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性早熟的病因很復雜,可分為真性和假性兩大類.真性性早熟有排卵,月經周期和生育能力,又稱完全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無排卵,只是第二性發育過早,又稱不完全性性早熟.是否性早熟,必須通過一系列的檢查和化驗才能判斷.首先要排除一切顯而易見的導致早熟的原因,如誤服內分泌藥物等.這需要有詳細完整的病史采集,包括性征發育,陰道發育,骨骼檢查,基礎體溫測定,陰道細胞涂片檢查結果等.血清激素水平的測定有助于鑒別真性和假性性早熟,真性者的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激素水平增高,且有周期性,假性者多測不出兩種性激素.治療應針對具體病因而定,如有卵巢或腎上腺皮質腫瘤就必須手術治療,而神經系統疾病者則無特殊療法.性早熟中的80----90%屬于體質性問題,找不到明顯原因,也沒有特殊的治療方法.
2016-03-12 18:38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女孩的正常發育是從10歲左右乳腺開始發育,十二三歲開始來月經,初潮的最佳年齡是13歲半左右;男孩一般比女孩發育晚兩年,12歲開始有陰毛和陰囊的發育,在15歲左右出現第一次遺精.中間的時間差是兩年半左右.但如果女孩在9歲以前,男孩在11歲以前就出現這些癥狀,考慮為早熟,可到醫院進行檢查,以明確診斷.
2016-03-12 18:3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性早熟有真假之分.真性性早熟是內外生殖器都提前成熟,也叫“完全性性早熟”,這類孩子性發育過程遵循正常規律,且具有生育能力.假性性早熟的患兒則沒有生育能力,只表現為副性征的出現,如單純的乳房提早發育,外陰生殖器發育,陰道流血等.正常性發育有一定的規律:女孩乳房開始發育標志著青春期的開始,然后出現陰毛和外生殖器發育,最后初潮和腋毛出現,整個過程約需1.5~6年,平均4年.男孩從青春期開始睪丸增大,旋即陰囊皮膚變薄,發紅,繼而陰莖增長增粗,然后出現陰毛,腋毛,聲音低沉和胡須等成年男性體態特征,整個過程需時5年或更久.第二性征出現時,孩子的身高和體重增長加速,女孩在初潮前達到高峰,而男孩則在外生殖器發育以后,較女孩約遲兩年.性早熟無論真假,都可同時伴有身高和體重增長加速,骨骼成熟過快和骨骺提前融合,以致孩子生長過速,骨齡超前,但成人后個子卻不高,常不足150厘米.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留心觀察孩子是否有第二性征過早出現的現象.孩子10歲以前身高突然加速增長,或者女孩子訴說乳房,小腹疼痛,家長就應該有所警覺.
2016-03-12 07:35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性早熟可分為真性和假性兩大類:真性者有排卵性月經周期和生育能力,又稱完全性性早熟;假性者無排卵,只是第二性征發育過早,又稱不完全性性早熟。要想診斷清楚,必須通過一系列的檢查和化驗才能判斷。首先要除外一切顯而易見的導致性早熟的原因,如有無誤服內分泌藥物等。這需要有一詳細而完整的病史采集,包括性征發育、陰道出血情況等。進行仔細的全面體格檢查,如身體、體重、指間距、骨骼檢查、基礎體溫、陰道細胞涂片等。血激素水平的測定有助于鑒別真性和假性性早熟,真性者的FSH和LH水平增高,且有周期性波動,假性者多測不出這兩種激素。治療應針對具體病因而定,如有卵巢或腎上腺皮質腫瘤就必須手術治療,而神經系統疾病所致者則無特殊療法。性早熟中的80-90%屬于體質性問題,找不到明顯原因,也就沒有特殊的藥物治療方法。可供選擇的方法僅有長效甲孕酮注射或口服安宮黃體酮,這些都不是自行使用的藥物,必須到大醫院的內分泌科接受科學的治療。除了采取檢查和治療措施之外,父母要特別注意關心孩子的心理變化,明確診斷后向孩子講一些必要的知識,幫助她適應自己身體的新變化,防止壞人乘孩子年齡小、不懂事,鉆空子,干壞事。所以,保護好孩子是家長的當務之急,國內外均有性早熟女孩妊娠,甚至產子的報道。同時也要有思想準備,因為有些性早熟是缺乏有效治療方法的,那就更要依靠父母的悉心照料了。目前市場上有些兒童營養保健食品中含有激素成分,吃多了可導致性早熟,應引起家長的注意。
2016-03-12 04:18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乳房疾病? 乳房疾病是指發生于乳房部的各種疾病的總稱。男女均可發病,但由于女性乳房的特殊生理,乳房疾病多見于女性,是中醫外科疾病中的常見病、多發病。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乳房的經絡和生理、病理等方面的記載。漢《中藏經》即載有乳癖病名。此后,歷代文獻均有所記載,如晉《肘后備急方》、《劉涓子鬼遺方》載有“乳癰”、“乳發”,隋《諸病源候論》載有“乳石癰”、“乳疽”、“乳漏”,宋《婦人大全良方》載有“乳巖”,明《外科理例》載有“乳衄”等,且對各種乳房疾病的病因、證候、治法多有論述。《婦科玉尺》說:“婦人之疾,關系最鉅者,則莫如乳。”可見前人對乳房疾病十分重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