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頻繁尿床且影響生活應如何應對
患者性別:尿床的次數大概2次到3次吧!不過,到了冬天或者我身體比較疲乏的時候,情況還要糟一些!我現在一到晚上就不敢喝水了.每晚睡覺前都會去廁所!和原來比起來這樣倒是大大降低了尿床的次數!但還是免不了!一個月總有那么幾次!我每次尿床之前都會做夢,總是在找廁所,可就是醒不了!我的眼皮好像就是睜不開!就算睜開了,那也是在夢中!但是自己又不知道自己還在做夢,還以為自己真的醒了,于是就趕快找地方解決了!當然,我又尿床了!每次尿床之后我都很自責!覺得自己太丟人了,就算別人不知道,自己也過不了自己這關!心里別提多難受了!有時候我只是內褲稍微濕一些就醒了,但這種情況太少了!一般都是一下尿了好多,通常是尿完才醒,不過偶爾有幾次是,尿完了還醒不了,夢中的自己知道尿床了,很害怕,很彷徨,在夢中東躲西藏,就好像真的一樣!因為尿床現實中的自己顯得自卑,內向!給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成人頻繁尿床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睡眠習慣、疾病影響、神經系統問題等。 1.生理因素:可能是泌尿系統的結構或功能異常,如膀胱容量較小、逼尿肌不穩定等。 2.心理因素:精神壓力大、焦慮、緊張等情緒可能導致尿床。 3.睡眠習慣:睡眠過深、睡前飲水過多等不良睡眠習慣會增加尿床風險。 4.疾病影響:尿道炎、膀胱炎等泌尿系統炎癥,糖尿病等也可能引發尿床。 5.神經系統問題:大腦對排尿的控制能力減弱,如隱性脊柱裂。 成人尿床不應忽視,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可能的因素。建議及時就醫,進行全面的檢查,如泌尿系統超聲、尿常規等,以明確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同時,要注意調整睡眠習慣,保持良好的心態。
2025-02-06 13:34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是不是膀胱有問題,去醫院做個檢查就明白了
2016-02-28 20:10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你的情況是由于脊柱裂導致膀胱的神經支配不好造成的因為膀胱括約肌有尿意以后就會通過交感神經傳達到脊椎然后上傳到大腦由于脊柱裂導致神經沖動無法上傳引起的,對于這樣的情況是沒有很好的方法進行治療的,只有去大醫院對脊柱裂進行治療以后才有可能好轉的醫生詢問:
2016-02-28 17:0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從臨床角度看,遺尿包括兩種情況,一則指遺尿病,即俗稱的尿床;二則指遺尿癥,即不僅是將尿液排泄在床上,同時也在非睡眠狀態或清醒時將尿液排泄在衣物或其它不宜排放的地方.從病理角度看,前者多為神經功能不協調所致,多為單純性持續性,即除尿床外無其它伴隨癥狀.后者多為器質性病變,諸如神經系統的損害,相關器官的占位性病變,多為伴隨性和一過性,即除尿床外還有其它更明顯的病理表現,可隨其它病變好轉而好轉.本文探討的是單純而無器質性病變的遺尿病尿床.人的排尿過程是,從腎臟分解排泄的多余水分,電解質,體內垃圾,體內細胞的代謝產物等的混合液體尿液逐漸貯存到膀胱,當膀胱達到一定的容量,尿液的壓力刺激位于膀胱壁的壓力感受器,由壓力感受器發出的排尿信號經周圍神經系統傳導至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經分析處理后適時發出排尿指令,該指令到達膀胱,引起尿道括約肌松馳,逼尿肌收縮,從而將尿液排出體外.
2016-02-28 14:26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3歲以后偶爾有尿床的現象也是正常的,醫學上稱為生理性遺尿,多數孩子5歲以后夜間一般不再尿床.如果5歲以后孩子晚上睡覺時還尿床,且次數達到一個月兩次以上,醫學上稱為“夜間遺尿癥”.就建議首先檢查是否有隱性脊柱裂的可能,另外注意白天不要過于勞累,否則夜晚如果睡得太深有尿液的時候不容易覺醒也會尿床的,當然還要注意避免夜間睡前喝過多的水分.減少夜間尿量,并且建議買一個定時的鬧鐘定時小便.
2016-02-28 13:05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
Q: 5 歲孩子仍尿床是何原因? -
Q: 11 歲孩子尿床是疾病嗎? -
Q: 5 歲孩子仍尿床是什么原因? -
Q: 11 歲孩子尿床是疾病嗎? -
Q: 突然尿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Q: 喝完酒尿床該如何解決 -
Q: 喝完酒尿床該如何解決? -
Q: 成年后仍尿床是什么原因及如何治療 -
Q: 孩子每晚尿床好幾次的原因是什么? -
Q: 偶爾大笑或蹦跳時有點遺尿應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