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的護理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疾病的一種,這種疾病常發生在剛生完孩子的婦女身上,這是因為剛生完孩子的婦女,乳汁最容易出現淤積,這就造成了這種疾病的根源,那么急性乳腺炎有哪些護理方法呢?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飲食保健及注意事項 1、海帶肉皮凍(每日食之),起到軟堅化淤的作用。 2、蒜苗肉包子(蒜苗與肉比例為4:1),抑制惡性腫瘤。 3、花生(但消化不良不能吃花生)、大棗,蘆筍每日盡量食之,尤其大棗(每日6個)一年四季堅持。 4、每日吃豆及豆制品,每日一個蘋果(有條件的炸汁)。 5、核桃每日三個,不能過食,多食便秘。 6、白蘿卜常吃(白蘿卜不能與紅蘿卜一起吃)。 7、咸菜、咸蛋與咸肉等腌制品盡量不食。 8、蒸米飯一定要把米淘干凈(水為清水)否則有致癌成分。 9、加熱菜要用微波爐(起到殺菌的作用)。 10、西紅柿要多食,尤其是熟西紅柿。 11、清體內垃圾的食品有:海帶、木耳(發泡6小時以上)、菌類、動物血。 12、綠茶常喝(功效在后面專有介紹)、枸杞(熬粥)、山楂常吃。 13、堅果要常吃:榛子、杏仁、開心果、無花果。 14、隔夜的白菜不能吃。 15、西蘭花在身體內產生抗體,抗病毒侵入。
2016-03-03 20:27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產后所采取的哺乳方法很重要,在哺乳的過程中,兩側乳房應該交替哺乳。每次喂奶應交替改變抱嬰兒的姿勢,讓乳頭和大部分乳暈含吮在嬰兒口內,吸完一側再換另側。每次都應將奶吸空。若不能吸空或奶脹,可用手擠或吸奶器拔空。
2016-03-03 17:4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飲食保健及注意事項 1、海帶肉皮凍(每日食之),起到軟堅化淤的作用。 2、蒜苗肉包子(蒜苗與肉比例為4:1),抑制惡性腫瘤。 3、花生(但消化不良不能吃花生)、大棗,蘆筍每日盡量食之,尤其大棗(每日6個)一年四季堅持。 4、每日吃豆及豆制品,每日一個蘋果(有條件的炸汁)。 5、核桃每日三個,不能過食,多食便秘。 6、白蘿卜常吃(白蘿卜不能與紅蘿卜一起吃)。 7、咸菜、咸蛋與咸肉等腌制品盡量不食。 8、蒸米飯一定要把米淘干凈(水為清水)否則有致癌成分。 9、加熱菜要用微波爐(起到殺菌的作用)。 10、西紅柿要多食,尤其是熟西紅柿。 11、清體內垃圾的食品有:海帶、木耳(發泡6小時以上)、菌類、動物血。 12、綠茶常喝(功效在后面專有介紹)、枸杞(熬粥)、山楂常吃。 13、堅果要常吃:榛子、杏仁、開心果、無花果。 14、隔夜的白菜不能吃。 15、西蘭花在身體內產生抗體,抗病毒侵入。
2016-03-03 14:5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急性乳腺炎是可以通過適當的自我按摩而得到有效預防的,但是按摩方法一定要對,患者可用手指順乳頭方向輕輕按摩,加壓揉推,使乳汁流向開口,并用吸乳器吸乳,以暢通阻塞的乳腺管口。吸通后應盡量排空乳汁,勿使壅積。或者患者取坐位或側臥位,充分暴露胸部。先在患側乳房上撒些滑石粉或涂上少許石蠟油,然后雙手全掌由乳房四周沿乳腺管輕輕向乳頭方向推撫50~100次。
2016-03-03 07:17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得知患有急性乳腺炎,不要變得六神無主,而是要進一步加強對疾病的了解,積極進行治療,并且做好自我護理,急性乳腺炎治療不當會出現膿腫,那樣只能采取手術治療,在哺乳期,要保持乳頭清潔,常用溫水清洗乳頭,定時哺乳,每次應盡可能將乳汁排空。如乳汁過多嬰兒不能吸盡,應借助吸乳器將乳汁排空;發熱,體溫達39攝氏度時不宜吸乳。
2016-03-03 06:00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acute mastitis)是乳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包括乳頭炎、乳暈炎及乳腺炎。最常見于哺乳期,尤其是初產婦。有文獻報道急性乳腺炎初產婦患病率為50%,初產婦與經產婦之比為2.4:1。哺乳期的任何時間均可發生,但以產后3—4周最為常見,故又稱產褥期乳腺炎。病原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多見,其次是鏈球菌,如不及時處理,則發展為蜂窩織炎、化膿性乳腺炎或乳腺膿腫。發病率為2.9%~4.8%。乳汁淤積和細菌入侵是兩大發病原因,前者主要由于乳頭過小或內陷、乳汁過多和乳管不通致排空不暢所致;入侵細菌多來源于乳頭皮膚的破損、不良哺乳習慣、嬰兒口腔炎癥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