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血瘀是中醫的一種病理概念,指血液運行不暢,有瘀滯。其形成與多種因素相關,如寒邪凝滯、氣滯不暢、氣虛無力推動、血熱煎熬、外傷損傷等。 1.寒邪凝滯:寒邪侵襲,使血液凝滯。比如在寒冷環境中久居,血管收縮,血液流動緩慢,易形成血瘀。 2.氣滯不暢:情緒抑郁或惱怒,導致氣機郁滯,氣不行血,血行瘀阻。 3.氣虛無力推動:身體虛弱,氣的推動作用減弱,血液運行無力而瘀滯。 4.血熱煎熬:體內有熱,灼傷血液,使其黏稠,運行不暢而瘀。 5.外傷損傷:跌打損傷等外傷致使局部血脈破損,血溢脈外,形成瘀血。 血瘀會導致多種病癥,如疼痛、腫塊、出血、面色晦暗等。若出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就醫,通過中醫的辨證論治,采用中藥、針灸等方法進行調理。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適當運動、心情舒暢等,有助于預防血瘀的發生。
2025-02-07 01:5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上下內外,各有部分不同,臨床表現血脈不通,氣血凝泣,則發生疼痛。平常飲食要注意些什么?這要看是實癥還是虛癥,不要輕信那些還不知道病理就敢開藥的醫生。
2016-02-29 20:0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中國醫學認為血瘀癥是血液循行發生不暢或淤滯之癥,是“積血”、“蓄血”之癥。血瘀癥的病理主要是血液的停滯和血流不暢或血流阻斷,即所謂充血或缺血。中醫根據體徵如疼痛、出血、紫舌、咳喘、寒熱、腫塊來判斷有無血瘀存在,而現代醫學表明,這些體徵都與血液的流動性異常,血粘度的異常有關。血液流動性下降,粘滯性的增高,血細胞聚集性增高,分散性下降;血液凝固性增加及濃稠性的變化與血瘀癥密切,相關。屬於血瘀癥的疾病有缺血性腦血管病、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慢性供血不足、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中醫治療血瘀癥的一項治則是活血化瘀,用活血藥物使流動不暢或停滯的“瘀血”,變為流動的“活血”。常用的藥物有補陽還五湯、丹參、燈盞花、川芎、葛根、紅花等。這項治療方法使許多血液流變學呈高粘度血癥或高凝狀態的患者避免發生梗塞的可能。血液流變學可作為反映血瘀癥的客觀指標,無論在診斷上還是治療前後的效果觀察上都是很有用的。濟世良醫誠上起,回天妙藥苦中來
2016-02-29 17:59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血淤是指中醫辨證中的一種證型。血淤即血液運行不暢,有瘀血。血淤證可見于很多種疾病。一般而論,凡離開經脈之血不能及時消散和瘀滯于某一處,或血流不暢,運行受阻,郁積于經脈或器官之內呈凝滯狀態,都叫血瘀
2016-02-29 15:38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