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患視網膜母細胞瘤眼睛變小,介入治療效果怎樣
我女兒已經證實是得了視網膜母細胞瘤,現在她的眼睛為什么越來越小了呢,為什么會這樣,我真的好害怕,不知道視網膜母細胞瘤介入治療效果好不好呢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一種兒童常見的眼部惡性腫瘤。孩子眼睛變小可能與腫瘤進展、眼球萎縮、眶內組織變化等有關。介入治療是一種治療方法,但效果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腫瘤大小、位置、分期、孩子身體狀況等。 1. 腫瘤進展:隨著腫瘤生長,可能壓迫眼球和周圍組織,導致眼睛外觀變小。 2. 眼球萎縮:腫瘤破壞眼球內部結構,可引起眼球萎縮,進而眼睛變小。 3. 眶內組織變化:腫瘤可能影響眶內脂肪、肌肉等組織,改變眼部形態。 4. 治療影響:部分治療方式如放療,可能會導致組織纖維化,影響眼睛外觀。 5. 個體差異:每個孩子的身體對腫瘤和治療的反應不同,也會影響眼睛變化。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嚴重的疾病,需要及時規范治療。家長要積極配合醫生,密切關注孩子病情變化,共同為孩子的健康努力。
2025-01-20 14:55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確切病因不明。6%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94%為散發病例。其中25%為遺傳突變,余為體細胞突變。亦有人認為與病毒感染因素有關。遺傳學類型及Rb基因的定位:90%的視網膜母細胞瘤(包括單眼和雙眼病例)表現為散發發病,10%的病例為家族性發病。視網膜母細胞瘤可分為遺傳遺傳型和非遺傳型2大類,其發生有3種情況:①約40%的病例屬于遺傳型,是由患病或基因攜帶者父母遺傳所致,或正常父母生殖細胞突變所致,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這類患者發病早,約85%為雙眼發病,有多個病灶,易發生第2惡性腫瘤。約15%為單眼發病,其原因可能是視網膜母細胞瘤基因外顯不全。一般公認本病外顯率為90%左右。臨床上將雙眼視網膜母細胞瘤、有家族史的單眼視網膜母細胞瘤或多病灶的單眼視網膜母細胞瘤歸入遺傳型。②約60%的病例屬于非遺傳型,其發病系患者視網膜母細胞發生突變所致,不遺傳,發病較遲,多為單眼發病,單個病灶,不易發生第2惡性腫瘤。③少數遺傳型病例(約5%)有體細胞染色體畸變。主要表現為周圍血淋巴細胞中存在13號染色體長臂中間缺失。不同的病例缺失節段長短不同,但均累及13號染色體長臂1區4帶(13q14),經高分辨染色體顯帶確定最小的缺失節段為13q14.2。這類患者除視網膜母細胞瘤外,依其染色體缺失節段大小不同,常伴有輕重不等的全身異常。主要表現為智力低下和發育遲滯,還可出現小頭畸形、多指畸形及先天性心臟病。
2016-02-17 15:18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眼功能包括形覺、色覺和光覺。視力是比較精確地表示形覺的功能,可分為中心視力和周邊視力。中心視力是通過黃斑中心獲得的,周邊視力指黃斑以外的視網膜功能。故視力是視功能的具體表現之一。視力發生障礙,雖然很輕微,也說明視力功能受到了影響。 中醫認為,眼與全身臟腑和經絡的聯系密切,古代醫學家根據臨床實踐,總結了許多簡便而有效的養睛明目的方法,現介紹幾種眼保健法如下: 熨目法。黎明起床,先將雙手互相摩擦,待手搓熱后一手掌熨貼雙眼,反復三次以后,再以食、中指輕輕按壓眼球,或按壓眼球四周。 運目法。兩腳分開與肩寬,挺胸站立,頭梢仰。瞪大雙眼,盡量使眼球不停轉動(頭不動),先從右向左轉10次,從左向右轉10次。然后停,放松肌肉,再重復上述運動,如此3遍。此法于早晨在花園內進行最好,能起到醒腦明目之功效。 低頭法。身體取下蹲姿式,用雙手分別攀住兩腳五趾,并稍微用力地往上扳,用力時盡量朝下低頭,這樣便有助于使五臟六腑的精氣精氣上升至頭部,從而起到營養耳目之作用。 吐氣法。腰背挺直坐位,以鼻子徐涂吸氣,侍氣吸到最大限度時,用右手捏住鼻孔,緊閉雙眼,再用口慢慢地吐氣。 折指法。每天堅持早晚各做1遍小指向內折彎,再向后搬的屈伸運動。每遍進行30~50次并在小指外側的基部用拇指和食指揉捏50一100次。此法坐、立、臥皆可做,堅持經常做,不僅能養腦明目,對有白內障和其它眼病者也有一定療效。 以上諸法可以單獨做,也可任選1、2種合做,貴在持之有恒,日久定見成效。
2016-02-17 13:25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1.Rb基因突變Rb基因是人類發現的第1個腫瘤抑制基因,Rb基因的發現被公認為人類腫瘤學研究、細胞周期研究的一個重要里程碑。Rb基因定位于13q14,全長約180kb,共27個外顯子,轉錄成1條長4.7kb的mRNA,編碼具有928個氨基酸殘基的Rb蛋白。大約80%的視網膜母細胞瘤可發現Rb基因突變,主要有4種類型:無功能(null)突變、閱讀框架內(inframe)突變、啟動子突變(點突變和甲基化)和LOH。閱讀框架內突變的Rb基因仍有部分正常功能。早期Rb基因突變的檢測主要靠Southern雜交,目前主要用定量PCR及直接DNA測序。通過對比患者腫瘤及外周血白細胞的Rb基因突變狀態可以較準確的預測該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否會遺傳。Rb基因突變也被發現廣泛地存在于其他多種惡性腫瘤中。2.Rb蛋白及Rb通路Rb蛋白目前被認為是人體所有組織細胞生長、發育、癌變的主要調控者,它抑制細胞生長、癌變,促進發育及分化。Rb蛋白定位在細胞核,分子量約為110kDa。人體所有組織均可表達Rb蛋白,但在不同的發育階段表達特征也不同。大多數視網膜母細胞瘤以及多種其他惡性腫瘤中Rb蛋白表達缺失或降低。Rb蛋白有多個結構域,最重要的是A/B結合袋(pocket)。通過A/B結合袋Rb蛋白可和多種蛋白質結合,如病毒癌基因蛋白(SV40大T抗原、腺病毒E1A蛋白、乳頭狀病毒E7蛋白)、E2F蛋白。Rb蛋白因和E7蛋白結合而失活可能是乳頭狀病毒致癌(如人類宮頸癌)的發病機制。
2016-02-17 03:1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視網膜母細胞瘤? 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一種發生在眼球后部感光區,即視網膜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在眼部腫瘤中高居首位。患者以嬰幼兒為多,1~7歲兒童占85%,偶見于成人。性別差別不大。雙眼患者占25%~30%。此瘤為多中心起源,多從眼的后極部開始,沿視神經入腦是向眼外蔓延的最常見途徑,晚期常因顱內蔓延或全身血道轉移死亡。國外文獻報道治愈率高達90%以上,國內可能因早期發現有困難,治愈率不及國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