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非化膿性炎癥為主的人身性疾病,常伴關節外病癥狀,故稱類風濕病。關節腔滑膜炎癥、滲液、細胞增殖、肉芽腫形成,軟骨及骨組織破壞,最后關節強直及功能障礙。多侵犯小關節,如手、足及腕關節等,常為對稱性,呈慢性經過,可有暫時性緩解,由于多系統損害,血清中可查到自身抗體,故認為本病是自身性疾病。發病年齡多在20~40歲。女性多于男性。
2016-03-20 19:59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治療目的是解除關節疼痛,防止關節破壞,保留和改善關節功能。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具體方法有:一、理療:局部熱療、熱水浴、溫泉浴、蒸氣療法及石蠟療法等均可使疼痛減輕晨僵消失,病人感到舒適。急性滲出性病變可用冷敷來減輕疼痛。紅外線、超短波或短波透熱療法等也可增加局部血循環,促使炎癥及腫脹消退,疼痛減輕,并以增強藥物對局部的作用。二、藥物治療:(一)水楊酸鹽:阿斯匹林仍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首選藥物。(二)消炎痛:非類固醇抗炎藥,效果較好,其鎮痛、退熱及抗炎作用都較強。(三)異丁苯丙本酸:抗炎、鎮痛及退熱作用均較阿斯匹林強10倍以上,副作用較阿斯匹林小。(四)皮質激素:對急性炎癥有顯著療效,長期應用副作用較多,停藥后極易復發。(五)青霉胺:應用青霉胺治療,除使關節癥狀緩解外,可使血沉及C反應蛋白降低,類風濕因子轉為陰性。(六)疏甲丙脯酸。(七)雷公藤:具有消炎、抗菌、調節免疫、活血化瘀、殺蟲等作用。(八)金制劑:可能干擾細胞的生化反應。對關節疼痛及晨僵有明顯療效,也能使血沉及C反應蛋白好轉,有效率可達70-90%。
2016-03-20 17:16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