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賁門失弛緩癥是怎樣的一種病?
我發現在吞咽有點困難,經常覺得胸痛,以為自己是因為過分勞累導致的,后來為了健康起見還是去看了病,才知道自己是食道賁門失弛緩癥,請問這是什么病?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食道賁門失弛緩癥是一種食管運動障礙性疾病,主要由食管神經肌肉功能障礙引起,表現為吞咽困難、胸痛等癥狀。其發病與神經調節異常、食管平滑肌病變、自身免疫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和遺傳因素等有關。 1.神經調節異常:支配食管下括約肌的神經功能失調,導致肌肉無法正常松弛,影響食物通過。 2.食管平滑肌病變:平滑肌的結構或功能異常,使食管蠕動和收縮能力減弱。 3.自身免疫因素:身體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食管組織,引發炎癥和功能障礙。 4.精神心理因素:長期的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可能影響神經調節,誘發本病。 5.遺傳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遺傳傾向,可能與特定基因的突變有關。 總之,食道賁門失弛緩癥會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不便,但通過及時診斷和合理治療,癥狀通常能得到有效改善。患者應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2025-01-22 20:44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建議還是注意飲食很重要,必要時手術治療。
2016-02-19 09:1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治療失弛緩癥的目的是松解食管下括約肌不松弛發生的梗阻,以改善食管排空。沒有任何內、外科方法能治愈此病,現在治療的方法應認為是姑息療法,迄今內科治療應用平滑肌抑制劑,擴張治療用強力牽伸,手術用食管肌層切開術,切斷食管的環形肌。 1.內科治療藥物治療的效果持續甚短,并不理想,對術前準備及拒絕或不適于做擴張術及外科手術者,可能有一些作用。抗膽堿能制劑能降低括約肌壓力及改善食管排空,但在臨床應用中效果并不理想,硝酸異山梨酯(消心痛)及硝苯地平(心痛定)能降低食管下括約肌的張力,而解除吞咽困難,某些手術高危病人可試用。對早期賁門痙變病人應解釋病情,安定情緒,少食多餐,細嚼慢咽,并服用鎮靜解痙藥物,如口服1%普魯卡因溶液,舌下含硝基甘油片,以及近年試用的鈣抗拮劑硝苯吡啶(nifedipine)等可緩解癥狀。為防止睡眠時食物溢流入呼吸道,可用高枕或墊高床頭,必要時入睡前灌洗食管。 2.擴張治療少數病人尚有併發食管穿孔的危險。目前食管下段擴張術僅適用于禁忌手術或拒絕手術且食管尚未高度擴大的較早期病例,也可作為初期處理,擴張失敗再行手術治療,因為擴張效果短,須多次擴張,現多被手術治療代替。使用擴張的器械有機械、靜水囊、氣囊及鋇囊。擴張前夕或在檢查前幾小時,病人禁食,食管內有殘渣者應予清除或沖洗清潔,最好在食管鏡檢查后立即擴張。擴張術在透視監測下施行,擴張不論用靛水囊、氣囊或鋇囊使食管胃交界部擴張至4cm直徑左右。于賁門內置入頂端帶囊導管后,于囊內注入水,鋇劑或水銀使囊擴張,然后強力拉出,使肌纖維斷裂可擴大食管下端狹窄的管腔,約2/3病人療效良好,但需重復進行擴張術。強力擴張發生的并發癥有術后胸骨下疼痛,食管穿孔、出血,氣管支氣管誤吸及胃食管反流,后期發生食管炎。 3.手術治療經保守治療效果不明顯,食管擴張及屈曲明顯,擴張器置入有困難并有危險,合并其他病理改變如膈上憩室、裂孔疝或懷疑癌腫,并曾行擴張治療失敗或曾穿孔,或黏膜裂傷,或導致胃食管反流并發生食管炎,都應進行手術治療。癥狀嚴重而不愿做食管擴張,亦可施行手術以改善癥狀。
2016-02-19 07:57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食道賁門失弛緩癥又稱賁門痙攣、巨食管、是由食管神經肌肉功能障礙所致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動,食管下端括約肌(LES)高壓和對吞咽動作的松弛反應減弱。臨床表現為咽下困難、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適或疼痛。本病為一種少見病(估計每10萬人人中僅約1人),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最常見于20~39歲的年齡組。兒童很少發病,男女發病大致相等,較多見于管擴張的一種疾病。本病多見于青壯年。其主要病理改變為食管壁間神經叢的節細胞數量減少甚至消失,可累及整個胸段食管,以食管中下部最明顯。該病治療不及時有潛在發生食管癌的危險。建議患者盡快到正規醫院就診,及時治療。
2016-02-19 05:17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賁門失弛緩癥? 由于食道下端肌層的運動障礙引起此處的食道壁無法松弛,造成食物通過障礙,胸部食道擴張呈S狀,這種情況稱為賁門失弛緩癥。以食管缺乏蠕動和食管下括約肌(LES)松弛不良為特征。目前多認為迷走神經及其背核和食管壁肌間神經叢神經節細胞變性乃至消失,使得食管下段有特殊改變,即缺少蠕動和食管下括約肌的松弛不全。臨床上賁門失弛緩癥表現為液體和固體食物的吞咽困難,餐后反食,夜間嗆咳以及胸骨后不適或疼痛。本病為一種少見病,發病率約0.6/10萬,多見于20—50歲的中青年患者,男女幾乎相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