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你好一般新生兒不存在敗血癥的情況我也不一定,你可以帶你爸爸到醫院去檢查一下。
2017-01-02 15:56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1.抗生素新生兒敗血癥在未獲得血培養結果之前即要選用抗生素治療,以后根據血培養結果及細菌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通常聯合應用一種青霉素類和一種氨基糖甙類抗生素作為初選藥物.因為這2種抗生素的配伍具有較廣泛的抗菌譜并能產生協同作用.在嚴重感染的病例可選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和青霉素類聯合應用.(1)大腸桿菌敗血癥一般認為脂膜早破,產程延長,產時感染以及生后3d內發病的以大腸桿菌感染為主,可選用氨芐青霉素加用慶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氨芐青霉素為新生兒期細菌感染的常用藥物,不僅對球菌具有強大的抗菌作用,對新生兒感染常見病原菌如大腸桿菌,流感桿菌等革蘭陰性桿菌具有較高的抗菌活性.劑量:日齡≤7d,用50mg/(kg·d)分2次靜脈滴注;日齡>7d,用75mg/(kg·d),分三次靜脈給藥.慶大霉素劑量:<1500g:3mg/(kg·d),1dl次,1500~2500g,3mg/(kg·d)分為12hl次,>2500g:5mg/(kg·d)分為每8hl次.由于慶大霉素有耳毒副作用,使用時應作血藥濃度的監測.因大腸桿菌各菌株的藥敏差別較大,應以藥敏試驗結合臨床選用抗生素.對上述抗生素耐藥或臨床療效不佳,可改用第三代頭孢菌素.第三代頭孢菌素治療各種革蘭陰性和陽性需氧菌所致的敗血癥療效滿意.尤其是對革蘭陰性細菌,療效更為突出,有效率達84%~97%.如頭孢氨噻肟和頭孢三嗪除有明顯的殺菌作用外,還能透過有炎癥的血腦屏障.上述2種頭孢菌素的劑量:頭孢氨噻肟:日齡:<7d100mg/(kg·d),分2次靜脈給藥:>7d:150mg/(kg·d)分3次靜脈給藥.頭孢三嗪:50mg/(kg·d)分1~2次靜脈應用.治療的療程為2~3周左右.(2)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癥新生兒皮膚,粘膜有化膿性感染,以及醫院出生且住院較長者常常以金葡菌感染為主.治療可選用青霉素,但金黃色葡萄球菌大多數對青霉素耐藥,故常用耐酸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鄰氯青霉素,雙氯青霉素,或用萬古霉素加上述耐酶青霉素.上述3種耐酶青霉素的劑量:<2000g:日齡為0~7d,50mg/(kg·d)分2次應用,>7d100mg/(kg·d)分3次應用;>2000g:日齡為0~7d,75mg/(kg·d)分3次應用,>7d150mg/(kg·d)分4次應用,均用靜脈途徑.萬古霉素的劑量:孕37周以下早產兒每次15mg/kg每12hl次,足月兒每次10~15mg/kg,每8hl次均靜脈應用.療程為7~10d.亦可用第2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呋肟,劑量為50~100mg/(kg·d)分2次靜脈給藥.
2017-01-02 15:49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唐義 主治醫師
興安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敗血癥是由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環引起的.細菌侵入血液循環的途徑一般有兩條,一是通過皮膚或粘膜上的創口;二是通過癤子,膿腫,扁桃體炎,中耳炎等化膿性病灶.患有營養不良,貧血,糖尿病及肝硬變的病人因抵抗力減退,更容易得敗血癥.致病菌進入血液以后,迅速生長繁殖,并產生大量毒素,引起許多中毒癥狀.臨床表現隨致病菌的種類,數量,毒力以及患兒年齡和抵抗力的強弱不同而異.輕者僅有一般感染癥狀,重者可發生感染性休克,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感染中毒癥狀大多起病急驟,先有畏寒或寒戰,繼之高熱,熱型不定,弛張熱或稽留熱;體弱,重癥營養不良和小嬰兒可無發熱,甚至體溫低于正常.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嚴重者可出現面色蒼白或青灰,神志不清.四肢末梢厥冷,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壓下降,嬰幼兒還可出現黃疸.(二)皮膚損傷部分患兒可見各種皮膚損傷,以瘀點,瘀斑,猩紅熱樣皮疹,尊麻疹樣皮疹常見.皮疹常見于四肢,軀干皮膚或口腔粘膜等處.腦膜炎雙球菌敗血癥可見大小不等的瘀點或瘀斑;猩紅熱樣皮疹常見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癥.(三)胃腸道癥狀常有嘔吐,腹瀉,腹痛,甚至嘔血,便血;嚴重者可出現中毒性腸麻痹或脫水,酸中毒.