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狀結腸、直腸炎
乙狀結腸直腸炎患者年齡:5月3號午飯后腹痛拉肚子到晚上拉血,血比較新鮮大便是紅色的,服用諾福殺星后癥狀減輕。9號去醫院做直腸鏡檢查,結果如下:直腸、乙狀結腸粘膜水腫,粘膜血管紋理模糊,可見散在片狀充血斑,部分出血斑表明有小片狀糜爛,糜爛面附以薄白苔。其余均正常。檢查結果:乙狀結腸直腸炎。用柳氮磺吡啶栓劑三盒,現狀況有所改善,左下腹痛,大便基本正常,一天兩次,只是用藥后早上起來大便頭上有藥物混著紅色黏液,但化驗大便沒有發現紅細胞。想詢問一下乙狀結腸直腸炎是不是就是潰瘍性腸炎?醫生說我不是潰瘍性腸炎,至多是非典型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柳氮磺吡啶栓劑有負作用,我用后白細胞明顯減少,現只有3400,醫生要我改用得舒特匹維溴銨片和得每通胰酶腸溶膠囊(得每通是治胰腺炎)。請問我這病嚴重嗎?怎么要用治胰腺炎得藥?到底是不是潰瘍性腸炎?怎樣的治療才是有效的?需要多長時間?飲食方面應該注意些什么?謝謝本次發病及持續的時間:3周目前一般情況:目前狀態還好,只是左下腹輕微痛,大便基本正常,一天兩次。用藥后白細胞降低。病史:曾有慢性腸炎(乙狀結腸、直腸炎)以往的診斷和治療經過及效果:腹或腹瀉時多使用諾福殺星或阿莫西林,一用就好。輔助檢查:直腸鏡直腸、乙狀結腸粘膜水腫,粘膜血管紋理模糊,可見散在片狀充血斑,部分出血斑表明有小片狀糜爛,糜爛面附以薄白苔。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棟 副主任醫師
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肛腸外科
-
患者您好,您的這個情況是乙狀結腸、直腸炎,這個不嚴重的,我建議您積極的治療就可以的,飲食的方面也是要特別注意的。建議您積極的遵醫囑服用藥物治療,再就是注意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飲飲食一定要清淡易消化,平時注意飲食定時定量,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給您帶來幫助,祝早日康復。身體若有不適,請及時到醫院就診。
2018-11-22 16:00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您好:診斷慢性乙狀結腸炎癥、慢性直腸炎;是一種發生在直腸內的炎癥.,一般直腸炎可以是充血水腫性的,可以是糜爛潰瘍性的,也可以是潰瘍出血性的;可以引起疼痛,出血,并會引起直腸流膿和黏液.診斷比較明確,建議應用特效腸炎123號口服同時,可以配合灌腸治療,一般3-4個療程即可痊愈;特效腸炎123號]藥治療;特效腸炎123號藥屬于軍隊科研成果-之所以能夠徹底根治慢性結腸炎,是有他的特殊性;特殊的配方,全部是西藥成分,其中三種成分是比較特殊的;特殊的應用方法,每天晚飯后吃一包藥,15天一療程;一般輕度需要1-2療程治愈,中度需要2-3療程,嚴重需要3-4療程即可治愈;該藥有在胃內溶解,有在小腸中段溶解,有在結腸內溶解,有效保護腸道正常菌群和腸道正常功能,消滅致病菌;有效增加腸道粘膜修復;保持正常飲食(一般雞,魚,肉都可以吃的,但是掌握一個原則:什么都可以吃,但是都不能夠多吃),但是必須不能喝酒和吃辣椒;該藥是完全可以徹底根治慢性結腸炎的;就回答這些,建議你首先應用一療程,體會一下該藥的特殊效果,不然我解釋的再多也不如病人的體會為好;如果需要治療請電話聯系我好吧.配方:曲安奈德10㎎,思密達粉6克,2%利多卡因5毫升,生理鹽水100毫升;有出血時加凝血酶一支(不出血可以不加);主治:慢性糜爛、潰瘍、出血性直腸炎,慢性糜爛、潰瘍、出血性結腸炎;用法:把上述藥物按照比例分別加入500毫升輸液瓶中備用;每天晚上睡覺前20毫升左右一次保留灌腸,連續應用2-3周;冬季需要加溫36-50度,夏季不需要加溫;說明:上述配方中的各種藥品劑量為配置100毫升的用量,如果配置500毫升,等與上述藥品劑量乘以5;去藥店購買時請注意;該藥品一般大藥店都可以買到;
