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的小孩過分依賴母親
孩子1歲了,還是要母親抱著睡,脾氣很倔強一步滿意就哭鬧,我們試著不去理會她,但是她可以不停的哭2個小時以上,每次都是以我們家長放棄而告終。孩子自己的家人都已經能認識了,但是就是老纏著她的母親和白天帶她哪個保姆,只要他們2個人有1個在就不要其他人抱了,而且一定他們抱著她包括睡覺吃飯。請問是不是有辦法改掉這些壞習慣,特別是孩子的脾氣太任性了,拿哭當武器,我很希望她變的稍稍順從一點。不過孩子剛滿12個月,我們大人和他說的話大部分她都好象不能理解,只能聽懂一些簡單的如:拍手啊,跳舞啊;很難和她溝通我好希望能讓她知道如:不好,壞,媽媽生氣了這些話的意思啊。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您好!寶寶出生后,缺乏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長期處在母親的照料下,必然會形成對母親的依賴。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心理機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如周歲內寶寶會站了,會玩了,會發音了,會走路了,想與人交往了),其自身已初步具備了認識豐富多彩客觀環境的基本條件。這時成人如果過分保護寶寶,使其長期禁錮在母親身邊
2016-03-06 04:36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您好!寶寶出生后,缺乏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長期處在母親的照料下,必然會形成對母親的依賴。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心理機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如周歲內寶寶會站了,會玩了,會發音了,會走路了,想與人交往了),其自身已初步具備了認識豐富多彩客觀環境的基本條件。這時成人如果過分保護寶寶,使其長期禁錮在母親身邊,回避外界環境的刺激,就會加重寶寶對媽媽的依賴,對其心理、智力的發展產生消極和不良的影響。因此,成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幫助周歲左右的寶寶逐步克服對媽媽的依賴。1、保護寶寶處在萌芽狀態的獨立性。周歲左右的寶寶,有了動作發展的基礎,在行動中,常會表現出一種獨立活動的愿望。如寶寶不愿困在童車里或小床上,而寧愿蹣跚著在室外活動。再如,不愿讓別人喂飯,不愿意被別人抱著走等。寶寶的這種獨立性傾向,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因素。父母應當愛護這種獨立意向,及時給予引導和鼓勵,如用話語、表情、動作等表現出對寶寶獨立性的贊許,摟摟寶寶,夸贊寶寶等,以此激勵寶寶更加大膽獨立地去探索,而不要因怕其弄臟衣服或跌跟頭,而干預或限制孩子的獨立行為。2、重視獨立性的培養。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重視幫助寶寶進行力所能及的活動,以鞏固發展其獨立性。做媽媽的千萬不要因寶寶年齡小,能力弱,就事事包辦代替,這樣會加重其依賴心理。平時應該多鼓勵寶寶自己學習吃飯、喝水,獨自取放玩具,學習幫助媽媽拿點小東西等,媽媽應用其能理解的方式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如熱烈地親吻、撫摸孩子,緊緊地、高興地擁抱孩子等。以此促進寶寶動作的發展,使其獨立性進一步得到鞏固和發展。總之,周歲左右的寶寶,正處在獨立與依賴心理并存的時期,成人要多為孩子創造和提供獨立活動的機會,引導其向獨立性的方向發展,逐步克服孩子對母親的依賴。3、強化孩子的獨立能力。周歲左右的寶寶,認識能力有初步發展,對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如寶寶在室外看到了許多新鮮、有趣事物,像天空的飛鳥,馬路上的汽車、人群等,就會經常鬧著要到室外去,表現出參與社會交往的愿望。成人應充分利用寶寶的這種愿望,有目的、有計劃地逐步引導其與社會交往,在交往過程中,強化獨立性的發展。在日常生活中創造條件,提供機會,使寶寶多與外界接觸。如常帶寶寶走親訪友,常帶他到小朋友活動的場所玩,引導其跟別的孩子一塊玩等,使寶寶開擴眼界,積極、主動地感受多種外界刺激,豐富其生活經驗,增強其獨立性,逐步投身到社會生活中去,從而進一步克服對母親的依賴。
2016-03-05 15:47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