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臟病能否治療好
肺部感染,流了很多血...治了一個多月,還吃了結核藥右房,右室大,肺動脈增寬.肺動脈高壓.右室壁增厚,右室流出道狹隘.房缺不能除外(建議食道超聲進一步檢查)肺動脈辯關閉不全(中度),三尖辯關閉不全(輕-中度)左心室收縮功能正常,舒張功能減退.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在人胚胎發育時期(懷孕初期2-3個月內),由于心臟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礙而引起的局部解剖結構異常,或出生后應自動關閉的通道未能閉合(在胎兒屬正常)的心臟,稱為先天性心臟病.除個別小室間隔缺損在5歲前有自愈的機會,絕大多數需手術治療.臨床上以心功能不全,紫紺以及發育不良等為主要表現.治療方法 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方法有兩種:手術治療與介入治療. (1)手術治療為主要治療方式,實用于各種簡單先天性心臟病(如: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及復雜先天性心臟病(如:合并肺動脈高壓的先心病,法樂氏四聯征以及其他有紫紺現象的心臟病). 介入治療為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治療方法,主要適用于動脈導管未閉,房間隔缺損及部分室間隔缺損不合并其他需手術矯正的畸形患兒可考慮行介入治療.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于,手術治療適用范圍較廣,能根治各種簡單,復雜先天性心臟病,但有一定的創傷,術后恢復時間較長,少數病人可能出現心律失常,胸腔,心腔積液等并發癥,還會留下手術疤痕影響美觀.而介入治療適用范圍較窄,價格較高,但無創傷,術后恢復快,無手術疤痕. 治療時醫生穿刺病人血管(一般采用大腿根部血管),通過特制的直徑為2—4毫米的鞘管,在X線和超聲的引導下,將大小合適的封堵器送至病變部位封堵缺損或未閉合的動脈導管,以達到治療目的.通過臨床實踐證實,先心病介入封堵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約1小時),恢復快(術后第二天即可下床),不需特殊麻醉及體外循環,住院周期短(約1周)等優點.只有當病人年齡小,不能配合手術者才需要全身麻醉.該封堵術的適應癥很廣,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室間隔缺損均可以采用介入方法進行治療.介入治療先心病也有其局限性,不適合于已有右向左分流,嚴重肺動脈高壓,合并需要外科矯正的畸形,邊緣不佳的巨大缺損等. 關于先天性心臟病的介入治療 自從1967年Portmann采用泡沫塑料封堵先天性動脈導管未閉以來,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走過了漫長的道路.隨著病例的增加及經驗的積累,操作技術日益成熟,在大型醫療單位已成為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常規方法.國內近50所醫院開展了此類手術. 動脈導管未閉 目前我國采用進口Ampatzer封堵器已完成動脈導管未閉封堵術2500余例,技術成功率98.4%.嚴重并發癥發生率為1.6%(其中溶血1.36%,封堵器脫落0.2%,心包填塞0.04%),死亡率僅0.04%. 房間隔缺損 目前我國采用進口Ampatzer封堵器治療房間隔缺損封堵術達3500余例,技術成功率98.1%.嚴重并發癥發生率為0.9%(包括封堵器脫落0.5%,心包堵塞0.4%),死亡率僅0.2%. 室間隔缺損 多年來室間隔缺損封堵術一直是介入治療的難點,其原因除缺損解剖部位特殊外,還缺少理想的封堵器,致使該技術發展緩慢.2002年美國AGA公司開發研制出一種新型自膨脹非對稱性雙盤狀膜部室間隔缺損封堵器,經過國內外近一年的臨床應用,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目前國內采用此技術已完成室間隔缺損封堵術250余例,成功率達97.3%.由于技術要求高,操作復雜,初期開展缺乏經驗,其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高,達2.7%,主要有封堵器脫落,溶血,房室傳導阻滯,主動脈瓣或三尖瓣關閉不全等.因此,未經過嚴格培訓的醫師及不具備相當技術條件的醫院不應盲目開展此技術.手術最佳最佳治療時間取決于多種因素,其中包括先天畸形的復雜程度,患兒的年齡及體重,全身發育及營養狀態等.一般簡單先天性心臟,建議1--5歲,因為年齡過小,體重偏低,全身發育及營養狀態較差,會增加手術風險;年齡過大,心臟會代償性增大,有的甚至會出現肺動脈壓力增高,同樣會增加手術難度,術后恢復時間也較長.對于合并肺動脈高壓,先天畸形嚴重且影響生長發育,畸形威脅患兒生命,復雜畸形需分期手術者手術越早越好,不受年齡限制.就你的情況建議到醫院檢查一下,看看屬于哪種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同時可以詢問一下醫生,像你是不是能治愈.祝健康.
