嗜酒等導致脾胃受傷,聚濕生熱。由此可見,要預防脾胃濕熱的發生,首先要積極治療上述基礎疾病。同時,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飲食有節,勿吸煙,勿飲酒等。而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潤之爾康雪彥茶進行對癥調理。潤之爾康雪彥茶調理則能補血補氣生血、填精補血、祛瘀生新等。科學研究表明,潤之爾康雪彥茶將補血與補氣結合在一起,氣血雙補,從根源上補血,對改善貧血、強身健體、美容養顏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利于補血效果的長久持續。氣血雙補,固本正源。日常建議:一、營養原則氣血雙補需以食用補血、補氣的食物、藥物慢慢調養,切不可超之過急。氣血雙補的食物既可補氣,又能補血。1.宜多吃具有補血、補氣作用的食物。2.宜多食性平、味甘的溫熱食物。3.宜多吃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類食物。4.適當多吃些富含“造血原料”的優質蛋白質、必需的微量元素(鐵、銅等)、葉酸和維生素B12等營養食物。5.蔬菜中鐵的含量較低,吸收差,但是新鮮綠色蔬菜中含有豐富的葉酸。葉酸參與血紅蛋白的生成,葉酸缺乏可造成大細胞貧血,也可引起混合性貧血。因此亦要多吃蔬菜。二、適宜食物主食及豆類的選擇:選擇粳米、糯米、小米、黃米、大麥、莜麥等礦物質豐富的食物可補氣;紫米、黑米等高鐵、粘多糖豐富的食物補血效果佳。1.肉蛋奶的選擇:雞肉、驢肉等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豐富的食物有助于補氣;豬肉、鱔魚、烏賊、海參、蛤肉、帶魚等富含蛋白、生物堿的食物則有利于補血。2.蔬菜的選擇:補氣的可選擇山藥、扁豆等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物;補血的黑木耳、地耳、藕、發菜等富含粘多糖、葉酸、生物堿的食物。3.水果的選擇:栗子、椰子等微量元素豐富的食物。三、飲食禁忌忌煙酒及辛辣刺激食物,食物以溫和細軟為補,忌食生冷寒涼之物;同時少食燒烤、煙熏類食物。
2016-02-14 17:38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首先要說明的是,用中醫中藥一定要找一會辨證的中醫,用中醫理論,按中醫四診法,根據你的癥狀,舌苔,脈象等四診合參進行辨證,然后對證內服中藥或中成藥,這樣才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反之無效或產生不良反應.根據你有限的描述,若加之平時心情不舒者,多為肝胃不和所致,而從有限的癥狀描述不支持脾胃濕熱診斷.如按中醫理論辨為肝胃不和所致者,可內服疏肝理氣的中藥或中成藥,如柴胡疏肝散等.如辨為脾胃濕熱者可內服茵陳湯加減.
2016-02-14 12:48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脾胃濕熱,病證名。亦稱中焦濕熱。多由感濕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釀成濕熱,內蘊脾胃所致。用藥遵醫囑
2016-02-14 10:4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用中醫中藥一定要找一會辨證的中醫,對證內服中藥或中成藥,這樣才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反之無效或產生不良反應.
2016-02-14 07:5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脾胃濕熱的治療,當祛邪以消除病源,通過清熱、解毒、利濕、溫化,給邪以出路。由于濕邪郁滯于中、下二焦,故濕邪的去路在于通利小便。故祛濕利小便是治療濕熱的重要方法。治療時應掌握的原則有:濕為陰邪,其性粘膩重濁,易耗傷臟腑陽氣,損其功能;熱為陽邪,其性燥烈,易耗傷臟腑陰液,傷其形質。所以1偏于熱重的治療,應注意清熱護陰,否則,苦燥或利濕太過會重傷陰液,使熱更甚;2偏于濕重的治療,應注意化濕護陽,否則苦寒太過會損傷陽氣,使濕反難化;另外,調整肝脾功能,即疏肝健脾、活血化瘀,以改善肝郁脾壅、瘀血阻絡的病機。具體有:1熱重于濕—癥狀有壯熱煩渴,心中懊儂,嘔惡納呆,溲赤便秘,脅脹痛拒按,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治療宜清熱利濕佐以通腑,可用茵陳蒿湯或甘露消毒丹;2濕重于熱—無發熱或身熱不揚,多頭身困重,胸脘痞悶,納呆嘔惡,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溏不爽,苔黃厚膩,脈濡緩弦滑,宜除濕化濁、泄熱除黃用茵陳四苓湯加味。3濕熱并重的治療,可選用三仁湯或王氏連樸飲;若屬膽腑郁熱型的可見身目發黃鮮明,右脅劇痛且放射至肩背,壯熱或寒熱往來,口苦咽干,嘔逆,溲黃便秘,舌紅苔黃而干,脈弦滑數等證,治宜泄熱化濕、利膽退黃,可選用大柴胡湯。防止濕熱的產生,應做到1不喝酒,不吸煙,不吃肥甘油膩辛辣食品;2平時可多吃一些利濕的食品,如紅小豆、冬瓜皮、苡米、山藥、荷葉、綠豆、西瓜、、及茯苓熬粥等食品。
2016-02-13 23:2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內熱? 內火(熱)是和內寒相反的一類由于人體新陳代謝過于旺盛、產熱過多所導致的疾病。產熱的絕對過多引起的“內(熱)”,也叫“實火(熱)” 。引起“實火(熱)”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莫過于元陽的運動、溫煦作用過于亢進,從而導致人體各組織器官新陳代謝活動過于旺盛,產生各種癥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