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遺傳嗎
我妹妹去年的時候和男友分手了,確切的說她男友劈腿了。可是我妹妹很愛他,從那之后就經常呆在家里不出門,有時候還抱著以前的照片哭。后來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是抑郁癥,給開了藥,好多了。今年也結婚了。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抑郁癥一般是不具有遺傳史的,這個不用擔心.
2016-03-19 17:10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對抑郁癥遺傳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對家系的調查和對雙生子的研究。許多研究都發現抑郁癥的發生與遺傳因素有較密切的關系,但抑郁癥不屬于遺傳性疾病。據調查,抑郁癥患者中有精神病家族史者可高達30%~.41.8%,抑郁癥患者的親屬中患抑郁癥的概率遠高于一般人,約為10—30倍,而且血緣關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據國外的一份調查資料報道,抑郁癥患者親屬中患抑郁癥的概率為:一級親屬(父母、同胞、子女)為14%,二級親屬(伯、叔、姑、姨、舅、祖父母或孫子女、甥侄)為4.8%,三級親屬(堂、表兄妹)為3.6%。一項有關雙生子的研究,發現雙卵雙生子患病率為16%~38%,單卵雙生子為33%—86%,最高可達92.6%。雙生子的寄養研究也發現有同樣情況。以上資料說明遺傳因素對抑郁癥的發生起肯定的作用,但這主要是指內因性抑郁癥。至于其他抑郁,如反應性抑郁等則個性及環境因素等可能起更大作用。
2016-03-19 16:5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不是所有的精神疾病都遺傳。精神疾病的種類很多,有些精神疾病與遺傳的關系不大,往往與腦部疾病或與軀體其他疾病有關,例如腦血栓、腦腫瘤、腦外傷、嚴重感染、中毒等。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梁偉業即使目前認為與遺傳有關的精神疾病,遺傳因素只起一定作用。以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為例,半個多世紀的研究證實,遺傳因素在精神分裂癥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一級親屬中同患本病的危險率為4%—14%,約是一般人群的10倍,若雙親均患精神分裂癥,其患病危險率可高達40%。在患者的二級親屬中,患病危險率約高于一般人口的3倍。在抑郁癥患者的調查中發現大約有40%—70%的患者有遺傳傾向,即大約將近或超過一半以上的患者可有抑郁癥家族史,因此抑郁癥患者的親屬,特別是一級親屬發生抑郁癥的危險性明顯高于一般人群。總之,家族成員患精神疾病的機會可能要比一般人群高,而且親緣關系越近,發病率越高。
2016-03-19 08:4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您好:據調查,抑郁癥患者中有精神病家族史者可高達30%~41.%,抑郁癥患者的親屬中患抑郁癥的概率遠高于一般人,約為10—30倍,而且血緣關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據國外的一份調查資料報道,抑郁癥患者親屬中患抑郁癥的概率為:一級親屬(父母、同胞、子女)為14%,二級親屬(伯、叔、姑、姨、舅、祖父母或孫子女、甥侄)為4.%,三級親屬(堂、表兄妹)為3.%。 一項有關雙生子的研究,發現雙卵雙生子患病率為16%~38%,單卵雙生子為33%—86%,最高可達92.%。雙生子的寄養研究也發現有同樣情況。 雖然以上資料顯示,憂郁癥與遺傳有著密切的關系。但這并不代表憂郁癥基因的存在,畢竟現在還沒有確切的研究成果證實這一點。所以憂郁癥患者不必過于擔心遺傳的問題。
