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網膜下腔出血復發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蛛網膜下腔出血,后在醫院醫治痊愈。又于2007年9月30日在單位突發劇烈頭痛,15分鐘后,手麻木,送醫院做CT顯示診斷為蛛網膜下腔出血。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蛛網膜下腔出血復發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原有病因未徹底解決、血壓控制不佳、不良生活習慣、情緒波動、血管結構異常等。 1.原有病因未徹底解決:如果首次發病的動脈瘤或血管畸形未得到完全處理,就可能再次破裂出血。 2.血壓控制不佳:長期高血壓會增加血管壁壓力,使血管變得脆弱,容易破裂。 3.不良生活習慣:長期吸煙、酗酒、高脂飲食等,會損害血管健康。 4.情緒波動:過度緊張、焦慮、憤怒等強烈的情緒變化,可能導致血壓突然升高,誘發出血。 5.血管結構異常:如先天性的血管壁薄弱,容易在各種因素刺激下破裂出血。 總之,對于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出院后仍需密切關注自身健康,定期復查,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情緒狀態,嚴格控制血壓,以降低復發風險。
2025-02-06 01:10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嬰幼兒期額葉或額頂葉對稱性蛛網膜下腔(腦外間隙)在一定范圍內的增寬可以是一種生理現象.判斷蛛網膜下腔正常范圍的標準:額頂區大腦皮層表面與顱骨內板之間的寬度正常為0~4mm,縱裂前部寬度正常為0~5mm.有研究認為嬰兒及新生兒腦外間隙較寬呈現小→大→小的演變規律.新生兒無腦周間隙及腦溝可見,僅可見到窄小的縱裂.2~12個月的嬰兒腦外間隙(蛛網膜下腔)可明顯增寬,以2~6個月最明顯,至2歲左右絕大多數小兒腦周間隙及腦溝消失,僅有較窄的縱裂.有作者認為腦外間隙明顯增寬的原因系由于腦脊液產生吸收在發育過程中一時性失衡和生后數月顱骨發育比腦組織發育快所致,另外隨著腦白質髓鞘化,從出生到6個月內腦組織含水量急劇下降,腦容積縮小之后;神經細胞又再增殖,腦容積又增大;也可能是造成腦外間隙擴大,其后又逐漸縮小的一個原因,這是生理性的變化.由此可見嬰幼兒額葉或額頂葉蛛網膜下腔(腦外間隙)在一定范圍內增寬診斷腦積水是錯誤的.
2016-02-27 16:52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蛛網膜,由很薄的結締組織構成。是一層半透明的膜,位于硬腦膜深部,其間有潛在性腔隙為蛛網膜下隙。腔內含有少量液體。蛛網膜跨越腦,被覆于腦的表面,與軟腦膜之間有較大的間隙,稱為網膜下腔,腔內充滿腦脊液。這個在旅游衛視的神探醫生里講過,你要是感興趣可以去看一下。
2016-02-27 12:34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你好,蛛網膜下腔積液是發生在小兒的一種良性自愈性疾病。而硬膜下腔積液可呈扃限性或彌漫性積液,該病主要是外傷后所致的疾病,病灶可緩慢增大,也可逐漸吸收而消失?;純撼R娪猩窠浌δ軗p害、顱內壓增高和頭顱局部或整個增大等征象。MRI及CT檢查可直接顯示蛛網膜下腔及硬膜下腔積液,并可確定其位置和范圍。診斷可靠,易于同硬膜下血腫、硬膜下膿腫相鑒別。.血壓保持穩定;高壓140以下,低壓90以下.2.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圍;3.積極治療心臟病;4.戒煙,戒酒;5.合理安排工作,注意休息,避免過度疲勞;6.適當鍛煉,慢跑,打太極拳等.7.飲食宜清淡,
2016-02-27 08:38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