(四)關節癥狀部分患兒可有關節腫痛,活動障礙或關節腔積液,多見于大關節.(五)肝脾腫大以嬰,幼兒多見,輕度或中度腫大;部分患兒可并發中毒性肝炎;金葡菌遷徙性損害引起肝臟膿腫時,肝臟壓痛明顯.(六)其他癥狀重癥患兒常伴有心肌炎,心力衰竭,意識模糊,嗜睡,昏迷,少尿或無尿等實質器官受累癥狀.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癥常見多處遷徙性病灶;革蘭陰性菌敗血癥常并發休克和DIC.瘀點,瘀斑,膿液,腦脊液,胸腹水等亦可直接涂片,鏡檢找細菌.編輯本段凡遇下列情況應考慮敗血癥的可能:皮膚粘膜局部炎癥加重,伴有寒戰,高熱,中毒癥狀明顯;或雖無明確的感染部位,但感染中毒癥狀明顯.血培養或骨髓培養陽性.但一次血培養陰性不能否定敗血癥的診斷.編輯本段(一)抗菌治療應盡早使用抗生素.當病原菌不明時,可根據細菌入侵途徑,患兒年齡,臨床表現等選擇藥物,通常應用廣譜抗生素,或針對革蘭陽性球菌和革蘭陰性桿菌聯合用藥,而后可根據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進行調整.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宜用苯唑青霉素,頭孢菌素,萬古霉素等藥物,常聯合2種以上靜脈給藥,體溫正常后繼續應用10天;②革蘭陰性桿菌,如大腸桿菌,肺炎桿菌感染可選用第3代頭孢菌素與氨基糖糖甙類聯合應用,綠膿桿菌感染者選用頭孢噻甲羧肟與氨基糖甙類或羧芐青霉素聯用;③厭氧菌感染首選甲硝唑與氯霉素合用.如有化膿病灶,則在全身應用抗生素的同時還應進行外科切開引流或穿刺排膿等處理.(二)其他治療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以保障營養.可靜脈給予丙種球蛋白或少量多次輸入血漿,全血或白蛋白.感染中毒癥狀嚴重者可在足量應用有效抗生素的同時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短程(3~5天)治療.平時注意多喝水,不要著涼
2017-01-02 15:41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新生兒敗血癥在未獲得血培養結果之前即要選用抗生素治療,以后根據血培養結果及細菌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通常聯合應用一種青霉素類和一種氨基糖甙類抗生素作為初選藥物。因為這二種抗生素的配伍具有較廣泛的抗菌譜并能產生協同作用。在嚴重感染的病例可選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和青霉素類聯合應用。以下是幾種敗血癥的治療方法。(1)大腸桿菌敗血癥一般認為脂膜早破,產程延長,產時感染以及生后3d內發病的以大腸桿菌感染為主,可選用氨芐青霉素加用慶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氨芐青霉素為新生兒期細菌感染的常用藥物,不僅對球菌具有強大的抗菌作用,對新生兒感染常見病原菌如大腸桿菌、流感桿菌等革蘭陰性桿菌具有較高的抗菌活性。劑量:日齡≤7d,用50mg/(kg·d)分2次靜脈滴注;日齡>7d,用75mg/(kg·d),分三次靜脈給藥。慶大霉素劑量:<1500g:3mg/(kg·d),1dl次,1500~2500g,3mg/(kg·d)分為12hl次,>2500g:5mg/(kg·d)分為每8hl次。由于慶大霉素有耳毒副作用,使用時應作血藥濃度的監測。因大腸桿菌各菌株的藥敏差別較大,應以藥敏試驗結合臨床選用抗生素。對上述抗生素耐藥或臨床療效不佳,可改用第三代頭孢菌素。第三代頭孢菌素治療各種革蘭陰性和陽性需氧菌所致的敗血癥療效滿意。尤其是對革蘭陰性細菌,療效更為突出,有效率達84%~97%。如頭孢氨噻肟和頭孢三嗪除有明顯的殺菌作用外,還能透過有炎癥的血腦屏障。上述二種頭孢菌素的劑量:頭孢氨噻肟:日齡:<7d100mg/(kg·d),分2次靜脈給藥:>7d:150mg/(kg·d)分3次靜脈給藥。頭孢三嗪:50mg/(kg·d)分1~2次靜脈應用。治療的療程為2~3周左右。 (2)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癥新生兒皮膚、粘膜有化膿性感染,以及醫院出生且住院較長者常常以金葡菌感染為主。治療可選用青霉素,但金黃色葡萄球菌大多數對青霉素耐藥,故常用耐酸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鄰氯青霉素、雙氯青霉素,或用萬古霉素加上述耐酶青霉素。上述3種耐酶青霉素的劑量:<2000g:日齡為0~7d,50mg/(kg·d)分2次應用,>7d100mg/(kg·d)分3次應用;>2000g:日齡為0~7d,75mg/(kg·d)分3次應用,>7d150mg/(kg·d)分4次應用,均用靜脈途徑。萬古霉素的劑量:孕37周以下早產兒每次15mg/kg每12hl次,足月兒每次10~15mg/kg,每8hl次均靜脈應用。療程為7~10d。亦可用第二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呋肟,劑量為50~100mg/(kg·d)分2次靜脈給藥。 (3)鏈球菌敗血癥B組鏈球菌敗血癥早期的臨床表現和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相類似,不易區別,治療上用大劑量青霉素20萬~40萬U/(kg·d)分2~3次靜脈給藥。 (4)厭氧菌敗血癥近年來出現新生兒厭氧菌感染在逐漸增多,常見于胎膜早破,手術后并發癥。治療上以甲硝唑(滅滴靈)為首選藥物。劑量:日齡≤7d15mg/(kg·d)分2次靜脈應用。>7d30mg/(kg·d)分2~3次靜脈給藥。治療療程為7~10d。 (5)際內感染所致敗血癥住院后有入侵式治療(臍靜脈插管、氣管插管等)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病房擁擠等都易發生院內感染。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引起的院內感染敗血癥應選用萬古霉素,劑量同上所述,療程為7~10d。 革蘭陽性細菌引起的院內感染敗血癥選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如慶大霉素,劑量同上。但慶大霉素的耐藥性很普遍,而丁胺卡那霉素的耐藥性較低,常被選用。丁胺卡那霉素劑量:<1500g:10mg/(kg·d)1d1次;>1500g<2500g:10mg/(kg·d)分為12hl次;>2500g:20mg/(kg·d)分為12hl次,靜脈給藥。由于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共同的副作用是有耳毒作用和腎臟毒性作用。因此需監測血清藥物濃度。醫生詢問: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2017-01-02 15:3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新生兒敗血癥(neonatalsepticemia)指新生兒期細菌侵入血液循環,并在其中繁殖和產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有時還在本內產生遷移病灶.仍是目前新生兒期很重要的疾病,其發生率約占活產嬰兒的1‰~10‰,早產嬰兒中發病率更高.菌血癥(bacterimia)指細菌侵入人體循環后迅速被清除,無毒血癥,不發生任何癥狀.治療措施 1.抗生素新生兒敗血癥在未獲得血培養結果之前即要選用抗生素治療,以后根據血培養結果及細菌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通常聯合應用一種青霉素類和一種氨基糖甙類抗生素作為初選藥物.因為這二種抗生素的配伍具有較廣泛的抗菌譜并能產生協同作用.在嚴重感染的病例可選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和青霉素類聯合應用. (1)大腸桿菌敗血癥一般認為脂膜早破,產程延長,產時感染以及生后3d內發病的以大腸桿菌感染為主,可選用氨芐青霉素加用慶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氨芐青霉素為新生兒期細菌感染的常用藥物,不僅對球菌具有強大的抗菌作用,對新生兒感染常見病原菌如大腸桿菌,流感桿菌等革蘭陰性桿菌具有較高的抗菌活性.劑量:日齡≤7d,用50mg/(kg·d)分2次靜脈滴注;日齡>7d,用75mg/(kg·d),分三次靜脈給藥.慶大霉素劑量:<1500g:3mg/(kg·d),1dl次,1500~2500g,3mg/(kg·d)分為12hl次,>2500g:5mg/(kg·d)分為每8hl次.由于慶大霉素有耳毒副作用,使用時應作血藥濃度的監測.因大腸桿菌各菌株的藥敏差別較大,應以藥敏試驗結合臨床選用抗生素.對上述抗生素耐藥或臨床療效不佳,可改用第三代頭孢菌素.第三代頭孢菌素治療各種革蘭陰性和陽性需氧菌所致的敗血癥療效滿意.尤其是對革蘭陰性細菌,療效更為突出,有效率達84%~97%.如頭孢氨噻肟和頭孢三嗪除有明顯的殺菌作用外,還能透過有炎癥的血腦屏障.上述二種頭孢菌素的劑量:頭孢氨噻肟:日齡:<7d100mg/(kg·d),分2次靜脈給藥:>7d:150mg/(kg·d)分3次靜脈給藥.頭孢三嗪:50mg/(kg·d)分1~2次靜脈應用.治療的療程為2~3周左右. (2)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癥新生兒皮膚,粘膜有化膿性感染,以及醫院出生且住院較長者常常以金葡菌感染為主.治療可選用青霉素,但金黃色葡萄球菌大多數對青霉素耐藥,故常用耐酸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鄰氯青霉素,雙氯青霉素,或用萬古霉素加上述耐酶青霉素.上述3種耐酶青霉素的劑量:<2000g:日齡為0~7d,50mg/(kg·d)分2次應用,>7d100mg/(kg·d)分3次應用;>2000g:日齡為0~7d,75mg/(kg·d)分3次應用,>7d150mg/(kg·d)分4次應用,均用靜脈途徑.萬古霉素的劑量:孕37周以下早產兒每次15mg/kg每12hl次,足月兒每次10~15mg/kg,每8hl次均靜脈應用.療程為7~10d.