2016-03-20 12:12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先天性心臟病(簡稱先心病)是胎兒時期心臟血管發育異常而形成的先天畸形,不及時手術不僅會影響生長發育,而且先天性心臟病使患者易得肺炎,反復發作肺炎又會加重心臟病,造成惡性循環,很多患兒往往等不到手術就死亡了.因此,治療“先心”關鍵是早期治療,如果等到心肺發生了不可恢復的變化(如出現肺高壓,肺小動脈閉塞,心肌肥厚勞損),手術效果就差了,甚至失去手術機會.近期心外科采用右腋下胸部小切口治療先天性心臟病,不劈開胸骨,不切除或切斷肋骨,保持了骨性胸廓的連續性,手術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切口小,且位于腋下及側胸壁,右上肢功能位時,幾乎看不到切口瘢痕,使患者擺脫因胸骨前正中切口所留下的瘢痕而造成的負擔和痛苦.少做劇烈性活動,祝你早日康復以上是對“先天性心臟病能否治療好”這個問題的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健康!
2016-03-20 11:44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在人胚胎發育時期(懷孕初期2-3個月內),由于心臟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礙而引起的局部解剖結構異常,或出生后應自動關閉的通道未能閉合(在胎兒屬正常)的心臟,稱為先天性心臟病.除個別小室間隔缺損在5歲前有自愈的機會,絕大多數需手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方法有兩種:手術治療與介入治療.手術治療為主要治療方式,實用于各種簡單先天性心臟病(如: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及復雜先天性心臟病(如:合并肺動脈高壓的先心病,法樂氏四聯征以及其他有紫紺現象的心臟病).介入治療為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治療方法,主要適用于動脈導管未閉,房間隔缺損及部分室間隔缺損不合并其他需手術矯正的畸形患兒可考慮行介入治療.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于,手術治療適用范圍較廣,能根治各種簡單,復雜先天性心臟病,但有一定的創傷,術后恢復時間較長,少數病人可能出現心律失常,胸腔,心腔積液等并發癥,還會留下手術疤痕影響美觀.而介入治療適用范圍較窄,價格較高,但無創傷,術后恢復快,無手術疤痕.定期去醫院心臟心科門診隨訪,嚴格遵照醫囑服藥,尤其是強心,利尿藥,由于其藥理特性,必須絕對控制劑量,按時,按療程服用,以確保療效.每次服用強心藥前,須測量脈搏數,若心率過慢,應立即停服,以防藥物毒性作用發生
2016-03-20 03:5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先天性心臟病經過手術治療,是可以治愈的,不要過于擔心.建議去正規的大醫院就診,做心臟修補術,越早越好.沒做手術之前,避免劇烈運動,盡量不要一個人外出.爭取早日治療,恢復健康.
