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66 歲患者胃癌術后出現跑馬現象,可能與術后身體虛弱、神經調節失衡、心理因素、激素變化及手術相關并發癥等有關。 1. 身體虛弱:胃切除術后,消化吸收功能減弱,營養攝入不足,身體整體機能下降,可能導致控制排尿的能力減弱。 2. 神經調節失衡:手術可能影響了神經系統對排尿的正常調控,使得神經反射出現異常。 3. 心理因素:對疾病的擔憂、焦慮等不良情緒,可能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影響排尿功能。 4. 激素變化:胃切除后,體內激素分泌可能發生改變,影響泌尿系統的正常功能。 5. 手術相關并發癥:如術后出現泌尿系統感染、尿路梗阻等并發癥,也會導致跑馬現象。 總之,胃癌胃切除三分之二術后出現跑馬的原因較為復雜。患者應及時就醫,進行全面檢查,如尿常規、泌尿系統超聲等,以明確具體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同時,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態,加強營養,促進身體恢復。
2025-01-20 02:25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胃癌根治術需切除大部分胃組織,重建消化道,致使胃酸分泌減少,胃中細菌含量明顯上升,而且出現一些胃正常菌群外的細菌,造成胃內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與酵母菌專性厭氧菌明顯下降,引起胃腸道正常菌群失調.同時術前行腸道準備,口服抗生素殺滅腸道細菌,以及術后靜脈給予大量的抗生素,加重了腸道菌群紊亂.以往服用抗生素治療,常使腸道菌群失調加重而效果不佳.貝飛達膠囊是由長型雙歧桿菌,嗜酸乳酸桿菌,糞腸球菌,經適當配方而成的活菌制劑.而雙歧桿菌作為腸道益生菌之一,在腸道中對病原微生物產生營養競爭,黏附競爭及生物化學抑制作用,與其他益生菌,厭氧菌共同占據腸黏膜表面,形成一個生物學屏障,阻止致病菌的定性與入侵,抑制病原菌的生長繁殖.此外,還能產生醋酸和乳酸,降低腸道內pH值及氧化還原電位,恢復正常腸蠕動,從而達到治療腹瀉的目的.整腸生是一種需氧菌地衣芽孢桿菌制成的微生態制劑,進入腸道消耗了環境的氧氣,降低氧化還原電位,促進雙歧桿菌,乳酸桿菌,酵母菌等厭氧菌生長,提高腸黏膜抵抗力,防止腸內致病菌過度生長,從而治療腹瀉.整腸生還能提高機體免疫識別能力,活化腸細胞淋巴結,使IgA抗體產生增加.因此,胃癌根治術后停用抗生素后,立即給予貝飛達聯合整腸生,不僅可恢復胃腸道正常菌群,防治術后腹瀉,同時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對于胃癌術后患者體質恢復起到輔助作用.
2016-02-16 19:14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胃癌的主要分期系統是第6版的UICC/TNM分期法和第13版的胃癌的日本分期法,稱作JGCA分期法. 1.1UICC/TNM分期法UICC/TNM分期法的修正次數比較少,最新的版本是第6版(2002年).UICC/TNM系統是純臨床的分期,疾病的分期應該在治療之前確定出來.但是,對于胃癌來說,手術發現對其分期必不可少,因為只有在手術之后才可以確定出主要的預后因素.UICC/TNM系統它使用胃壁的浸潤度(T),原發病灶附近轉移的胃周圍淋巴結(N)和是否存在遠處轉移(M),包括胃周圍以外的淋巴結,作為分期的標準.N期由最少15個淋巴結中轉移呈陽性的淋巴結的數目決定(N1為1~6個,N2為7~15個,N3為>15個).TNM分級最新的版本(2002年,第6版)將pT2pT2a和pT2b亞組,分別代表局限在肌層和漿膜下層.