亦可用第二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呋肟,劑量為50~100mg/(kg·d)分2次靜脈給藥. (3)鏈球菌敗血癥B組鏈球菌敗血癥早期的臨床表現和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相類似,不易區別,治療上用大劑量青霉素20萬~40萬U/(kg·d)分2~3次靜脈給藥. (4)厭氧菌敗血癥近年來出現新生兒厭氧菌感染在逐漸增多,常見于胎膜早破,手術后并發癥.治療上以甲硝唑(滅滴靈)為首選藥物.劑量:日齡≤7d15mg/(kg·d)分2次靜脈應用.>7d30mg/(kg·d)分2~3次靜脈給藥.治療療程為7~10d. (5)際內感染所致敗血癥住院后有入侵式治療(臍靜脈插管,氣管插管等)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病房擁擠等都易發生院內感染.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引起的院內感染敗血癥應選用萬古霉素,劑量同上所述,療程為7~10d. 革蘭陽性細菌引起的院內感染敗血癥選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如慶大霉素,劑量同上.但慶大霉素的耐藥性很普遍,而丁胺卡那霉素的耐藥性較低,常被選用.丁胺卡那霉素劑量:<1500g:10mg/(kg·d)1d1次;>1500g<2500g:10mg/(kg·d)分為12hl次;>2500g:20mg/(kg·d)分為12hl次,靜脈給藥.由于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共同的副作用是有耳毒作用和腎臟毒性作用.因此需監測血清藥物濃度. 2.一般治療注意保暖,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補充熱卡,及時糾正酸中毒及缺氧,局部感染灶如臍部及皮膚的處理等. 3.對癥治療有抽痙時用鎮靜止痙藥,有黃疸給于照藍光治療,有腦水腫及時給于降顱壓處理. 4.支持治療少量多次輸血或輸血漿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 5.免疫療法新生兒出生時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特別是低出生體重兒更明顯,生后對各種抗原的刺激反應不敏感,感染后更削弱了自身免疫力.因此免疫治療可提高新生兒的免疫力,增強抗感染能力. (1)免疫球蛋白治療早產兒因免疫球蛋白水平低,生后極易發生低免疫球蛋白血癥而致嚴重感染,敗血癥的發生率和病死率均較成熟新生兒為高,足月兒雖無明顯的低免疫球蛋白血癥,但也可因母體產生的免疫球蛋白缺乏某些特異性抗體如大腸桿菌,沙門菌抗體而不能控制這類感染.靜脈用丙種球蛋白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和特異型抗體,因此可用于敗血癥的輔助治療.國內外資料推薦劑量:每次0.2~0.5g/kg每周1次共用4周. (2)白細胞的輸入重癥敗血癥患兒,若血中中性粒細胞數降低而骨髓儲備白細胞又不能補充粒細胞的缺乏時,輸入從正常成人血液中分離出來的多形核白細胞,可增強白細胞對病菌的吞噬功能和殺菌活性,從而降低病死率. (3)交換輸血重癥敗血癥患兒可通過換血除去血液中的細菌,毒素和酸性代謝產物;清除異常血凝物質,糾正異常血凝過程,供給大量新生兒所缺乏的抗體,補體以及吞噬細胞等,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交換輸血主張用新鮮全血,換血量為160ml/kg,但要注意換血后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如電解質平衡紊亂,感染,移植性抗宿主反應等.換血療法適應于經抗感生素治療無效的重癥新生兒敗血癥. 3.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和分類血白細胞計數<5×109/L,未成熟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比例>0.2提示有細菌感染. (2)血小板計數血小板計數<100×109/L提示新生兒敗血癥的可能. (3)急相蛋白①C-反應蛋白>15μg/ml提示有細菌感染,②ESR>15mm/h. (4)血培養檢查血培養陽性可確立病因診斷,疑有感染的患兒均需在入院后用抗菌素前取周圍血做培養,并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防止污染.如患兒用過作用于細胞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頭孢菌素,可用高滲培養基作L型細菌培養,懷疑有厭氧菌感染時,可作厭氧菌培養. (5)其他部位培養臍部,尿液,大便或其他局部感染灶的培養. (6)放射學的檢查胸部X線檢查在有呼吸系統癥狀的患兒均應進行. (7)病原菌抗原檢測如對流免疫電泳,乳膠凝集試驗,血凝抑制試驗等方法.
2017-01-02 15:27
-
其他網友提過類似問題,你可能感興趣