2016-02-20 11:40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結、直腸粘膜的彌漫性炎癥,其臨床特點為原因不明的、時好時壞血性腹瀉。難以設想如此一個破壞性疾病卻無一個可確定的病因或一個特異的內科治療方法。雖然切除全部病變的結、直腸可完全治愈此病;但付出的代價將是有可能從此終身腹部回腸造口。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個全世界都有的疾病,但以西方國家更為常見。其發病率在5~12/10萬,流行率50~150/10萬。女性略多于男性。發病年齡呈雙峰狀分布,第一個峰在15~30歲,第二個峰則在50~70歲,并以第一個峰發病為多,在15%~40%病人中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病的家族史。在美國,猶太人患者比非猶太人多,但在以色列的猶太人患此病者卻較少。我國對此病尚無全面完整的統計,但就臨床所見病例而言,并非罕見,且有增多趨勢。 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至今仍不明。雖有多種學說,但目前還沒有肯定的結論。細菌的原因已經排除,病毒的原因也不象,因為疾病不會傳染,病毒顆粒也未能證實。克隆病患者血清溶酶體升高,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則為正常。 基因因素可能具有一定地位,因為白人中猶太人為非猶太人的2~4倍,而非白人比白人約少50%,最近Gilat等對特拉維也夫的猶太人的研究中報道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明顯降低,為3.8/10萬,而丹麥哥本哈根為7.3/10萬,英國牛津7.3/10萬和美國明尼蘇達州7.2/10萬。此外,女性與男性比例也僅0.8而其他報道為1.3。顯然地理上和種族上的差異影響本疾病的發生。 心理因素在疾病惡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現在已明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與配對對照病例相比并無異常的誘因。再者,原來存在的病態精神如抑郁或社會距離在結腸切除術后明顯改善。 有認為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許多病人血中具有對正常結腸上皮與特異的腸細菌脂多糖抗原起交叉反應的抗體。再者,淋巴細胞經結腸炎病員的血清培養可變為對結腸上皮有細胞毒性。此外在結腸炎病人的T和B淋巴細胞群中發現有改變。但以后認識到這些異常并非疾病發生所必須,而是疾病活動的結果。事實上,Brtzueg等清楚地證明并非潰瘍性結腸炎病人殘留腺體中組織水平免疫球蛋白活動有缺陷,IgA運輸正常,而IgG免疫細胞反應為對照病員的5倍。因此,有可能IgG在疾病的慢性過程中具有作用,但與疾病發生則無關。 總之,目前認為炎性腸道疾病的發病是外源物質引起宿主反應,基因和免疫影響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根據這一見解,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病是一個疾病過程的不同表現。