這相當于JGCA分期法的T2MP和T2SS. 1.2日本分期法1962年日本胃癌研究協會發表了胃癌研究規范的第1版.分期由漿膜層浸潤的范圍(S期),依賴于原發灶位置的受累淋巴結的部位(N期),以及遠處轉移的范圍和位置(M,H,P期分別對應遠處轉移,肝和腹膜疾病).在其第12版中,總體規范將S期改為T期系統,相當于UICC系統的T期.JGCA分期法將所有的區域淋巴結站編上序號,根據原發腫瘤的位置分成3層.如此細致的進行淋巴結分級是為了指導手術決定淋巴結清掃的范圍和部位,以便根據原發胃癌的位置和浸潤的深度將任何有可能受累的淋巴結切除.在JGCA分期法最近的版本中有許多改變,比如EMR的規則,殘胃癌的分期,以及腹膜細胞學已被納入分期中.從外科角度來看,最新版本中最重要的改變是對淋巴結分期的修訂,根據對胃內不同位置腫瘤的不同占位淋巴結清除效果的詳細研究,淋巴結組由以前的4層(N1~N4)改為3層(N1~N3).一些特定腫瘤位置的胃周淋巴結,不再被歸為區域淋巴結,而被歸入遠處轉移的位點(M),這是因為這些淋巴結的受累很少見,而且如果發生,說明預后不良.1個例子就是胃竇癌中的第2組淋巴結(賁門左區)的受累.目前,D2切除可以作為進展期胃癌標準的手術治療方式.D3切除是一種研究性治療,不是標準治療.[編輯本段]四,胃癌的臨床表現 (一)胃癌各期癥狀 1,早期胃癌70%以上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可逐漸出現非特異性的,類同于胃炎或胃潰瘍的癥狀,包括上腹部飽脹不適或隱痛,泛酸,噯氣,惡心,偶有嘔吐,食欲減退,消化不良,黑便等. 2,進展期胃癌(即中晚期肺癌)癥狀見胃區疼痛,常為咬嚙性,與進食無明顯關系,也有類似消化性潰瘍疼痛,進食后可以緩解.上腹部飽脹感,沉重感,厭食,腹痛,惡心,嘔吐,腹瀉,消瘦,貧血,水腫,發熱等.賁門癌主要表現為劍突下不適,疼痛或胸骨后疼痛,伴進食梗阻感或吞咽困難;胃底及賁門下區癌常無明顯癥狀,直至腫瘤巨大而發生壞死潰破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時才引起注意,或因腫瘤浸潤延伸到賁門口引起吞咽困難后始予重視;胃體部癌以膨脹型較多見,疼痛不適出現較晚;胃竇小彎側以潰瘍型癌最多見,故上腹部疼痛的癥狀出現較早,當腫瘤延及幽門口時,則可引起惡心,嘔吐等幽門梗阻癥狀.癌腫擴散轉移可引起腹水,肝大,黃疸及肺,腦,心,前列腺,卵巢,骨髓等的轉移而出現相應癥狀. (二)胃癌病人體征 絕大多數胃癌病人無明顯體征,部分病人有上腹部輕度壓痛.位于幽門竇或胃體的進展期胃癌有時可捫及腫塊,腫塊常呈結節狀,質硬,當腫瘤向鄰近臟器或組織浸潤時,腫塊常固定而不能推動,女性病員在中下腹捫及腫塊,常提示為krukenbe瘤可能.當胃癌發生肝轉移時,可在腫大的肝臟觸及結節狀塊物.當腹腔轉移腫塊壓迫膽總管時可發生梗阻性黃疸.有幽門梗阻者上腹部可見擴張之胃型,并可聞及震水聲,癌腫通過胸導管轉移可出現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晚期胃癌有盆腔種植時,直腸指檢于膀胱(子宮)直腸窩內可捫及結節.有腹膜轉移時可出現腹水.小腸或系膜轉移使腸腔縮窄可導致部分或完全性腸梗阻.癌腫穿孔導致彌漫性腹膜炎時出現腹肌板樣僵硬,腹部壓痛等腹膜刺激癥狀,亦可浸潤鄰近腔道臟器而形成內瘺. (三)胃癌常見并發癥 1,當并發消化道出血,可出現頭暈,心悸,柏油樣大便,嘔吐咖啡色物. 2,胃癌腹腔轉移使膽總管受壓時,可出現黃疸,大便陶土色. 3,合并幽門梗阻,可出現嘔吐,上腹部見擴張之胃型,聞及震水聲. 4,癌腫穿孔致彌漫性腹膜炎,可出現腹肌板樣僵硬,腹部壓痛等腹膜刺激癥. 5,形成胃腸瘺管,見排出不消化食物.
2016-02-16 16:1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你是說的遺精嗎,可能是手術治療導致體質下降導致的,建議結合中醫治療,溫陽補腎,可以用菟絲子,金櫻子,車前子,芡實,桑螵蛸,熟地,砂仁等藥物治療,可能有一定的療效.
