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
女內就穿高跟鞋而后就出現了足跟痛和腳踝部關節痛,只要走路走多了會出現疼痛,站立久也會出現痛,穿硬底也會出現疼痛,也時腳底會發熱疼痛,多休息會減輕.我們咨詢下到底什么原因會引起疼痛,用什么方法才能治愈.本次發病及持續的時間:每天都會疼痛,已經痛了1年多了,越來越嚴重.目前一般情況:足跟痛,腳踝部關節痛,足邊上的經酸痛,不能持續走路,多休息不走路癥狀會減輕.病史:產后3個月起病以往的診斷和治療經過及效果:中藥補腎治療無效,產母藥吃過,外敷傷藥,傷濕膏藥貼過都無效.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足跟痛是臨床常見的癥狀,很多原因可以造成足跟痛。足跟疼痛能影響人正常行走,給人們生活帶來不便。足跟和人的活動關系極為密切,因而足跟及其附近組織容易出現損傷而致病。 常見原因有以下幾類: 軟組織損傷:包括跟腱腱鞘炎、跟后滑囊炎、腓骨肌腱鞘炎、脛后肌腱鞘炎和長拇屈肌腱鞘炎、跟骨下脂肪墊損傷、跖筋膜炎、跟骨皮下滑囊炎、跟腱周圍炎等。跟骨下脂肪墊損傷多因外傷、行站過久特別是負重行走、爬山等原因使跟骨下方著力處的脂肪墊損傷,發生出血、水腫、變性、變硬等病變,病人訴行走時疼痛,局部腫脹、壓痛。跖筋膜炎多由于外傷或慢性勞損,使跖筋膜在跟骨附著處產生勞損,出現變性、撕裂、鈣化和疼痛,壓痛點在跟骨底部前方,疼痛可向足跖部擴散,行走、彈跳加重,足底有緊張感,不能持久站立行走,平足患者癥狀明顯。跟骨皮下滑囊炎由于慢性勞損、鞋襪磨擦等刺激,在跟骨結節的跟腱附著處出現炎性反應,局部增生肥厚、腫脹、壓痛、皮膚暗紅。因足跟與鞋接觸處壓痛最明顯,所以患者常以足尖著地行走。 骨性病變:包括足跟骨刺、跟骨骨折、跟骨結核、類風濕關節炎、Reites綜合征、跟骨骨膜炎等。跟骨骨刺較常見。很多人都生有跟骨骨刺,但不一定都出現癥狀。當跟部脂肪墊變性退變后,足底承受力直接作用于跟骨,久之在跟骨局部形成骨刺突起,造成行走時足跟疼痛,行走不便。初走時疼痛,稍活動后減輕,若勞累或行走過多又可使疼痛加重。骨刺產生后又可引起局部軟組織炎癥,加重疼痛的程度。跟骨骨膜炎所致疼痛劇烈,除足跟外周圍組織也有疼痛,觸壓疼痛加劇,伴有腫脹。跟骨骨折的直接外傷和疲勞性骨折最為常見,除疼痛,站立和行走困難外,可有壓痛和叩擊痛,伴周圍腫脹,皮膚紅腫。
2016-03-09 04:44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老年人站立或行走時間較長時,常會發生足跟底部疼痛,這是由于跟下滑囊炎、跖腱膜炎、扁平足、跟下脂肪墊炎癥或勞損、跟骨骨刺等原因引起的,會影響走路。 當發生腳跟痛時,可以采用推拿療法,也就是用拇指在痛點處按壓、點揉至局部有發熱感。每日1次,每次20~30分鐘。如在推拿前先用熱水浸腳,則療效更好。還可以采用理療、針炙治療、如微波、蠟療、紅外線等。當疼痛比較明顯時,可以在痛點作局部封閉,能較快地緩解癥狀。必要時可以內服用藥,如消炎痛、芬必得等。病人要堅持每天用熱水浸足15分鐘,鞋內可放置一厚鞋墊,緩沖足底張力,減輕癥狀。疼痛嚴重時要減少活動及負重,少走路,避免提重的東西,有助于病情較快的緩解。
2016-03-09 00:42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不客氣!歡迎常來我們網站看看。有任何健康問題您隨時都可以來提問。同時網站其他健康頻道也歡迎您多瀏覽。
2016-03-08 20:33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估計是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可穿軟底鞋。
2016-03-08 19:41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您好;足跟痛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疾病,雖然從外表看既不紅也不腫,但當站立或行走時都會感到針刺樣疼痛,給行動帶來了極大不便。其疼痛絕大部分是因跖筋受傷后,局部創傷性炎癥所致,少數是因跟骨骨刺引起。 為什么年紀大的人容易發生足跟痛,而活動量大得多的青年人卻很少發生呢?原因是人上了年紀以后,足跖筋膜開始發生退行性改變,組成跖筋膜的纖維組織逐漸失去了彈性,當長途步行或從較高處跳下時,就容易受傷,并且難以恢復成原有的結構,往往形成疤痕組織,使跖筋膜的彈性更差,疼痛也就持續存在而得不到緩解。如果跖筋膜附著在跟骨結處的創傷性炎癥反應長期存在,就會刺激跟骨的骨膜,造成骨質增生,形成鳥嘴樣的骨刺,骨刺在足負重時,可以對足底軟組織產生機械性壓迫而疼痛。骨刺形成之后一般是不會被吸收的,但經過治療,足跟痛的癥狀可以消除。常用方法是: 陳醋浸足法:用陳醋2斤,加熱至足可浸入的溫度,每日浸40—60分鐘。醋溫下降后應再次加熱,一般10—15天,足跟痛開始逐漸減輕,持續浸1—2個月,可望恢復。 熏洗磚烙法:先將祁艾60克、烏梅15克放入水中煎出藥汁,裝入盆內,使熱氣上蒸,患足放于氣上熏洗,并用衣物遮蓋。等藥液冷后,將患足跟底部放于磚上,趁熱下壓數分鐘,每日1—2次,連續7天為一療程。藥液可用多次。 中藥治療法:熟地25克、肉桂3克、牛膝、木瓜、杜仲、當歸各10克,防風、炙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另可配合用皂角60克15克煎水泡足,每日1—2次,每次約30分鐘。或用當歸、威靈仙各30克,川芎、乳香、沒藥、梔子各15克,諸藥在鍋內用文火烘炒干脆,研為細末,每次取15—20克藥末放入縫好的小布袋內(布袋大小與足后跟大小略同),放入足后跟疼痛處,然后再穿好襪子,隔日換藥一次,一周為一療程,有活血止痛的作用。 藥物封閉法:用醋酸氫化考的松,加2%普魯卡因1—2毫升,直接注入痛點,即跖筋膜附著的跟骨處,每周一次;4—6次為一療程。 針刺治療法取位于內踝與跟腱之間凹陷中的太溪穴,經消毒毫針(1.5寸)和局部皮膚后即可進針(4—5分)。對無嚴重心臟病和高血壓者可用強刺激捻轉,得氣后(局部酸、麻、脹、痛),立即出針。對于體弱者宜用中度刺激,并留針10分鐘以后出針。
2016-03-08 15:14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