由于宿主對外源性物質的抗原發生過敏,一旦腸的免疫啟動建立——或許這種啟動是建立在嬰兒期微生物克隆化時期——任何增加粘膜對這些抗原滲透性的傷害,都可能誘發腸壁的炎癥性反應。抗原的類型和其他一些因素決定著炎癥過程的性質,即發生克隆病或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個局限在結腸粘膜和粘膜下層的疾病。這與結腸克隆病的腸壁內炎癥性變化有鮮明區別,后者在肉芽腫樣炎性過程中腸壁各層均受累。但潰瘍性結腸炎時所見的病理變化是非特異性的,也可在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和淋菌性結腸炎中見到。 病變開始時為粘膜基底Lieberkülin隱窩有圓細胞和中性多核細胞浸潤,形成隱窩膿腫,光鏡下可見覆蓋的上皮細胞染色過淺和空泡形成。電鏡中可見線粒體腫脹,細胞間隙增寬以及內漿網質增寬。隨著病變進展,隱窩膿腫聯合和覆蓋上皮脫落,形成潰瘍。潰瘍鄰近則有相對正常的粘膜,但有水腫,成為自肉樣外貌,在相鄰的潰瘍間變得很孤立。潰瘍區被膠原和肉芽組織放縱地生長所占領,并深入潰瘍,但罕有穿透肌層者。在暴發型潰瘍性結腸炎和中毒性巨結腸時,這些病變可穿透整個腸壁,導致穿孔。所幸,這種類型的病變不多見,分別占15%和3%。病理變化為臨床表現提供了清楚的解釋。幾乎每天有20次以上的血便。因為腸壁光剝、明顯變形的粘膜已不能吸收水和鈉,每一次腸蠕動都將從暴露的肉芽組織面上擠出大量血液。早期X線表現為結腸袋消失是粘膜肌層麻痹之故,鋇灌腸中結腸短縮和僵直呈煙囪管狀則是反復損傷后瘢痕形成的結果。 大多潰瘍性結腸炎都累及直腸,但如病變局限在直腸則可稱為潰瘍性直腸炎。現在還不知道為什么有些病例的病變僅局限在直腸,而另一些則整個結腸受累。多數炎癥向近端擴展,侵犯左側結腸,約有1/3患者整個結腸受累,稱為全結腸炎。在10%的全結腸炎患者中末端數厘米回腸也有潰瘍,稱為反液壓性回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時病變區域都是相鄰的,罕有呈節段性或跳躍式分布。決定疾病嚴重性和病期的因素還不清楚,可能這些因素與免疫紊亂的范圍有關。有證據表明前列腺素可能在疾病的急性發作期具有重要地位,遺憾的是還沒有關于對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如消炎痛有良好效應的報道。 潰瘍性結腸炎的最初表現可有許多形式。血性腹瀉是最常見的早期癥狀。其他癥狀依次有腹痛、便血、體重減輕、里急后重、嘔吐等。偶爾主要表現為關節炎,虹膜睫狀體炎,肝功能障礙和皮膚病變。發熱則相對是一個不常見的征象,在大多數病人中本病表現為慢性、低惡性,在少數病人(約占15%)中呈急性、災難性暴發的過程。這些病人表現為頻繁血性糞便,可多達30次/d,和高熱、腹痛。因此,本病的臨床表現譜極廣,從輕度腹瀉性疾病至暴發性、短期內威脅生命的結局,需立即進行治療。 體征與病期和臨床表現直接相關,病員往往有體重減輕和面色蒼白,在疾病活動期腹部檢查時結腸部位常有觸痛。可能有急腹癥征象伴發熱和腸鳴音減少,在急性發作或暴發型病例尤為明顯。中毒性巨結腸時可有腹脹、發熱和急腹癥征象。由于頻繁腹瀉,肛周皮膚可有擦傷、剝脫。還可發生肛周炎癥如肛裂或肛瘺,雖然后者在Crohn病中更為常見。直腸指檢總是疼痛的。在有肛周炎癥的病例指檢應輕柔。皮膚、粘膜、舌、關節和眼部的檢查極為重要,因為如這些部位有病變存在,那么腹瀉的原因可能就是潰瘍性結腸炎。 診斷上主要依靠纖維結腸鏡檢,因為約在90%~95%患者直腸和乙狀結腸受累,因此事實上通過纖維乙狀結腸鏡檢已能明確診斷。鏡檢中可看到充血、水腫的粘膜,脆而易出血。在進展性病例中可看到潰瘍,周圍有隆起的肉芽組織和水腫的粘膜,貌似息肉樣,或可稱為假息肉形成。