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明確血性胸腔積液的病因?
怎樣確診血性胸腔積液的原因?一年余胸悶,右側胸腔積液,抽胸水多次,胸水暗紅色,查ADA鈞無情況異常,現胸水增加,大概3天左右需抽一次胸水。胸腹水常規:顏色暗紅透明度:渾濁細胞分類:一中性細胞為主細胞計數:80.0×10∨9CT掃描:兩側胸廓對稱,右側胸腔可見大量液性密度影,其內緣由團塊軟組織影,CT值為45.33Hu兩肺體積縮小,縱隔形態增寬,心臟影增大,縱隔內規明確,淋巴結腫大影。本次發病及持續的時間:一年余目前一般情況:悶氣,咳嗽,右側臥位加重病史:腎移植10年,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2型糖尿病,以往的診斷和治療經過及效果:入院后給予行胸腔閉式引流術加胸腔活檢,根據胸水及胸膜病理診斷為右側陳舊性血胸輔助檢查:結明3項,TB-CHECK陰性TB-DOT陽性TB-AB98其它:初步診斷:①癌性胸腔積液②感染性胸腔積液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血性胸腔積液的病因多樣,包括惡性腫瘤、感染、創傷、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疾病等。 1.惡性腫瘤:如肺癌、乳腺癌等,腫瘤細胞侵犯胸膜血管可導致血性胸水。通過胸水細胞學檢查、腫瘤標志物檢測、胸部影像學及病理活檢等有助于診斷。 2.感染:如結核性胸膜炎,結核菌感染引起炎癥反應,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行結核菌素試驗、胸水結核菌培養等檢查。 3.創傷:胸部外傷使血管破裂,血液進入胸腔。詳細詢問病史及胸部影像學檢查可輔助診斷。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自身抗體攻擊胸膜組織。需檢測自身抗體等相關指標。 5.血管疾病:如血管破裂或血管炎,影響胸膜血管。可通過血管造影等檢查明確。 總之,對于血性胸腔積液,需要綜合患者的病史、癥狀、體征以及各項檢查結果來明確病因,以便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2025-01-21 00:5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你好!首先祝你早日恢復健康!我來給你談談“胸腔積液”的問題。引起胸腔積液的病因很多,常見為結核性、化膿性(繼發于肺炎、敗血癥、外傷等)、癌性胸膜炎,某些心、肝、腎病變,心包炎及低蛋白血癥等。1)癥狀和體征少量積液無癥狀。中等及大量積液時有逐漸加重的氣促、心悸。體檢見患側肋問飽滿、呼吸動度減弱.語顫減低或消失,氣管、縱隔移向對側,叩診呈實音,呼吸音減低或消失。2)輔助檢查1.胸部X線檢查--少量積液時肋膈角變鈍;中等量積液,肺野中下部呈均勻致密影,星上緣外高內低的凹陷影;大量積液患側全呈致密影,縱隔向健側移位。肺下積液出現膈升高假象,側臥位或水平臥位投照可確定。葉間包裹積液時在胸膜腔或葉間不同部位,有近似圓形、橢圓形的陰影,側位片可確定部位。2.胸液檢查--依色澤、性狀、比重、粘蛋白定性試驗、細胞計數分類、涂片查病原菌,糖、蛋白測定等可初步判斷是滲出液、漏出液。比重>1.018,白細胞>100×10。/L、蛋白定量>30g/L,胸液蛋白定量/血清蛋白定量>O.5,胸液乳酸脫氫酶/血清乳酸脫氫酶>0.6、胸液乳酸脫氫酶量>200U/L為滲出液,反之為漏出液。3.超聲波探查--能較準確選定穿刺部位,對診斷、鑒別診斷有助。4.胸膜活檢--經上述各種檢查難以明確診斷時可行胸膜活檢。5.CT、MRI檢查--對胸膜間皮瘤引起的胸腔積.液有診斷價值。3)常見疾病胸腔積液的特點1.心力衰竭、肝硬化、腎病綜合征等合并的胸腔積液為漏出液。.2.結核性胸膜炎積液為滲出液,白細胞增多,以淋巴細胞為主,乳酸脫氫酶增高,溶菌酶增高。3.肺炎伴隨的胸腔積液方滲出液,量不多,白細胞增多以中性粒細胞為主,涂片或培養可能查見病原菌。4.癌性胸腔積液增長迅速,多為血性,積液性質常介于滲出液與漏出液之間,胸液多次送檢常可查到瘤細胞。癌胚抗原(CEA)常增高一。4)治療1.病因治療--積極治療原發病。2.排除積液--少量積液可不處理待自然吸收,中等量以上積液有壓迫癥狀,應行胸腔穿刺抽出積液,每周2--3次。、抽液量不宜過多過快,防止發生胸膜性休克及同側擴張性肺水腫。3.藥物注入--結核性胸膜炎穿刺后可注入地塞米松,化膿性胸膜炎注入抗生素,癌性胸膜炎可注入抗癌藥物,或在徹底引流后注入四環素,產生化學性刺激造成粘連,以減輕癌性胸水的增長過速造成的壓迫癥狀。4.胸膜腔插管引流--癌性積液反復抽吸效果不佳時,可插入細導管行閉式引流,約72小時內爭取徹底引流后,再注入上述藥物。5.手術--慢性膿胸內科治療不徹底時,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以上回答如果滿意,請不要辜負我的一片好意,及時點擊“采納為答案”。
2016-02-18 22:20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建議做積液生化檢查,必要時做培養,都可以有效檢查
2016-02-18 19:42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