2016-02-16 12:20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林京生 主治醫師
南京市六合區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腫瘤內科
-
(一)胃癌的發生部位可發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半數以上發生于胃竇部,胃小彎及前后壁,其次在賁門部,胃體區相對較少. (二)具體形態分型 1.早期胃癌不論范圍大小,早期病變僅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層.可分隆起型(息肉型),淺表型(胃炎型)和凹陷型(潰瘍型)三型.Ⅱ型中又分Ⅱa(隆起表淺型),Ⅱb(平坦表淺型)及Ⅱc(凹陷表淺型)三個亞型.以上各型可有不同的組合.如Ⅱc+Ⅱa,Ⅱc+Ⅲ等.早期胃癌中直徑在5~10mm者稱小胃癌,直徑<5mm稱微小胃癌.早期胃癌和進展期胃癌均可出現上消化道出血,常為黑便.少部分早期胃癌可表現為輕微的上消化道出血癥狀,即黑便或持續大便隱血陽性. 2.中晚期胃癌也稱進展型胃癌,癌性病變侵及肌層或全層,常有轉移. (1)蕈傘型(或息肉樣型):約占晚期胃癌的1/4,癌腫局限,主要向腔內生長,呈結節狀,息肉狀,表面粗糙如菜花,中央有糜爛,潰瘍,亦稱結節蕈傘型.癌腫呈盤狀,邊緣高起,中央有潰瘍者稱盤狀蕈傘型. 胃竇小彎后壁有一腫物突出胃腔,略呈分葉狀,表面不平呈顆粒狀,并見有糜爛.腫物基部稍狹小,呈亞蒂型,周圍粘膜未見明顯浸潤 (2)潰瘍型:約占晚期胃癌的1/4.又分為局限潰瘍型和浸潤潰瘍型,前者的特征為癌腫局限,呈盤狀,中央壞死.常有較大而深的潰瘍;潰瘍底一般不平,邊緣隆起呈堤狀或火山口狀,癌腫向深層浸潤,常伴出血,穿孔.浸潤潰瘍型的特征為癌腫呈浸潤性生長,常形成明顯向周圍及深部浸潤的腫塊,中央壞死形成潰瘍,常較早侵及漿膜或發生淋巴結轉移. (3)浸潤型:此型也分為兩種,一種為局限浸潤型,癌組織浸潤胃壁各層,多限于胃竇部,浸潤的胃壁增厚變硬,皺壁消失,多無明顯潰瘍和結節.浸潤局限于胃的一部分者,稱“局限浸潤型”.另一種是彌漫浸潤型,又稱皮革胃,癌組織在粘膜下擴展,侵及各層,范圍廣,使胃腔變小,胃壁厚而僵硬,粘膜仍可存在,可有充血水腫而無潰瘍. (4)混合型:同時并存上述類型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病變者. (5)多發癌:癌組織呈多灶性,互不相連.如在萎縮性胃炎基礎上發生的胃癌即可能屬于此型,且多在胃體上部. (三)組織分型根據組織結構可分為4型.①腺癌:包括乳頭狀腺癌,管狀腺癌與粘液腺癌,根據其分化程度分為高分化,中分化與低分化3種;②未分化癌;③粘液癌(即印戒細胞癌);④特殊類型癌:包括腺鱗癌,鱗狀細胞癌,類癌等. 根據組織發生方面可分為兩型.①腸型:癌起源于腸腺化生的上皮,癌組織分化較好,巨體形態多為蕈傘型;②胃型:癌起源于胃固有粘膜,包括未分化癌與粘液癌,癌組織分化較差,巨體形態多為潰瘍型和彌漫浸潤型. (四)轉移途徑 1.直接播散浸潤型胃癌可沿粘膜或漿膜直接向胃壁內,食管或十二指腸發展.癌腫一旦侵及漿膜,即容易向周圍鄰近器官或組織如肝,胰,脾,橫結腸,空腸,膈肌,大網膜及腹壁等浸潤.癌細胞脫落時也可種植于腹腔,盆腔,卵巢與直腸膀胱陷窩等處. 2.淋巴結轉移占胃癌轉移的70%,胃下部癌腫常轉移至幽門下,胃下及腹腔動脈旁等淋巴結,而上部癌腫常轉移至胰旁,賁門旁,胃上等淋巴結.晚期癌可能轉移至主動脈周圍及膈上淋巴結.由于腹腔淋巴結與胸導管直接交通,故可轉移至左鎖骨上淋巴結. 3.血行轉移部分患者外周血中可發現癌細胞,可通過門靜脈轉移至肝臟,并可達肺,骨,腎,腦,腦膜,脾,皮膚等處.
2016-02-16 05:52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胃癌? 胃癌(gastric cancer)是胃上皮來源的惡性腫瘤,世界上胃癌發病率約17. 6/10萬,據統計占我國消化道惡性腫瘤的首位,在全身癌腫中占第三位。男性居多,男女患者比例為2~3:1。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據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的統計,42%的胃癌患者在我國,其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生活環境、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等因素有關。胃癌發病有明顯的地域性差別,在我國的西北與東部沿海地區胃癌發病率比南方地區明顯為高。好發年齡在50歲以上,男女發病率之比為2:1。由于飲食結構的改變、工作壓力增大以及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現年輕化傾向。胃癌可發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其中半數以上發生于胃竇部,胃大彎、胃小彎及前后壁均可受累。絕大多數胃癌屬于腺癌,早期無明顯癥狀,或出現上腹不適、噯氣等非特異性癥狀,常與胃炎、胃潰瘍等胃慢性疾病癥狀相似,易被忽略,因此,目前我國胃癌的早期診斷率仍較低。胃癌的預后與胃癌的病理分期、部位、組織類型、生物學行為以及治療措施有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