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膽囊切除后,對身體可能產生消化功能改變、膽汁排泄變化、腸道功能影響、膽總管代償性擴張、增加患結腸癌風險等。 1.消化功能改變:膽囊切除后,膽汁無法儲存和濃縮,進食高脂食物時,可能出現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癥狀。 2.膽汁排泄變化:膽汁持續排入腸道,可能影響膽汁酸的腸肝循環,導致膽汁酸代謝異常。 3.腸道功能影響:膽汁排泄的改變可能影響腸道菌群平衡,易引發腸道炎癥。 4.膽總管代償性擴張:膽囊切除后,膽總管可能會出現代償性擴張,以部分替代膽囊的功能,但也可能增加膽總管結石的發生風險。 5.增加患結腸癌風險:有研究表明,膽囊切除可能與結腸癌的發病風險略有增加有關。 總體來說,膽囊切除后大部分人能逐漸適應身體的變化,但需要注意飲食調整,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若出現明顯不適,應及時就醫。
2025-01-22 04:15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膽囊切除后,因膽汁返流可導致胃粘膜炎性改變;由于腸腔內膽酸濃度增加導致膽汁性腹瀉;個別情況可能因為膽管內壓持續在較高水平而發生膽汁逆流入胰管,導致膽源性胰腺炎的發生。但這三種情況的發生幾率并不大。
2016-02-19 21:03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膽囊的主要作用就是分泌膽汁和膽鹽他們可作為乳化劑乳化脂肪降低脂肪的表面張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于水中這樣就可以增加脂肪酶的作用面積對消化脂肪起一個輔助作用還有就是膽汁酸可與脂肪酸結合形成水溶性復合物促進脂肪酸的吸收如果切除了生活中高脂肪的食物就少吃了比如肥肉不過也有有利的一面就是可以防止膽固醇結石的再生
2016-02-19 17:0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您好,您的情況不好判斷的,建議您最好是到醫院做個檢查在對癥治療,祝你健康。
2016-02-19 10:33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膽囊切除術后的有一系列副作用,包括下列幾個方面:1).消化不良,腹脹腹瀉就目前所知,膽囊至少具有儲存、濃縮和收縮的功能。肝細胞分泌的膽汁,進入膽囊進行存儲和濃縮。膽囊膽汁要比肝膽汁濃縮30倍,在進食高脂肪餐時,方才排入腸道參加消化。如果膽囊已經切除,此時肝膽汁由肝內排出無處可存,不管人體是否需要,只好持續不斷的排入腸道;當人體進食急需大量膽汁幫助消化之時,此時體內已無濃縮的膽汁相助,身體只好耐受消化不良,腹脹腹瀉之苦了。 2).膽囊切除術后十二指腸液的胃返流,胃液食管的返流 近年來對于膽囊切除術后十二指腸腸液返流(Duodenogastric Reflux DGR)和胃液返流的報道很多。Walsh等在對照研究中也證實了膽囊切除術后所有標記物均向胃食管返流,且伴有食管下端括約肌張力明顯下降;Chen MF等也指出DGR的原因是膽囊切除術后膽汁儲備功能的喪失,導致膽汁由間歇性和進食有關的排泄變成了持續性排入十二指腸,此時返流入胃的機會增多,產生DGR。導致了膽汁返流性胃炎或食道炎。 3).膽囊切除術后膽總管結石的發生率增高。在治療膽總管結石的過程中,不難看出:在切除膽囊的膽總管結石病例中,其結石的性質多為膽色素結石,即稱為原發膽總管結石。分析原發結石形成的原因時,其中一個重要的學說就是“流體力學”的原理。在膽囊切除以后,膽囊對于膽管內的流體壓力失去了緩沖的作用,導致了膽總管內壓力增高,引起了膽總管代償性擴張,從而又使膽總管內的膽流速度變慢,并發生旋渦或渦流,后者是形成膽石的重要學說。4).膽囊切除術后導致膽管損傷的問題。眾所周知,在膽囊切除的手術過程中,由于Calot氏三角的重要性,加之局部組織的粘連影響,膽囊切除術所帶來的合并癥再所難免,總有一定的概率(膽管損傷:0.18~2.3% );且有一定的死亡率,(0.17%).其中包括:膽管損傷,肝管損傷,血管損傷,胃腸損傷等等。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在膽管損傷的病例中絕大多數是由膽囊切除引起。黃曉強統計2566例CBD損傷病例中,1933例為膽囊切除引起,占狹窄病例的75%。膽管損傷的并發癥是膽道外科的非常疑難的課題,與內鏡保膽取石相比,內鏡保膽取石是在膽囊腔內施行手術,根本不可能傷及膽囊周圍器官;此點乃是膽囊切除的最大缺陷。加之,考慮到膽囊切除帶來的生理缺陷和免役功能的影響,草率選擇膽囊切除之舉,就應該慎重考慮了。5).膽囊切除術對結腸癌發病率的影響。 近年來,許多歐洲學者發現患結腸癌的病例中,不少病例都有膽囊切除的病史,Moorehead對100例60歲以上的膽囊切除病例分析中,發現患結腸癌者12例;而另100例未行膽囊切除的病例中,僅有3例結腸癌患者。更有學者指出:膽囊切除術后結腸癌發生的危險性較未行膽囊切除病例增加45 倍(Dionigi Lorusso.)。因此,關于膽囊切除術后促進結腸癌發生的機理普遍認為:膽囊切除術后更多的膽汁循環影響了細菌的降解,由此產生膽鹽池中的次級膽酸的含量和比例增高,而次級膽酸具有致癌或協同致癌作用,故易發生結腸癌變。且癌種好發于右半結腸。 6).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這一名詞乃是一個模糊概念;隨著現代影象學診斷技術的進步,已經排除了膽道術后殘余結石,膽管損傷等診斷,而只有膽道術后發生的Oddi`括約肌炎癥和運動障礙方能稱得上“術后綜合征”,而這一征候的治療臨床上甚感困難。研究表明:膽囊在膽系動力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膽囊可容納30-60cc的膽汁,可以緩沖膽道的流體壓力,維持膽道壓力生理平衡。一旦去掉膽囊,不能調節膽系壓力,即可導致oddi’s括約肌功能障礙。
2016-02-19 00:47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