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月之前無任何癥狀,在9月5日晚上發熱,...
個月之前無任何癥狀,在9月5日晚上發熱,吃了一包護彤小兒黃那敏顆粒,9月6日早上,聲音嘶啞,有痰,還是繼續吃小兒黃那敏顆粒.晚上又發熱,給她吃了甜情.今天我買了阿奇霉素顆粒和小兒止咳糖漿.請問這幾種藥能一起吃嗎?能推薦效果好一點的藥嗎?謝謝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特約醫生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您好,首先您要分清孩子是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看看咳嗽是屬于干咳,還是濕咳。干咳在咳嗽的時候沒有痰,而濕咳在咳嗽的時候會伴有痰液。不同的感冒和咳嗽都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家長要做的就是要區分到底是哪種類型的感冒。家長要多給寶寶喝水,給寶寶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清淡的食物,不能吃油炸和辛辣的食物,多吃一些治療咳嗽的食物,例如梨、百合等等。對于小孩子止咳藥也要慎用,以免吃錯藥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2018-09-26 07:2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您好,小兒發熱的診斷和治療當小兒肛溫>37.8℃,或舌下溫度>37.5℃,或腋下溫度>37.4℃是為發熱(fever)。目前通常以腋溫為標準,但肛溫準確性好。發熱是兒科臨床最常見的癥狀之一。正常小兒體溫可波動于一定范圍,嬰幼兒體溫容易波動,尤以未成熟兒、新生兒、營養不良小兒為明顯。很多因素可影響體溫,如高溫環境、運動后、過分保暖、新生兒及未成熟兒哭鬧、喂奶等均可使體溫暫時性升高,但一般不超過正常范圍1℃。發熱的分度分型尚無統一標準,一般認為:腋溫37.5~38℃為低熱,38.1~39℃為中度發熱,39.1~40.5℃為高熱,>40.5℃為超高熱;腋溫低于35℃為體溫過低。臨床上還根據發熱的持續時間和發熱波峰特點將發熱分為短期發熱、長期發熱和不同熱型。發熱時間持續2周以內稱為短期發熱;發熱時間持續2周以上稱為長期發熱。小兒常見熱型有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雙峰熱、不規則發熱、波浪熱、雙相熱等。1.感染性疾病是發熱最常見的病因。各種病原微生物(病毒、細菌、真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和寄生蟲)引起的機體局部或全身感染均可導致發熱。2.非感染性疾病(1)結締組織病與變態反應性疾病:風濕熱、類風濕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變應性亞敗血癥、結節性脂膜炎,以及藥物過敏、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血清病等。(2)腫瘤與血液病:霍奇金病、惡性腫瘤、郎格罕組織細胞增生癥、以及各種類型白血病等。(3)免疫缺陷病:先天性低丙種球蛋白血癥、丙種球蛋白亞型缺乏癥、胸腺發育障礙及先天性無胸腺、慢性肉芽腫性疾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艾滋病)、脾發育不良等。(4)產熱、散熱平衡失調:癲癇持續狀態、先天性外胚葉發育不良、甲狀腺功能亢進等。(5)體溫中樞調節失常:暑熱癥、顱腦損傷、腦瘤、腦發育不全、蛛網膜下腔出血等。(6)組織破壞或壞死:各種嚴重損傷如大手術后、大面積燒傷、大面積軟組織挫傷等。發熱僅是一個癥狀學診斷,是許多疾病的重要癥狀之一;臨床上容易作出診斷,但其病因診斷和鑒別診斷才是臨床重點、難點。由于小兒發熱的病因復雜,且有時無明顯的特異性癥狀,往往需要一定時間的仔細觀察,必要的實驗室檢查以及特殊檢查,然后根據檢查結果并結合疾病發展經過,甚至試驗性治療,綜合分析才能最終明確診斷。小兒發熱的熱型不及成人典型,加之近年來抗生素及糖皮質激素的早期廣泛應用,掩蓋了一些疾病熱型的特異性規律。因此,熱型的特點在一定范圍內雖然對小兒長期發熱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具有一定參考意義,但已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鑒別診斷時應注意以下情況:1.年齡因素年齡不同,引起發熱的病種亦不同;新生兒期以感染性發熱常見,在北方,包被過多也常引起發熱;嬰幼兒期仍以感染性發熱為主,以上感、肺炎、敗血癥、腸道感染最為多見,其次為化膿性腦膜炎、粟粒性肺結核、結核性腦膜炎等;白血病、淋巴瘤及郎格罕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等少見。兒童期患兒除慢性感染性疾病較多見外,還應考慮結締組織病及各種傳染病。2.季節和當地流行情況季節、居住地區和流行情況可提供重要線索,如傷寒、副傷寒和瘧疾多見于夏秋季,生活中接觸動物者,應排除某些人畜共患感染性疾病,黑熱病、布氏桿菌病有地方特性,居住疫區或去過疫區應考慮當地流行性疾病。3.既往史與現患疾病的關系有風濕性心臟病史及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應考慮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既往診斷結核的患兒要明確是否已治愈,治療是否得當及是否繼發其他器官結核;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癥或遷延性、慢性肺炎史者,可發生肺膿腫或支氣管擴張;有些敗血癥患兒可發生遷延性膿腫,如肝膿腫、縱隔膿腫等。4.熱型對診斷的意義雖然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的廣泛應用,一些疾病的熱型已不典型,但未經特殊藥物治療的患兒,其熱型對診斷仍有一定參考意義。(1)稽留熱發熱持續在39℃以上,每熱體溫波動在1℃以內,可持續數天或數周;多見于傷寒、副傷寒、鼠傷寒沙門氏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大葉性肺炎等。(2)弛張熱每日體溫波動在2℃以上;多見于敗血癥、局灶性化膿感染、風濕熱、幼年型類風濕病、細菌性心內膜炎、結核病等。(3)間歇熱發熱39℃以上,經數小時下降至正常,經一至數天又再次發熱;多見于間日瘧、三日瘧等。(4)雙峰熱在24小時內有2次波動,形成雙峰;多見于脊髓灰質炎、黑熱病、惡性瘧疾、大腸桿菌敗血癥等。(5)不規則發熱發熱持續時間不定,體溫波動較大;多見于風濕熱、膿毒敗血癥、細菌性心內膜炎、滲出性胸膜炎、惡性瘧疾等。免疫缺陷病平時表現為低熱,但由于易發生反復感染,在感染急性期為高熱,熱型不規則,以復發性為其特點。(6)波浪熱體溫在數天內逐漸上升,達到高峰后又逐漸下降至正常,經過一段時間間歇后,再次上升,反復多次呈波浪式;多見于布魯菌病、霍奇金病、周期熱等。(7)雙相熱發熱持
2016-03-21 01:27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