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巨結腸
巨結腸都有什么癥狀啊?是一出生就沒大便還是幾天前大便正常之后就不大便了呢?巨結腸都有什么癥狀啊?是一出生就沒大便還是幾天前大便正常之后就不大便了呢?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是病變腸壁神經節細胞缺如的一種腸道發育畸形病。新生兒巨結腸多在出生后胎糞不排或排出延遲,常發生急性腸梗阻,由于頑固性便秘,病兒常有腹脹。X線可見擴張充氣的結腸影或表現為腸梗阻成人巨結腸多需手術治療,但應區分是先天性巨結腸或特發性巨結腸二若是先天性悅結腸,手術方式雖有多種,治療的關鍵除切除擴張的腸段外,尚需切除無神經節遠端狹窄部分的腸段,再重建腸道的連續性。
2016-03-20 23:48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正常新生兒幾乎全部在生后24小時內排出第一次胎糞,2—3天排盡。因此,若新生兒出生后不排胎糞或胎糞開始排出時間及排空時間均推遲,要警惕先天性巨結腸。如小兒出生后有下列情況,就更要警惕:1)雖有胎糞排出,但量極少,之后一直大便少,常數日一次。2)每次只排出指甲蓋大小,排便困難,常滿面通紅,伴腹脹、肛門排氣少。3)伴隨嘔吐,嘔吐次數又逐漸增多,頻繁不止,嘔吐物含膽汁或糞便樣液體。4)若做肛門指診,可激發大便反射,當手指退出時,有大量糞便和氣體隨手指排出,壓力大,可呈爆炸式排出,之后腹脹、嘔吐癥狀可緩解,但數日后又出現大便少、腹脹、嘔吐情況,周而復始。5)時間長后可出現患兒營養不良、貧血、電解質紊亂、易感染情況。患兒若出現上述情況,應立即到醫院兒外科就診,做肛門指檢、查腹部平片、鋇灌腸等檢查。若確診,需做外科手術治療。
2016-03-20 15:01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先天性巨結腸排胎便可正常,逐漸大便減少,腹脹明顯。您的孩子精神、吃奶正常的話,建議您去醫院做結腸鏡或灌腸,及早確診。
2016-03-20 13:3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先天性巨結腸”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先天性疾病,也是引起孩子便秘的重要原因之一.據統計,5000個新生兒中就會有一人患此病.嚴重的患兒在出生72小時內無胎糞排出,或僅有少量胎糞排出,并伴有腹脹,嘔吐等不完全腸梗阻癥狀.多數患兒腸梗阻癥狀并不明顯,以頑固性便秘為主要癥狀,數日至數周后排便一次,以后便秘越來越嚴重,腹部明顯膨脹,脹得肚皮又薄又緊,甚至皮下青筋突出,腹大如鼓.患兒常常哭鬧不安,拒食,嘔吐,灌腸或服用瀉藥后,可伴有較多的氣體和糞便排出,腹脹隨即減輕,但過后便秘又復如初.部分患兒還伴有腸炎,便秘過后又會腹瀉.有了以上癥狀必須到醫院進行直腸檢查,直腸內壓測定,腹部X線檢查及灌腸以確定診斷.怎樣會患先天性巨結腸呢?原來患兒在娘胎里,直腸及乙狀結腸發育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其末端的腸壁內神經節缺少,缺少神經節的那部分腸道沒有蠕動功能.這部分腸道和以上部分腸腔內的糞便和氣體不能順利通過和排出,逐漸堆積起來,使腸腔脹大,久而久之,造成結腸特別粗大,膨脹,腸壁肥厚.糾正巨結腸的根治方法是手術.把沒有腸壁神經節的部分腸管切除,將直腸末端與結腸吻合,保留肛門括約肌.隨著現代小兒外科和麻醉技術的進步,新生兒時期就可施行手術.對癥狀不嚴重的患兒,可采用保守治療,即定期進行灌腸通便,口服中藥,如火麻仁,生地,枳實,川撲,瓜蔞仁,大黃等煎湯服,或服用中成藥如麻仁丸,王氏保赤丸等
2016-03-20 10:02
-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是病變腸壁神經節細胞缺如的一種腸道發育畸形病。新生兒巨結腸多在出生后胎糞不排或排出延遲,常發生急性腸梗阻,由于頑固性便秘,病兒常有腹脹。X線可見擴張充氣的結腸影或表現為腸梗阻(CT同樣)。治療以手術為主,應早期診斷早期手術治療,常見手術:Swenson術式Duhamel術式Soave術式。
2016-03-20 08:24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先天性巨結腸? 先天性巨結腸癥(congenital megacolon)又稱腸管無神經節細胞癥(aganglionosis).因Hirschsprun首先對本病做詳盡的描述,故也稱為Hirschsprung病(簡稱HD)。是一種神經峭細胞源性疾病和多基因遺傳病,是新生兒期低位腸梗阻的常見原因之一。其發病率在1/2000~1/5000,男女為4:1。本病有家族性發生傾向,有報道為4%。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