在慢性進展性病例中直腸和乙狀結腸腔可明顯縮小,為明確病變范圍,還是應用纖維結腸鏡作全結腸檢查,同時作多處活組織檢查以便與克隆結腸炎鑒別。 氣鋇灌腸雙重對比造影也是一項有助診斷的檢查,特別有助于確定病變范圍和嚴重程度。在鋇灌造影中可見到結腸袋形消失,腸壁不規則,假息肉形成以及腸腔變細、僵直。雖然鋇灌檢查是有價值的,但檢查時應謹慎,避免腸道清潔準備,因為它可使結腸炎惡化。無腹瀉的病例檢查前給3d流汁飲食即可。有腹部征象的病例忌作鋇劑灌腸檢查,而應作腹部X線平片觀察有無中毒性巨結腸、結腸擴張以及膈下游離氣體征象。 由于此病的慢性長期過程以及它的高惡變率,對10年以上病史的病例,宜每年一次鋇灌造影檢查或每6個月一次纖維結腸鏡檢查。 (一)內科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急性復作的結局主要取決于疾病的嚴重度,表現為全身癥狀,而與病期及病變范圍無關,如潰瘍性直腸炎除外不予考慮的話。 內科治療應包括4個方面:⑴臥床休息和全身支持治療:包括液體和電解質平衡,尤其是鉀的補充,低血鉀者應予糾正。同時要注意蛋白質的補充,改善全身營養狀況,必要時應給予全胃腸道外營養支持,有貧血者可予輸血,胃腸道攝入時應盡量避免牛奶和乳制品。 ⑵柳氮磺胺吡啶(Azulfidine,SASP):開始時給0.25g口服4次/d,以后增至1g4次/d口服,在奏效后改為1g3次/d或0.5g4次/d。并可同時給甲硝唑0.2g3次/d,3周后改甲硝唑肛栓0.2g2次/d納肛,以后改0.2g1次/d納肛,并持續應用3~6月。 ⑶皮質類固醇:常用量為強的松5~10mg,3次/d,1~2周后,劑量遞減,每周減少5mg,直至最后5mg1次/d或2.5mg2次/d作為維持量。或用地塞米松0.75~1.5mg3次/d,同樣遞減至0.75mgqd或0.375mgbid作維持,但目前并不認為長期激素維持可防止復發。在急性復作期亦可用氫化考的松100~300mg或地塞米松10~30mg靜脈滴注,以及每晚用氫化考的松100mg加于60ml生理鹽水中作保留灌腸,在急性發作期應用激素治療的價值是肯定的,但在慢性期是否應持續使用激素則尚有分歧,由于它有一定副作用,故多數不主張長期使用。除皮質類固醇外,也可用ACTH20~40U靜脈點滴。 ⑷免疫抑制劑:在潰瘍性結腸炎中的價值尚屬可疑。據Rosenberg等報道硫唑嘌呤(azathioprine)在疾病惡化時并無控制疾病的作用,而在慢性病例中它卻有助于減少皮質類固醇的使用。 除上述治療措施外,對腹瀉嚴重,出現夜間腹瀉的病例可給予抗膽堿酯類藥物或復方苯乙哌啶(止瀉寧),但忌用鴉片類藥物如可待因和復方樟腦酊,因為有誘發急性結腸擴張之可能。 (二)外科治療 約有20%~30%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最終將需要手術治療。以往,在各種內科治療方法失敗后,手術作為最后一種解決疾病的方法,而病員也處于急性或慢性疾病嚴重營養不良和虛弱的狀況下。現在多主張較早施行手術,這種治療態度的變化是由于現在有好幾種手術可供選擇和嘗試,而手術的結果是良好的。 ⑴手術指征:需急癥手術的指征有:①大量、難以控制的出血;②中毒性巨結腸伴臨迫或明確的穿孔,或中毒性巨結腸經幾小時而不是數天治療無效者;③暴發性急性潰瘍性結腸炎對類固醇激素治療無效,亦即經4~5d治療無改善者;④由于狹窄引致梗阻;⑤懷疑或證實有結腸癌。此外,還有幾種非急癥情況應考慮手術,如:⑥難治性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是指反復發作惡化,慢性持續性癥狀,營養不良,軟弱,不能工作,不能參加正常社會活動和性生活;⑦當類固醇激素劑量減少后疾病即惡化,以致幾個月甚至幾年不能停止激素治療,這是不得不作結腸切除的手術指征;⑧兒童患慢性結腸炎而影響其生長發育時;⑨嚴重的結腸外表現如關節炎,壞疽性膿皮病、或膽肝疾病等可能對手術有效應。 ⑵手術選擇:目前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有四種手術可供選用。各有優缺點,因此應用嚴格的適應范圍,只有合理的選用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①結直腸全切除、回腸造口術:這是最古老、最徹底的手術、無復發和癌變之慮,術后再也不需服藥。術后并發癥較少,手術可一期完成。但永久性回腸造口給病員帶來生活上的不便,精神上的痛苦和肉體上的折磨,無疑是病員最不愿接受的手術,因此這一術式應限用于具有低位直腸癌需作直腸切除者;有肛門疾病或肛門手術史的病員;以往曾作小腸切除或疑有克隆病不適宜作盆腔回腸袋手術者。 ②結腸全切除、回直腸吻合術:這是一個有爭議的手術,因為保留有病變的直腸,有疾病再活動和癌變的危險。然而這一手術操作簡便,避免永久性回腸造口,手術并發癥少。因此在Koch回腸造口術和回腸袋肛管吻合術問世前這是唯一可避免永久性回腸造口術的術式。贊成采用這一術式者認為至少可讓病員少受幾年回腸造口之苦,此手術主要適用于直腸無病變的患者。對結腸或直腸中有癌腫或間變的病例,直腸纖維化不能擴張者,有肛周疾病以及術后不能定期隨訪復查的病例均不宜選作此手術。 ③控制性回腸造口術:Koch首創在回腸造口前利用末端回腸建成一個儲存袋和一個乳頭瓣,以達到控制排便的目的,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手術,并發癥較多,尤其是有關乳頭瓣的并發癥如瘺管形成,乳頭瓣滑動,壞死和瓣脫垂,其中以乳頭瓣滑動最為常見,也是最難應付的問題。雖然有許多改良以減少其發生,但尚無法消除。理論上Kocn回腸袋的地位更有了限制。一般,病員希望避免回腸造口術者宜選盆腔回腸袋手術;如病員已往已作結直腸全切除術或因低位直腸癌或肛門功能障礙不適宜作盆腔回腸袋手術者,則可選作Kocn回腸袋手術。但以往曾作小腸切除手術或小腸伴克隆病者則屬Kocn回腸袋手術的禁忌證。 ④結直腸全切除、回腸袋肛管吻合術(IPAA):術手術主要適用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對內科治療無效的病例,不間斷的腸道外表現,持續的少量出血,狹窄或粘膜嚴重間變的病例。位于直腸中段平面以上的癌腫病例且無播散者也是本手術的適應者。在急性情況下千萬別作此手術。另外在急癥結腸切除時,直腸不一定要切除,尤其在年輕患者;如臨床情況需要,直腸應予保留,以后還可以再作近端直腸切除,遠端直腸內粘膜剝除,回腸袋肛管吻合術。 回腸袋肛管吻合術大致可分為3類:即雙腔回腸袋,包括J型、改良J型和側方回腸袋,三腔回腸袋(S形回腸袋)和四腔回腸袋(W形回腸袋)。每一種回腸袋各有優缺點。 S形回腸袋肛管吻合術是最早出現的盆腔回腸袋手術,由Parks和Nicholls在1978年提出,最初他們用30cm末端回腸褶疊成三段,以后改進用50cm長分成15cm長三段和5cm長輸出管。結果有50%需插管排空,儲存袋炎是最常見并發癥。不少學者指出儲存袋過大和輸出管過長是導致滯留和儲存袋炎的二個主要原因。因此,目前主張取三段10~12cm回腸組成儲存袋,而輸出管長度則以2~4cm為宜。 J形儲存袋肛管吻合術系1980年Utsunomiya倡導,其優點為排空好,滯留少,兩個相反方向蠕動的腸段可加強儲存功能。儲存袋由兩段12~15cm長末端回腸組成,然后將回腸袋的頂端拉下與肛管作端側吻合。 改良J形回腸袋肛管吻合術是Balcos設計的一種改良J形回腸袋,即將原J形袋的后跟處截斷,遠端段拉下與肛管作一逆蠕動的回腸肛管端端吻合術,輸出管長度同樣不宜超過4cm。這一手術兼具J形袋的優點,由端側吻合變為端端吻合就糾正了J形袋的最大缺點。 