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診斷,胸10椎管狹窄,現經常
病情描述發病時間、主要癥狀、癥狀變化等):我經診斷,胸10椎管狹窄,現經常胸痛,胸悶,怎么辦經診斷,胸10部位椎管狹窄,現一做體力勞動,該部位就疼痛,休息后癥狀減輕,該怎樣治療本次發病及持續的時間:時間有10余年,但以前很輕,近來逐漸加重目前一般情況:不做體力活動疼痛感很輕,稍微一動就有痛感病史:10余年以往的診斷和治療經過及效果:未治療過輔助檢查:核磁共振其它:無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頸椎管狹窄癥椎管狹窄癥指因椎管狹窄引起脊髓或神經根受壓并導致相關癥狀。頸椎管因先天性或繼發性因素引起一個或多個平面管腔狹窄,并出現相應的脊髓和神經根受累癥狀者,稱為頸椎管狹窄癥。頸椎管狹窄癥的發生率僅次于腰椎管狹窄癥,有些頸椎管狹窄癥患者同時有腰椎管狹窄癥,則可稱為頸腰綜合征。【病因與分類】頸椎管狹窄分為先天性及繼發性。先天性多為發育型椎管狹窄,即在頸椎發育過程中,由于某種原因造成其一些部分發育短小而導致椎管腔狹窄。繼發性椎管狹窄最常見為退變性椎管狹窄,即由于頸椎間盤退變髓質增生、韌帶肥厚和骨化等使椎管容積減少,導致脊髓和神經根受壓引起食物反流;其他如陳舊性頸椎損傷、結核、頸椎手術后等亦可導致頸椎管狹窄。頸椎管狹窄者易患頸椎病,在頸椎管較大者即使脊椎退行性變較重亦不易引起癥狀,一旦發生癥狀經非手術治療也較易治愈;而在先天性頸椎管較小者,輕微退行性改變即可壓迫脊髓或神經根發生癥狀,有時輕微損傷即可引起嚴重神經癥狀,尤其在年齡較大患者,甚至較大的過伸動作即可導致神經損傷。【臨床表現】頸椎管狹窄癥多見于40歲以后中老年人。起病隱匿,發展較緩慢,很多在創傷或反復輕微外傷后出現癥狀或使癥狀加重。臨床癥狀呈多樣性,包括疼痛、軟弱及肢體痙攣,某些患者在頸后伸時可出現突然的、短暫的電擊樣休克感向下擴散。典型癥狀如下:1、四肢麻木,無力,發涼,僵硬不靈活,腳落地似踩棉花感;頸部活動受限或不明顯,步態蹣跚,易跌倒。2、胸腹部可有束帶感,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四肢及軀干感覺減退或消失飲食過程中有時會出現食物反流,肌力減弱,站立及行走不穩,嚴重者可出現四肢癱瘓。【檢查與診斷】X線檢查、脊髓造影、CT、MRI(磁共振)檢查有助于疾病的診斷及協助制定治療方案。但要注意將上述檢查結果與臨床表現密切結合考慮。【治療原則】頸椎管狹窄癥的非手術治療類似頸椎病(參見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但多數患者非手術治療常效果不好。故患者臨床表現明顯,輔助檢查示頸椎管狹窄顯著者,宜積極考慮手術治療,以免病情進展至不可逆損害,使再手術治療的效果明顯變差。頸椎管狹窄癥患者應盡量避免作突然頸部過伸或過屈動作,保護頸部勿受傷。臨床較常見頸椎管狹窄及嚴重頸椎退行性改變存在者,因自己不太感覺的頸部輕微外傷導致明顯神經癥狀。其特點是傷力較輕,各種檢查僅提示有頸椎管狹窄及退行性改變,然而神經癥狀卻很重。非手術治療早期可能有好轉,一段時間后癥狀又加重;及早手術減壓神經功能可望逐漸好轉,然其效果比無外傷者為差。手術治療前路手術:對脊髓僅受到局限或節段性壓迫者,經前路手術直接切除致壓病變,視需要作自體植骨融合及內固定。后路手術:一般對脊髓廣泛多節段受壓者宜取后路減壓術。現多不提倡全椎板切除減壓術,因此術治療早期效果滿意,但遠期效果由于手術后瘢痕廣泛形成和收縮,椎管會因此逐漸變小,并可導致頸椎不穩定和畸形而不理想。現在逐漸推廣后路椎管擴大成形術,此術式既能擴大椎管減壓,又能減少瘢痕對脊髓的壓迫并保留頸椎后部結構穩定性。但該術式要求較高,操作復雜,固定不當可能再關門甚至壓迫脊髓。前路和后路分期減壓術:對部分患者要分期分別行前路和后路手術,依據病情,可以先前路手術再后路手術,或先后路手術再前路手術。
2016-03-19 22:57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