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歲出生就全身靜止時不自主抖動,檢查正常咋回事
患者年齡:24發病時間:出生主要表現:全身在靜止時會不自主抖動,手和頭最明顯醫生診斷及化驗結果:醫生查不出原因,腦電圖磁共振做出來后他們說一切正常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24 歲患者自出生就有全身靜止時不自主抖動,且手和頭最明顯,檢查卻正常,可能由遺傳因素、神經發育問題、微量元素缺乏、心理因素、代謝異常等導致。 1.遺傳因素:部分神經系統疾病存在遺傳傾向,如家族性震顫。若有家族病史,需進一步排查相關基因。 2.神經發育問題:在胎兒期神經系統發育過程中,可能出現細微的結構或功能異常,影響神經傳導,導致抖動癥狀。 3.微量元素缺乏:如血鈣、鎂等缺乏,可能影響肌肉和神經的正常功能,引起不自主抖動。 4.心理因素:長期的精神緊張、焦慮、壓力過大等,可能引發軀體化癥狀,表現為不自主抖動。 5.代謝異常:某些代謝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可導致機體代謝率增高,引起肌肉震顫。 總之,對于這種情況,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可能因素。建議患者前往正規醫院,進行更全面、深入的檢查和評估,以明確病因,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2025-02-06 16:15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部分患者腦電圖見有異常,多呈彌漫性波活動的廣泛性輕至中度異常。顱腦CT除腦溝增寬、腦室擴大外,無其它特征性改變。腦脊液檢查在少數患者中可有輕微蛋白升高,倘有多巴胺代謝產物高香草酸和5-羥色胺代謝產物5羥吲哚醋的含量降低,對臨床癥狀尚不典型的早期患者可提供診斷線索。藥物治療主要在提高腦內多巴胺的含量及其作用以及降低乙酰膽堿的活力,多數患者的癥狀可因而得到緩解,但不能阻止病變的自然進展?,F多主張當患者的癥狀已顯著影響日常生活工作表示腦內多巴胺活力已處于失代償期時,才開始投藥,早期盡量采取理療,體療等方法治療為宜。
2016-02-29 08:42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帕金森典型癥狀為靜止性震顫,以單側手指搓丸樣動作最常見。隨病情發展會累及同側下肢和對側肢體(全身部位均可受累),導致患者肢體在靜止時出現不自主的有節律的顫抖,變化位置及運動后可消失;患者常感到關節僵硬及肌肉發緊,面肌受累會使面部表情減少而出現“面具臉”;因肌肉僵硬,患者行動變得遲緩,如上肢精細動作變慢、起步困難等。除此之外,患者還會出現其他癥狀,如思維緩慢、記憶力減退、抑郁、語言減少等?! ≡l性震顫的主要癥狀為姿勢性震顫,即肢體在保持某一姿勢時出現不自主顫抖,如持杯、拿筷、站立等。震顫常始于一側手,并逐漸擴展至整個上肢、對側上肢、頭及咽喉部肌肉,但軀干和舌較少受累。緊張、疲勞、饑餓及情緒波動,會使癥狀加重。
2016-02-29 08:0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通過生活中的帕金森患者我們可以發現,其主要癥狀表現為震顫。患者通常從某一側上肢遠端開始,以拇指、食指及中指為主,表現為手指象在搓丸子或數鈔票一樣的運動。然后逐漸擴展到同側下肢和對側肢體,晚期可波及下頜、唇、舌和頭部。在發病早期,患者并不太在意震顫,往往是手指或肢體處于某一特殊體位的時候出現,當變換一下姿勢時消失。以后發展為僅于肢體靜止時出現,例如在看電視時或者和別人談話時,肢體突然出現不自主的顫抖,變換位置或運動時顫抖減輕或停止,所以稱為靜止性震顫,這是帕金森病震顫的最主要的特征。震顫在病人情緒激動或精神緊張時加劇,睡眠中可完全消失。
2016-02-29 06:46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靜止性震顫是一種復合震顫,常伴隨著交替的旋前一旋后和屈曲一伸展運動,而且不會單純以一種形式出現,通常是可變的。發病早期,靜止性震顫具有波動性,在隨意運動時減輕或暫時消失,但數秒后又出現;至后期震顫在隨意運動時仍持續存在,情緒激動、焦慮或疲勞時震顫加重,但在睡眠或麻醉時消失。目前,肌電圖,三維加速測量計等技術可用于觀察震顫的節律與頻率,但尚無一項技術可作為客觀評估震顫的標準。
2016-02-28 21:12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