旁側側側回腸袋肛管吻合術是1980年Peck提出的另一種雙腔回腸袋手術,手術分二期進行,第一期先作回腸肛管端端吻合術,然后在末端回腸30~40cm處作端式回腸造口。3~6個月后關閉回腸造口,并將近端回腸拉下在盆腔內與遠端回腸作側側吻合,回腸袋成形術。理論上兩段回腸均為順蠕動,滯留更少,具有J形袋的全部優點,而無J形袋的缺點。但實際上第二期手術極為困難,二期手術均系大手術,因此Peck本人現在已棄用這一手術。 W形回腸袋肛管吻合術則是將四段12cm長的末端回腸褶疊、切開、形成一個大腔,拉下與肛管作端側吻合。在操作上這一手術較為費時和困難,但由于形成的腔大,儲存功能較好。Nicholls和Pezim(1985)報道104例IPAA,比較J形、S形和W形回腸袋術后功能,包括正常控便、自行排便和容量三大指標,結果三項指標均以W形回腸袋最優。Keighley等(1989)報道65例IPAA,主要比較J形與W形回腸袋術后并發癥與功能,結論是兩種回腸袋并無區別。Wexner(1989)報道114例主要為S形回腸袋,平均隨訪5年,總療效包括自行排空92%,清醒時排空91%,夜間控便76%,白天經常失禁1例,夜間經常失禁3例,總失敗率8%,術后恢復工作87%。Silva等(1991)報道88例IPAA,比較J形,S形和W形三種術式結果,以W形最佳,S形最差。最近,Gratz和Pemberton(1993)報道美國MayoClinic1400例IPAA的經驗,主要是J形回腸袋,全組僅2例術后死亡,1例死于激素引起的胃潰瘍穿孔,另1例死于肺栓塞。從長遠來看95%患者對手術感到滿意。但控便并不完善。少數病員仍有糞便溢逸,再者高達1/3患者有儲存袋炎,目前尚無有效的長期預防或治療的方法,因此還需進一步研究解決。然而在現有的四類手術中,結直腸全切除、回腸袋肛管吻合術不失為較為合理、可供選用的方式。
2016-02-20 10:32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要根冶的話,相對時間要長些,但要有恒心,可以用改善腸道環境的方法來根冶,用黃金雙歧因子,來增殖腸道雙歧桿菌數量,調理一下腸胃,以改善大便癥狀,從而達到平衡腸內微細環境的方法來根冶,效果都很不錯,因為要恢復腸道功能,這是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這個方法少則一2個月,多則一年半載.雙歧桿菌棲局主要在小腸末端和盲腸,結腸內,作為雙歧增生因子必須經過小腸前段時不被胃酸破壞和消化吸收.如葡萄糖雖然在體外使雙歧桿菌增殖,可葡萄糖在小腸前段已被吸收,根本無法到達結腸,故不適合做成雙歧增生制劑.這樣就篩選出一些不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黃金雙歧因子糖(其屬于單糖),以原形到達結腸,為腸道細菌所利用,亦稱“結腸食品”.所以結腸患者都可以食用.請參考:黃金雙歧因子(Fructooligosaccharide,FOS),是一種可溶性膳食纖維,其不被人體消化吸收,直接到達大腸,在腸道內迅速增殖雙歧桿菌的益生菌增生劑,又稱雙歧因子.據報道,人體每日攝入5-20克黃金雙歧因子,持續數周,可使腸道內雙歧桿菌數量增殖10-100倍,是最有效的雙歧因子之一.隨著益生菌概念的廣泛認知,兒童攝入黃金雙歧因子,在改善兒童腸道健康,提高機體免疫力和促進兒童生長發育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黃金雙歧因子因其獨特的生物結構和生理功能,作為微生態非活菌制劑,區別于一般的益生菌活菌補充劑,不會被抗生素抑殺,與抗生素同用可有效地防治抗生素引起的腸道菌群紊亂等許多不良反應于未然,故稱抗生素的好伴侶.