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一種使用燃燒后的艾條懸灸人體穴位的中醫療法.用于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猶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艾灸療法的適應范圍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用中醫的話說,它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編輯本段]方法 (一),艾灶灸:即用艾絨或艾粉做成因錐型或自貼灸型進行施灸. A:直接灸一將艾泣直接放在皮膚上灸至起泡,對咳喘,肺癆,痞塊有良好的作用. B:間接灸一即隔物進行施灸,有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隔附子餅灸等. (二),艾條灸: A,溫和灸:點燃艾條,對準施灸部位進行熏灸,病人感到舒適無灼痛感,以皮膚潮紅為度. B,在啄灸:點燃艾條,對準施灸部位,象鳥雀啄食一樣,一起一落,一遠一近. C,回旋灸:將點燃的文條懸于施灸部位上方2-3cm左右移動,往返回旋. D,太乙神針:加十一味中藥制成的藥艾條,點燃藥艾條,用七層棉布包裹著艾火,緊按在穴位上,稍停留1-2分鐘.如感覺過熱可提起等熱減再灸. E,雷火神針:加八味中藥制成的藥艾條,灸法同太乙神針. (三),溫針灸:把針插入艾絨球或艾粒邊燃燒邊行針. (四),灸器灸:把艾灸放在灸器里施灸. (五),天灸:與直接的灸法相同,千旦有蒜泥灸,毛莨灸,斑蟊灸,早蓮灸,白芥子灸,吳某芙灸之分. (六),燈火灸:用燈草蘸油點燃火苗對準穴位猛一接觸,迅速離開,反復若干次.
2016-03-15 04:20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你好,艾灸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要看具體的病癥。艾條的價格不貴,一盒10塊錢左右,點燃艾條后對著相關的穴位熏烤就可以了,灸至局部皮膚發紅發燙,腿部一般選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膝眼,阿是穴。
2016-03-14 21:03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于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于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分組:第一組,關元,氣海,左側足三里;第二組,關元,氣海,右側足三里. 方法:選準穴位后,點燃藥用艾條,分別對準第一組穴位,每穴懸灸10分鐘,以各穴位皮膚潮紅色為度.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懸灸第二組穴位.如此交替懸灸,連續三個月為一個療程.休息一周,再繼續第二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關元,氣海,足三里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成書于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特別是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后,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全身特別是小腹部十分舒暢(此種感覺一般要連續灸半個月后才明顯).
2016-03-14 20:5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臨床最常用的灸法.指以艾絨為材料,點燃后直接或間接熏灼體表穴位的一種治療方法.也可在艾絨中摻入少量辛溫香燥的藥末,以加強治療作用.藥之不到針所不及必用灸之!!特色的項目,傳統的技術我們的灸療已經不是單單傳統的艾灸療法,包含了懸灸,火龍灸,蠟灸,少數民族藥罐灸,藥沙灸以及掌灸,液體針灸等的獨特方法,特別是我們的熱灸不但在各種頸肩腰腿痛,風濕關節病有效,在強腎,健身,養生,女士保養,減肥,美容等都有很好的保健治療效果,是各種美容院,減肥院,健身院,桑拿,養生館非常適宜的項目.也是中醫人士研究的好課題.以上是對“艾灸的正確方法”這個問題的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健康!
2016-03-14 14:2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艾灸一種使用燃燒后的艾條懸灸人體穴位的中醫療法。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治風濕腿痛:取艾葉60克,蔥頭1個,搗爛。上藥用布包裹,蘸熱白酒擦患處,以疼痛停止為度。
2016-03-14 12:04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艾灸? 艾灸分為艾炷灸、艾條灸和溫針灸。是指點燃艾炷或艾條在體表的一定部位進行熏灼,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種療法。艾灸的應用范圍比較廣泛,尤其適用于慢性虛弱性及風寒濕邪為患的病證。艾灸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溫補中氣、回陽固脫、消瘀散結、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清熱解毒、溫腎壯陽等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