2016-03-19 03:18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心境障礙,可由各種原因引起,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且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嚴重者可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多數病例有反復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癥狀或轉為慢性。(1)重癥抑郁癥診斷解讀,防止重癥抑郁癥診斷的擴大化。抑郁情緒每個人都會有,但并不是有了抑郁情緒就是得了抑郁癥。重癥抑郁癥首先一組癥狀群,不是單有某個癥狀就能診斷了;另外抑郁癥的一組癥狀需要在至少在同樣的2周內每天的大部分時間內都反復出現才會考慮重癥抑郁癥的診斷;再有重癥抑郁癥需要符合一定的嚴重程度,即社會功能受損,給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對于只有幾個抑郁癥狀(不足CCMD-3要求的4個癥狀)或者抑郁癥狀出現時間不足2周或者嚴重程度較輕的情況,臨床把這類情況歸于亞綜合癥性抑郁(SSD),也應重視,建議還是去專業精神衛生機構咨詢,與醫生一起商量討論應對措施。 (2)接受抑郁癥,及時接受正規的治療。國內研究顯示,有92%的抑郁癥不尋求治療,全國地市級以上非專科醫院對抑郁癥的識別率還不到20%。不少患者內心認為一旦被診斷為抑郁癥就像被戴上了精神疾病的帽子,因此抗拒到專業的醫療機構診治,其實抑郁癥就像心理感冒,不應為患了一場感冒而感到羞恥;也有患者認為自己的很多抑郁癥狀,比如一些悲觀消極的想法僅僅是思想觀念的問題,身體的乏力、精力減退等也是生活習慣不健康的原因,希望通過自己調節來糾正抑郁癥,但其實這些抑郁癥的癥狀就像患了肺炎,會難以克制的發熱、乏力、咳嗽、咳痰一樣,是自己難以控制的,也像肺炎并不是僅通過好好休息、多喝開水就能治療,而是需要及時接受抗感染治療一樣,抑郁癥需要及時接受抗抑郁治療,否則可能釀成不良后果。 (3)消除顧慮,接受抗抑郁劑治療。很多患者對抗抑郁劑治療有很多顧慮。常見的顧慮之一為擔心藥物副反應。不少患者喜歡仔細閱讀藥物說明書,或者在網上查閱各種相關內容,但由于一知半解會覺得說明書上寫的所有副反應,甚至包括一些罕見反應都有可能一一發生在自己身上。其實很多常見副反應比如胃腸道反應、頭痛副反應僅是在治療初期會有,一般堅持服用幾天后會慢慢適應,到了藥物開始發揮抗抑郁作用時,各種副反應會減輕消失。而且服用某種藥物有一些副反應,并不代表服用另一種藥物也會有副反應。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患者抑郁癥狀本身就以軀體各種不適為主,服藥初期會對原有軀體不適更加敏感,并不一定就是藥物副反應; 另一個常見顧慮擔心服用抗抑郁劑后會成癮。其實抗抑郁劑是沒有成癮性的,一些患者減藥停藥后出現一些不適,首先是因為治療本身不充分,減藥停藥后出現了癥狀的復燃或者復發;或者減藥停藥方法不正確,如一下子劑量減少太多、停藥太快,產生了撤藥反應。因此減藥停藥需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還有部分患者及家屬會理想化的尋找某種完美的治療:沒有任何副反應、一吃就見效、治療后保證不再復發,在這種期待下很容易受騙上當。 (4)遵醫囑維持治療,定期隨訪的重要性。臨床上很多患者治療一兩個月后便自行停藥了,或者癥狀減輕后便自行減少藥物劑量,這樣很容易導致病情反復發作,最后變成慢性或者難治性的抑郁癥;還有部分患者治療2周或者一個月后癥狀減輕,便偷懶不再去門診隨訪,自行購藥,其實抑郁癥治療的目標不是癥狀的減輕而是臨床治愈,定期隨訪可以便于醫生判斷,及時調整治療。另外臨床還會出現有些患者服用抗抑郁劑后出現躁狂或者輕躁狂的表現,但往往這時患者本人會感覺狀態很好,無法覺察出自己的變化,只有定期隨訪才有助于醫生的觀察和判斷,一旦發現患者轉躁,需要調整治療方案。 (5)建立治療聯盟,共同抗擊抑郁癥。抑郁癥的成功治療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家屬、親友對患者的支持鼓勵,對治療的正確認識,及時與醫生的溝通,會使治療更加有效。因為門診時間畢竟有限,而且在與醫生交流時患者可能會選擇性的展現自己的某些方面,而家屬親友提供一些對患者觀察認識的補充資料,會使醫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療情況,做出更加正確的判斷。[
2016-03-19 02:0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