目前黃金雙歧因子產品在日本,韓國,歐美國家及臺灣地區得以廣泛應用,得益于科學家對其作用功能的科研成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促使雙歧桿菌增殖.雙歧桿菌在腸道內數量越多越好.人體試驗表明,攝入黃金雙歧因子可以促使雙歧桿菌迅速增殖,從而抑制有害菌的生長,維護腸道菌群平衡.科學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紊亂會引起腹瀉,腹瀉也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2者互為因果.因此,微生態制劑,調整腸道菌群而防治腹瀉.2.防止熱氣和上火.試驗表明,人體每天攝入3-10克黃金雙歧因子,3周之內,即可減少44.6%有毒發酵產物和40.9%有害細菌毒素的產生.從而減少有毒代謝物引起的熱氣或上火,口臭,口苦等現象.同時減輕肝臟的解毒負擔,起到保護肝臟的作用.3.營養作用.在腸道內可以自然合成維生素B1,B2,B6,B12,煙酸及葉酸,從而提高人體新陳代謝水平,改善腸道的功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減少口腔潰瘍的發生.4.促進人體對礦物質的吸收在大腸內被細菌發酵生成L-乳酸,可以溶解鈣,鎂,鐵等礦物質,促進人體對礦物質的吸收;實驗證實,黃金雙歧因子促進鈣的吸收率達70.8%.因此,黃金雙歧因子可以促進兒童生長發育.5.防止便秘.黃金雙歧因子在腸道內通過雙歧桿菌發酵,會產生大量的短鏈脂肪酸,這種脂肪酸能夠刺激腸道蠕動,增加糞便濕潤度并保持一定的滲透壓,從而防止便秘的產生.在人體試驗中,每天攝入5克的黃金雙歧因子,一周之內便可起到防止便秘的效果.6.防止齲齒.黃金雙歧因子不能被突變鏈球菌利用生成不溶性葡聚糖而提供口腔微生物沉積,產酸和腐蝕的產所,因此,可以防止齲齒.7.美容作用.黃金雙歧因子在腸道內減少毒性代謝產物的生成,同時迅速將毒性代謝產物排出體外,排除腸道內的宿便,即給“腸子洗個澡”,減少毒性代謝物對皮膚的損傷,可以防止面瘡,青春痘,黑斑,雀斑,老人斑,使皮膚亮麗,起到排毒養顏的作用.8.降低血脂.人體試驗證實,攝入黃金雙歧因子可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每天攝入6-12克黃金雙歧因子,持續2周至3個月,總血清膽固醇可降低20-50dl.
2016-02-20 06:03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你說的情況考慮是潰瘍性結腸炎,現在多認為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西藥常用柳氮磺胺吡啶,或者灌腸療法,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試用激素類或其他免疫抑制劑。如果效果不理想,可以用中藥結腸炎丸或補脾益腸丸、永倉訶苓止瀉膠囊等。平時要注意避免勞累,飲食要少食多餐,不要吃生冷油膩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不要飲酒,發作期不要吃粗纖維多的蔬菜,注意補充營養。
2016-02-20 05:5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我建議你在當地肛腸醫生下采取:西米替丁錫類散加上氧氟沙星或者甲硝唑(這兩個交替灌腸)灌腸治療.另外一定要禁煙,酒,辛辣食物.同時口服腸炎寧,結腸炎丸.這個一般不能根治.只能減輕.注意上述問題一般能穩定!
2016-02-19 20:01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