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竇癌多發息肉術后化療間隔短原因及應對
各位專家,晚上好!非常感謝你們的義務服務!2010年元月28日,我哥哥在西京醫院完成了胃竇癌多發息肉切除手術,古歷正月初九至十七日第一個階段化療結束,之后,醫生吩咐三到四周進行第二階段化療。請問,為什么時間間隔這么短?我們下一步該怎么辦?急盼!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胃竇癌多發息肉切除術后化療間隔較短,可能與腫瘤特性、患者身體狀況、藥物作用、治療方案及預防復發等因素有關。 1.腫瘤特性:胃竇癌可能具有較高的惡性程度和侵襲性,短間隔化療有助于更有效地控制腫瘤細胞生長。 2.患者身體狀況:如果患者術后恢復良好,身體能夠耐受,醫生會選擇較短間隔進行化療,以盡早消滅殘留癌細胞。 3.藥物作用:某些化療藥物的代謝周期短,短間隔能維持有效的血藥濃度,增強抗腫瘤效果。 4.治療方案:綜合的治療方案可能要求密集的化療周期,以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5.預防復發:盡早開始下一階段化療可降低腫瘤復發的風險。 總之,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的化療間隔時間是經過綜合考量的?;颊呒凹覍賾e極配合治療,密切觀察身體反應,如有不適及時與醫生溝通。
2025-01-27 04:36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胃癌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危害最大的是它的侵襲性和轉移性,一般手術治療、放療及化療等手段不但達不到治愈效果,而且有可能加速病情進一步發展。祖國醫學用傳統中藥有非常獨到的治療方法,建議你采用有效的傳統中藥蟲草、豬苓、明黨參、桑寄生、青陽參、香菇、紅豆蔻、桑白皮、杜仲、降香、茯苓、白術、八月札、知母、片姜黃、制南星、山萸肉、木瓜、仙茅、制半夏、補骨脂、獨活、石菖蒲、仙鶴草、大薊、山奈、枸杞子、薏苡仁、地榆、白前、丹皮、射干、當歸、土鱉蟲、青黛、肉桂、苦參、金精粉、葫蘆巴、白癬皮、赤芍、山豆根、遠志、澤瀉、金銀花、烏術粉、制鱉甲、連翹、紫草、桃仁、三七治療,見效快,療效確切,對胃癌效果非常好,臨床應用于胃癌患者的治療,其功效能在短期內縮小腫塊,控制轉移、減輕痛苦、穩定病情、延長生存期,甚至達到臨床治愈。這些傳統中藥配合使用可以有效控制癌細胞轉移擴散,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以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同時又不產生副作用,均在治癌抗癌的同時,增強機體免疫力,以達到完全戰勝癌癥的目的,并可以防止殘存癌細胞卷土重來,杜絕復發轉移。
2016-02-26 01:35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化療后體重增加,考慮是和化療中用激素有關系.單純化療有很大的副作用,常會引起嘔吐,脫發,厭食,白細胞降低,免疫力下降等癥狀,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殺死了大量的正常細胞,從某種程度上講,反而促進了癌細胞的生長.同時配合服用抗腫瘤的中成藥口服液,服用方便,減輕化療的副作用,提高免疫力.增強體質,控制預防復發轉移。我國癌癥病人非常多,不少患者總想多吃點藥,其目的都是想根治這種疾病。而在他們四處求問藥的過程中,上當受騙者不在少數。從現在的療技術水平來看,癌癥治愈是很難的,有的即使檢查各項指標正常,但也不能說癌癥已經被根治了,以后肯定就不復發。我建議癌癥的治療應該采取三分治療,七分養的策略。在采取合理得藥物治療的同時,一定要重視非藥物療法的積極作用,從大量的藥片、藥罐的糾纏中擺脫出來,從盲和恐懼不安中擺脫出來,嘗試一下非藥物療法,比如新聞“愛他就讓他食療吧”里介紹的產品。我們認為三分治療,七分養對癌癥患者是十分重要的。
2016-02-25 13:1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化療是需要根據病情以及身體的狀況來安排的,時間間隔并不是絕對的,需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2016-02-25 09:43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我覺得如果身體狀況允許還是要做化療了.首先,它是疾病的進一步的治療方法,雖然不敏感可是還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其次,如果您的母親知道她的病癥的話,最起碼讓她知道還有下一步的治療,給老人家戰勝疾病的信心;當然是要權衡利弊的,多站在病人的立場上考慮,也許是您最大的孝順了.個人意見,僅供參考.祝您母親快樂每一天!!!
2016-02-25 07:21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胃癌? 胃癌(gastric cancer)是胃上皮來源的惡性腫瘤,世界上胃癌發病率約17. 6/10萬,據統計占我國消化道惡性腫瘤的首位,在全身癌腫中占第三位。男性居多,男女患者比例為2~3:1。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據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的統計,42%的胃癌患者在我國,其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生活環境、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等因素有關。胃癌發病有明顯的地域性差別,在我國的西北與東部沿海地區胃癌發病率比南方地區明顯為高。好發年齡在50歲以上,男女發病率之比為2:1。由于飲食結構的改變、工作壓力增大以及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現年輕化傾向。胃癌可發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其中半數以上發生于胃竇部,胃大彎、胃小彎及前后壁均可受累。絕大多數胃癌屬于腺癌,早期無明顯癥狀,或出現上腹不適、噯氣等非特異性癥狀,常與胃炎、胃潰瘍等胃慢性疾病癥狀相似,易被忽略,因此,目前我國胃癌的早期診斷率仍較低。胃癌的預后與胃癌的病理分期、部位、組織類型、生物學行為以及治療措施有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