2016-03-20 00:2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診斷 確定是否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可根據病史,癥狀,體征和一些特殊檢查來綜合判斷. 1.病史 (1)母親的妊娠史:妊娠最初3個月有無病毒感染,放射線接觸,服藥史,糖尿病史,營養障礙,環境與遺傳因素等. (2)常見的癥狀:呼吸急促,青紫,尤其注意青紫出現時的年齡,時間,與哭叫,運動等有無關系,是陣發性的還是持續性的.心力衰竭癥狀:心率增快(可達180次/分),呼吸急促(50次/分-100次/分),煩躁不安,吃奶時因呼吸困難和哮喘樣發作而停頓等.反復發作或遷延不愈的上呼吸道感染,面色蒼白,哭聲低,呻吟,聲音嘶啞等,也提示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可能. (3)發育情況: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往往營養不良,軀體瘦小,體重不增,發育遲緩等,并可有蹲踞現象. 2.體格檢查 如體格檢查發現有心臟典型的器質性雜音,心音低鈍,心臟增大,心律失常,肝大時,應進一步檢查排除先天性心臟病. 3.特殊檢查 (1)X線檢查:可有肺紋理增加或減少,心臟增大.但是肺紋理正常,心臟大小正常,并不能排除先天性心臟病. (2)超聲檢查:對心臟各腔室和血管大小進行定量測定,用以診斷心臟解剖上的異常及其嚴重程度,是目前最常用的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方法之一. (3)心電圖檢查:能反映心臟位置,心房,心室有無肥厚及心臟傳導系統的情況. (4)心臟導管檢查:是先天性心臟病進一步明確診斷和決定手術前的重要檢查方法之一.通過導管檢查,了解心腔及大血管不同部位的血氧含量和壓力變化,明確有無分流及分流的部位. (5)心血管造影:通過導管檢查仍不能明確診斷而又需考慮手術治療的患者,可作心血管造影.將含碘造影劑通過心導管在機械的高壓下,迅速地注入心臟或大血管,同時進行連續快速攝片,或拍攝電影,觀察造影劑所示心房,心室及大血管的形態,大小,位置以及有無異常通道或狹窄,閉鎖不全等. (6)色素稀釋曲線測定:將各種染料(如伊文思藍,美藍等),通過心導管注入循環系統的不同部位,然后測定指示劑在動脈或靜脈血中稀釋過程形成的濃度曲線變化,根據此曲線的變化可判斷分流的方向和位置,進一步計算出心排血量和肺血容量等. 根據以上的病史,體檢及特殊檢查得出的陽性體征,加以綜合分析判斷,以明確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治療方法 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方法有兩種:手術治療與介入治療. (1)手術治療為主要治療方式,實用于各種簡單先天性心臟病(如: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及復雜先天性心臟病(如:合并肺動脈高壓的先心病,法樂氏四聯征以及其他有紫紺現象的心臟病). 介入治療為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治療方法,主要適用于動脈導管未閉,房間隔缺損及部分室間隔缺損不合并其他需手術矯正的畸形患兒可考慮行介入治療.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于,手術治療適用范圍較廣,能根治各種簡單,復雜先天性心臟病,但有一定的創傷,術后恢復時間較長,少數病人可能出現心律失常,胸腔,心腔積液等并發癥,還會留下手術疤痕影響美觀.而介入治療適用范圍較窄,價格較高,但無創傷,術后恢復快,無手術疤痕. 治療時醫生穿刺病人血管(一般采用大腿根部血管),通過特制的直徑為2—4毫米的鞘管,在X線和超聲的引導下,將大小合適的封堵器送至病變部位封堵缺損或未閉合的動脈導管,以達到治療目的.通過臨床實踐證實,先心病介入封堵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約1小時),恢復快(術后第二天即可下床),不需特殊麻醉及體外循環,住院周期短(約1周)等優點.只有當病人年齡小,不能配合手術者才需要全身麻醉.該封堵術的適應癥很廣,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室間隔缺損均可以采用介入方法進行治療.介入治療先心病也有其局限性,不適合于已有右向左分流,嚴重肺動脈高壓,合并需要外科矯正的畸形,邊緣不佳的巨大缺損等. 關于先天性心臟病的介入治療前景 隨著介入器材的不斷改進,介入經驗的積累和操作技術的提高,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的范圍將會日趨擴大,如先天性心臟病復合畸形的介入治療,外科術后殘余分流或殘余狹窄的介入治療,介入技術與外科手術聯合治療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等.
2016-03-19 20:38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