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董增勝 主治醫師
日照市中醫醫院
三級甲等
中醫內科
-
你好,外傷后早期1周以內的短暫的抽搐,多無重要臨床意義,此后也不再發作,故無特殊治療。對反復發作的早期或中期癲癇則應給予系統的抗癇藥物治療。一般應根據發作類型用藥,如大發作和局限性發作,選用抗癇藥物的順序為苯妥英鈉、卡馬西平、撲米酮(撲癇酮)或丙戊酸鈉;小發作則常用丙戊酸鈉、乙琥胺、地西泮(安定);精神運動發作則首選卡馬西平,其次為苯妥英鈉、撲米酮、丙戊酸鈉或地西泮;肌陣攣發作則宜選用地西泮、硝西泮(硝基安定)用藥的原則是使用最小劑量,完全控制發作,又不產生副作用,故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到完全控制發作。
2016-02-22 04:2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外傷性癲癇小發作的治療藥物包括丙戊酸鈉、乙琥胺、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氯硝西泮等。治療時需綜合考慮患者病情、藥物副作用等因素。 1. 丙戊酸鈉:廣譜抗癲癇藥,對外傷性癲癇小發作有較好療效,副作用可能包括胃腸道不適、肝功能異常等。 2. 乙琥胺:常用于單純失神發作,對部分外傷性癲癇小發作有效,可能會引起嗜睡、惡心等不良反應。 3. 拉莫三嗪:能穩定神經元膜電位,控制癲癇發作,可能有皮疹、頭暈等副作用。 4. 左乙拉西坦:安全性相對較高,副作用相對較少,如乏力、嗜睡等。 5. 氯硝西泮:抗癲癇作用較強,但長期使用可能產生依賴性和耐受性。 外傷性癲癇小發作患者的藥物選擇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同時,患者在用藥期間需定期復查,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2025-01-25 21:41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