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個月寶寶反復發燒咳嗽如何應對
寶寶19個月,四月三十號,發燒接近39度,且鼻塞咳嗽流清水樣鼻涕,使用布洛芬后退燒,去醫院檢查血常規,各項均正常,胸透未見明顯異常,五月一號以后體溫一直正常,偶爾咳兩下,有痰,流黃鼻涕,一直使用感冒沖劑和頭孢,五月五號僅偶爾咳嗽且無痰,五月六號接種甲肝疫苗,七號下午兩點左右發熱,晚上腋窩溫度達39.8度,使用布洛芬后燒退,八號與七號相似,且使用布洛芬后退燒不明顯,九號檢查血常規,白細胞21.54,淋巴細胞14.14,c反應蛋白17.4均高,掛水后燒退,又開始咳嗽,一天咳5、6次,有痰,五月十號,復查體溫36度,按醫生建議繼續掛水一天,體溫也一直正常,五月十一號復查血常規,白細胞12.44,淋巴細胞8.07,血小板393高c反應蛋白正常,體溫正常,醫生建議吃感冒顆粒和消炎藥觀察,晚上九點多又開始發燒38.5度,使用布洛芬燒退,十二號早上發燒38.9度,使用布洛芬,寶寶開始出汗,燒退,但是咳嗽有點厲害,現在睡著了。從五月七號開始,食欲不怎么樣,之前一直很好。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19 個月寶寶出現反復發燒、咳嗽的癥狀,可能與感染未完全控制、再次感染、免疫功能較弱、藥物不敏感、護理不當等有關。 1. 感染未完全控制:之前的感染可能沒有被徹底清除,病原體仍在體內活躍。比如細菌感染,雖然經過治療,但可能有殘留的細菌繼續繁殖,導致癥狀反復。 2. 再次感染:寶寶在身體還未完全恢復時,抵抗力較弱,容易受到新的病原體侵襲,引發新的感染。 3. 免疫功能較弱:寶寶年齡小,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抵御病原體的能力有限,容易出現病情反復。 4. 藥物不敏感:所用的藥物可能對病原體不敏感,未能有效抑制病原體的生長和繁殖。 5. 護理不當:寶寶在恢復期間,如果沒有得到良好的護理,如著涼、接觸患病人員等,也可能導致病情反復。 總之,寶寶反復發燒咳嗽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家長要密切觀察寶寶的癥狀,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和護理。如果癥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復診。
2025-02-05 04:47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您好考慮孩子是否支原體感染的可能性建議抗生素用阿奇霉素或是羅紅霉素配合吃點中藥制劑吃點清熱解毒口服液觀察看看多喝水喝白開水清淡飲食少吃甜食涼食及油膩食物
2016-02-26 08:11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注意觀察:1.咳嗽的性質2.咳嗽出現時間,一般晨起或晚上體位改變時咳嗽加劇,常為支氣管擴張,慢性支氣管炎.3.咳嗽的聲音4.痰的性質一般引起咳嗽的疾病有:1.上,下呼吸道爭慢性感染2.變太反應,如支氣管哮喘3.異物及其它刺激,如氣管異物或氣候干燥,或寒冷,均可引起咳嗽.4.胸膜疾病,如胸膜炎或胸膜鄰近器官壓迫也可引起咳嗽.護理1,應少量多次喝水,水溫不宜太熱,以免刺激咽部;2,嬰兒劇烈咳嗽時,最好將其抱起,使他的上身呈45度角,同時用手輕輕寶寶的拍背部,使粘附在氣管上的分泌物得以松勁,利于咳出;3,保持空氣溫度,溫度和潔凈度十分重要.室溫最好保持20-26℃左右,定時通風,室內濕度50%-70%,利于痰液稀釋而咳出,空氣太干燥,痰液粘在氣管壁上不易排出;4,夜間咳嗽厲害可稍抬枕頭,減少患兒胃食道返流對咽喉部刺激.科學退燒巧護理方法1.小兒發燒的物理降溫法:a35%酒精擦浴;嬰幼兒發燒時可以以此幫助降溫.b溫水洗澡;洗澡能幫助散熱.c熱水泡腳;泡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不適.d冰袋冷敷;e冰枕;寶寶高燒時可以做個冰枕給寶寶枕著,既舒服效果又好.
2016-02-26 04:5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只有把引起發燒的病治好了,燒才能真正的退下來。孩子還有發熱,那就是說還有炎癥,既然用后面兩種藥后有好轉,那就繼續用。體溫在三十八點五度以下時,可勤些用溫水擦浴降溫,或用退熱貼敷一敷額頭以降溫,體溫在三十八點五度以上時,可用美林、泰諾林等退燒治療。
2016-02-26 02:01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你好,你說的這種情況考慮孩子是感冒引起的咳嗽和發燒,如果孩子現在吃藥效果不是太好的話,建議你最好給孩子用輸液的方法治療一段時間是比較好的,治療期間多讓孩子喝一點水是比較好的.
2016-02-25 20:31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