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脾虛通過服用中藥是有可能改善的,這取決于脾虛的程度、個體體質、中藥的選擇、服藥的依從性以及生活方式的調整等。 1.脾虛程度:輕度脾虛,中藥調理效果通常較好;重度脾虛則可能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 2.個體體質:不同體質對中藥的反應有所差異。例如,陰虛體質和陽虛體質在用藥上會有不同側重。 3.中藥選擇:常用的中藥如白術、茯苓、山藥等,具有健脾祛濕的作用。 4.服藥依從性:按時按量服用中藥,才能保證藥效的發揮。 5.生活方式調整:避免過度勞累、飲食規律、適當運動等,有助于脾虛的恢復。 總之,脾虛患者在服用中藥調理的同時,注意綜合調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能提高中藥改善脾虛的效果。但具體的治療效果因人而異,如有需要,應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2025-01-26 06:1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病情分析:你好,脾在五行中屬土,在五臟陰陽中屬陰中之至陰。脾主運化,統血,升清,輸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出生后,各臟腑組織器官皆依賴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養,故稱脾為“后天之本”。其與胃、肉、唇、口等構成脾系統。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情志因素、勞逸失調,藥、食損脾或慢性腎病患者濕邪久居,損傷脾氣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虛衰、生化之源不足。通過中藥是完全能夠治愈脾虛的,脾為濕土,喜燥惡濕。濕盛可以導致脾虛,脾虛也可以生濕,往往互為因果。因脾虛失運,水濕停留,多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主者,治多健脾,佐以化濕;標實為主者,則應以祛濕為主,兼以運脾。
2016-02-23 19:13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